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论文_孟新军

中医辩证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论文_孟新军

广西桂林市恭城县康华医院 内科 5425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为例,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8例心脾两虚组;6例气滞血瘀组,9例心阳不振组,均接受四个疗程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疗疗效显著,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患者心率低于60次/分[1]。包括会出现一定的病态窦房结、心脏传导阻滞等症状。西医学常以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作为应急治疗药物,长期治疗的药物还未出现[2]。对于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但需要花费较高的医疗费用。本次研究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进行研究,观察其应用效果,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3月收治的23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为例,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8例心脾两虚组;6例气滞血瘀组,9例心阳不振组,均接受四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中11例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布在45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17.1岁。临床表现:(1)心脾两虚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劳则益甚,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气滞血瘀组患者则是表现为心悸,心胸憋闷,心痛,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3)心阳不振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安,动则益甚,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无力等。

1.2 方法根据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具体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心脾两虚组患者需要益气补血、养心安神,采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远志、党参、知母、龙眼、龙齿、菖蒲等药物加减治疗;若患者有气短自汗以及心肝血虚的患者可以加大黄芪、党参、当归用量并加用阿胶、黄精、熟地等治疗;患者若有纳呆、腹胀症状可以添加山药、麦芽、陈皮等治疗;患者出现心悸不安症状可添加应用生牡蛎和生龙骨治疗。(2)气滞血瘀组患者则应该理气通络,活血化瘀,治疗可以采用红花、桃仁、香附、青皮、当归、柴胡、甘草、桂枝、川穹、丹参、赤芍、延胡索进行加减治疗。若患者有血虚症状可以辅助以枸杞、何首乌治疗。患者若有气虚症状可添加党参、黄芪治疗,出现阴虚症状添加应用女贞子、玉竹和麦冬治疗;阳虚患者则是添加肉桂、淫羊藿及附子治疗。(3)心阳不振患者需要行气通络,温补心阳。所以药物可以采用黄芪、党参、麦冬、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肉桂、熟附子等加减治疗。患者若有淤血症状出现可以添加赤芍、川穹、红花和桃仁等治疗,若患者出现阴伤则添加五味子和玉竹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有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均需要使用温水煎服,每天服用一剂,一疗程包含两周,治疗四个疗程。

1.3 评判指标根据中医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率和心电图恢复正常,体征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率比治疗前增加20%,体征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无效标准:患者接受治疗后心率和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体征无明显改善;加重标准:患者治疗之后心率与治疗前相比下降20%以上,体征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7,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来表示,用x2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3例患者在分别接受治疗后,均取得一定成效。(1)心脾两虚患者中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加重,总有效率为87.5%;(2)气滞血瘀组患者中3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加重,总有效率为83.3%;(3)心阳不振患者中6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0例加重,总有效率为88.9%。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律失常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变得更加年轻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3]。造成人们心律失常的原因主要是窦房结异常或者激动产生在窦房结之外,从而使激动的传导受到阻滞,进而导致患者的心脏活动传导出现相应的障碍[4]。心律失常可以按照心动频率的不同将其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发现,采用西医治疗心律异常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而中医在治疗心律异常方面却取得了重大进展。现代中医中将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归纳为心脾肾阳气亏虚,湿寒,导致心失所养,无力温经通脉,故而导致心悸不安、心动缓慢出现。因此心律异常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胸闷气短、气短自汗现象。血瘀是此种病症的产物,贯彻此病症始终。人体一旦出现心肾阳虚现象,就会无法推动身体内的气血运行,导致血液凝聚不通。气虚则会加剧生血和运血的难度,不管是缓慢型心律异常的哪一种具体症状都需要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即需要采用党参、丹参等药材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药辨证论方法治疗,心脾两虚组,气滞血瘀组和心阳不振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5%,83.3%,88.9%。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效果十分显著,可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言辉,刘洋. 中医辩证治疗心律失常79例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23):267-268.

[2]陆树列. 中医辨证论治方案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9-1730.

[3]孔德立.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5):599-600.

[4]崔秀清. 中医辨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5):151-152.

论文作者:孟新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  ;  ;  ;  ;  ;  ;  ;  

中医辩证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论文_孟新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