对云南鲁甸地震255名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论文_王延军1,刘迎霞1,唐岩1,沈红梅1,黄芹2,张勇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云南昆明 650224)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供相应的心理救援服务。方法:选取灾后255名受灾群众为研究样本,收回有效问卷255份。使用自编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及基本心理状况访谈表了解基本信息。使用PCL问卷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了解心理状况。结果:参与问卷调查者均未筛查出PTSD,94.9%的受灾群众在灾后普遍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方式。结论:多样化以及长期持续的灾后心理援助对于改善受灾群众心理状态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震灾区;心理状况;PCL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251-0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地震灾区最高烈度为Ⅸ度。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地震不仅使受灾人群遭受躯体创伤、财产损失,也给他们带来了广泛而持续的精神创伤。

地震发生后,受灾人群中情绪反应及精神障碍发生率的升高,给灾后的精神卫生服务带来挑战。中心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心理救援工作,先后开展了个别心理治疗、团体辅导、健康讲座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并在随后的两年里多次进行回访。本文报道灾后两年,地震灾区群众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结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重灾区龙头山镇的255名受灾群众为研究对象。

1.2 工具

1.2.1使用自编的个人基本信息表及基本心理状况访谈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

1.2.2 PCL量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量表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其总分仅能说明创伤事件对其影响的严重程度,能否做出PTSD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再作出判断。量表采用1~5五级记分,1=没有什么反应,2=轻度反应,3=中度反应,4=重度反应,5=极重度反应。其中前5个题目为再体验因子,第6题至第12题为回避因子,第13题至第17题为高警觉因子。17个条目相加,得分越高说明创伤事件对其影响越重[1]。

1.2.3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是一个自评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四级评分法,即“不采取”记0分,“偶尔采取”记1分,“有时采取”记2分,“经常采取”记3分。积极应对分量表包括1~12题,反映个体在遇到应激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特点;消极应对分量表包括13~20题,重点反映个体在遇到应激时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特点[1]。

1.3 统计方法

共发放问卷255份,收回问卷255份,有效问卷255份。数据采用SPSS 17.0完成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在255例研究对象中:年龄13~67岁,平均34±12.6岁;男性85例,女性170例;汉族159例,其他民族96例;务农130例,学生28例,打工27例,有固定工作70例;未婚66例,已婚181例,离异8例;无子女83例,一个子女54例,两个子女100例,三个及以上子女18例;未上过学7例,小学45例,初中99例,高中及以上104例;在地震中遭受丧亲及财产损失的80例,只遭受财产损失的173例,遭受财产损失及失业的2例;

灾后几乎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人表示饮食睡眠及情绪曾受到一定影响,需要心理援助,大部分人希望获得个体心理干预。

2.2 PCL问卷评估结果(表1)

PCL问卷总分:17~20分有78例,21~30分有147例,31~40分有30例,平均24.65±5.28。PCL再体验因子平均8.68±2.71,回避因子8.53±1.96,高警觉因子7.45±1.79。

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本次研究对象与全国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根据每位研究对象的积极应对标准分及消极应对标准分,还可以判断出个体的应对倾向,计算公式为:应对倾向=积极应对标准分-消极应对标准分(计算中要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Z转换)。如果应对倾向值大于0,提示被测者在应激状态时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小于0则提示被测者在应激状态时更习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在参与本次研究的255受灾群众中,个体的应对倾向分值最高3.62分,最低-0.81分,最终应对倾向值大于0的为242例,占问卷调查参与者的94.9%,提示了受灾群众在灾后普遍采用了积极的应对方式。

3.讨论

本次地震至今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在两年中,中心的心理救援小组首次采取了多样化、长期的心理干预方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全面的心理救援服务。本次回访的PCL问卷调查结果及现场筛查均未发现延迟性的PTSD,也反映了心理干预在灾后稳定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受灾群众主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例如:灾后心理干预介入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地震损失的严重程度及灾后的政府救助水平等有密切关系。

在汶川地震后,灾后心理干预进入大众视野,但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干预往往局限于灾后的短暂时期内进行,而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缺乏长期持续的支持及帮助,心理干预工作容易变成“一头热”,让受灾群众感觉有始无终戛然而止。因此,在总结以往灾后危机干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本次中心的心理救援队伍除了在灾后第一时间参与心理救援工作之外,还在随后的两年时间进入了深入持续的随访工作,并根据受灾地的民族文化开展了有特色的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117-121,82-84.

[3]魏玉兵,王瑞明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测查量表在震后学生中的应用[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4期.

[4]郭阳,陈爱敏等.“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N].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07期.

[5]刘冬,符晓艳等.昭通地震救援军队医务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6,03期.

[6]孙桂芝,刘祥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1,04期.

论文作者:王延军1,刘迎霞1,唐岩1,沈红梅1,黄芹2,张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对云南鲁甸地震255名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论文_王延军1,刘迎霞1,唐岩1,沈红梅1,黄芹2,张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