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我国体育院校建设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世纪论文,体育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807
人类社会正走向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以及奥运舞台上的竞争,实际上都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1〕。 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应有的位置,必须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其中也包括体育人才。
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深入研究我国体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道路前进。
1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1.1 21世纪的特征
1)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是未来世纪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各国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在21世纪将逐步实现。高等学校之间的生存和发展也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很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争创国际名牌,争夺生源,争取经费。
2)随着教育的高度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类文明程度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将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将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3)21世纪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2〕,各类专门人才的知识半衰期将大大缩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讨论会”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3〕
4)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观念的更新, 体育的普遍化、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将真正得以实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对体育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将提到新的高度。
1.2 21世纪对高级人才的要求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1)未来社会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4〕,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把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独创精神的人才。
2 )社会需要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人才,高等教育要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5,6〕。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不仅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能力的专家,还应当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方面,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应了解人,了解社会,以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3)高等学校毕业生应成为“易于再培训的人”。 由于社会发展很快,21世纪,人们就业的岗位转移也将很快,终身厮守某种职业的观念大为淡化。只有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岗位、职业不断转移的需要。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应是能够突破专业和职业领域限制的“自由人”,应该培养“易于再培训的人”。〔7〕
1.3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无不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趋势。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及化要求与日俱增,但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一矛盾,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发展私立高等学校的策略。如经济发达的日本,私立大学竟占全国大学的73.6%,学生人数占73.4%(1994年);菲律宾的高校,私立的占80.2%,学生占78.4%(1995年);韩国的高校,私立的占82.2%;印度私立高校约占73%,学生占57%等〔8〕。
2)综合性趋势。英、 德等国高校十分重视面向未来去改革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他们将单科性学院进行合并,而且对过去专业设置太窄,系科划分过细,只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专业设置和系科划分朝综合方向发展〔9〕。同时, 他们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这类传统高校,都保持原有特色并不断发展。美国本科以上大学(社区学院除外)三分之一是综合性大学。法国的综合性大学学生数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83%〔10〕。
3)专业门类减少趋势。美国高等学校专业较少, 全国所有本科专业约200个〔11〕。日本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也较少。 如日本东京大学,有58个本科专业(学科),东京工业大学有26个本科专业(学科),日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学科、武道学科和健康学科三个本科专业。俄罗斯本科专业逐步减少,现从420个专业向89个培养方向过渡。 这些国家大多在一级学科设本科专业,但专业方向较多。
4)通识教育趋势〔12〕。美国长期实行通才教育, 俄罗斯和欧洲许多国家实行专才教育。近年来各国都非常重视课程体系改革,重新设置教育课程,修订教学计划。如日本将课程体系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中心,打破一般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界限。欧洲一些国家和俄罗斯正探索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舍弃适合计划经济的专门教育模式。
5)名牌战略和质量竞争趋势。世界名牌大学和条件较好的高校, 都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面向世界招生,占领市场,争取资金,发展壮大自己,保持名牌或争取成为名牌。成为名牌大学的关键是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 我国体育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自1952年起先后建立了15所本科体育院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院校和全国高等学校一样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培养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人才质量、科学研究以及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体育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如何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2.1 委属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15所体育院校中6所由国家体委管理,9所属地方教育部门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委管院校得到国家体委的直接支持和帮助,有了较大发展。但委属体院和全国大多数部属院校一样,管理体制问题尚未解决,很多部属高等学校实行与地方或企业共建、联办、合作、合并,体育院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地方或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联办、共建、合作办学,提高了综合效益和办学质量。但隶属关系、经费投入、人才需求关系等至今尚未解决。地方对部委院校的统筹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条块分割的弊端依然存在。
由于条块分割,委属体院在地方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制约,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地方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先后建立了十多所运动技术学院(属成人教育范畴,但在功能上与体育学院有很多重复),在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里增设体育学院和体育系(本科),其中有些是合理布局,有些确属重复建设。这种现象,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影响办学质量。如能将委属体院纳入地方统筹安排,实行共建、联办或合作办学等形式,在整体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上对国家和地方都更加有利。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与地方协调,理顺管理体制上的关系,促进体育院校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委属院校的作用。
2.2 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虽经多次修订,但1993年本科专业还有504个(其中体育类专业8个),比美、 日等国多, 比俄罗斯新定的89个专业方向更多。根据21世纪的特点,分析我国现有体育类专业设置,分得太细,专业服务面太窄。比较突出的是运动训练专业,正式设立10年来,充分暴露它的缺陷与不足。由于低水平的生源(文化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知识面太窄的课程体系和缩减了的教练员岗位,使毕业生质量和适应能力受到一定局限。如能将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合并为宽口径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已为研究生专业),或按一级学科设立口径更宽的体育学专业,将更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体育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只有和其他高等学校一样,走“厚基础、宽专业”的道路,才能培养出“易于再培训的人”。
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应改变过去订得太具体的弊端,应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
2.3 建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
面对21世纪的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考虑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统一,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统一,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根据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上述五个统一的原则,重新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较少,专业课较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较少,自然科学和体育科学课程较多;理论课偏少,运动实践课偏多;实践、操作类课程较少,课堂传授的课程较多。
据悉,美国体育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内容广泛,教学量约占1/3。专业课程中术科比例很低,很少有对运动技能的基本要求,但强调有关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教育类课多且学时多,教育实习时间长〔13〕。
目前,我国尚不宜完全实行通识教育,废止专门教育,应探索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由于体育院校的新生体育水平较低,因此本科教学计划中术科课程的比例还不宜太少。但术科必修课数量可以减少,每门课学时可以压缩,可多开适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志趣的若干术科选修课程。
2.4 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体育院校属单科性学校,规模大大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平均规模3000人),近年又开设新专业,规模较小。加上教学分班较小,因此办学效益很受影响。师生比,1985年前后只有1∶4.5,近年有所改变,可达1∶6或稍高,但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差距较大。为了提高体育院校的办学效益,可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办学规模。各体育院校的土地面积和师资条件, 与国外体育院校相比有较大发展余地。当前主要是经费不足,如能增加教学用房,学生公寓,场馆设备,图书资料,并加强管理,在校生人数增加30%~50%完全可能。
2)提高专业规模效益。 各体育院校目前除体育教育专业年招生量达到60人以上的合理规模外,许多专业年招生量徘徊在30~50人之间。这样的专业规模必然提高教育成本。
3)调整教学组织。体育院校的术科课程多年实行小班(组、 队)教学,多者15~20人,少者5~8人。当然,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课和个别项目特点须小组教学外,多数术科课程,可增加班组人数,提高班组教学效益。运动训练可以分项目、分层次(不分系和年级)全校统一进行,既能提高质量,又能提高效益。
4)研究生培养规模化。根据21世纪对高级人才的要求, 研究生招生规模应该扩大,才能满足体育院校自身、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社会体育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要。因此,应逐步扩大体育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5)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体院都面临着新老教师的交替期, 是师资队伍更新、提高的良好机会。总的来说,体育院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急待加快培养和补充高素质、高学历的新教师,逐步解决体育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院校要吸取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首先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地方统筹,实行共建、联办、合作或合并,更好地发挥体育院校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2 )体育院校要把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统一,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本着厚基础、宽专业的精神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体育院校应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整体效益, 减少专业数量,扩大专业招生规模,提高专业规模效益。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并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效益。
4)本世纪最后三年是教师队伍新老交替时期, 体育院校要抓住时机,补充高素质、高学历、新学科的年青教师,为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下基础。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体育院校充满希望,具有潜力,面临困难,也潜伏危机。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定能建成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的体育院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 1997年全国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专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