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 056105
【中图分类号】R7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798-01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5岁,因发作性心慌、心悸6个月次再次发作1小时于2013年8月10日入院。入院前6个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伴随头晕、胸闷、大汗、面色苍白、周身乏力,心慌心悸症状持续约24—48小时可逐渐缓解。无胸痛、肢体偏瘫等。之后间断发作心慌心悸数次,大多发生于睡眠后坐起时。曾在外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给予对症治疗一般于48小时内心律失常消失。此次发病前2个月因“食用花生、大枣等干果”出现咽喉疼痛、咳嗽,1个月前声音嘶哑。既往40年前怀疑食道癌,做过“食道拉网”检查,未检出癌细胞,但自此后口干,进食时必须以水相伴,否则无法下咽,多次检查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自己怀疑“食道拉网”破坏唾液腺所致。部分牙齿变黑,牙齿小片脱落,门齿明显,多次在口腔医院进行残根修补。无明显眼干、鼻、气管等分泌物减少症状。40年来未作系统检查。高血压病史20余年,血压在140-180/80-90mmHg,长期服用心痛定10mg,3/日,近两年来改服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1/日,效果好。“大便次数多”10余年,一天1-3次,为软性成形状或稀糊状,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体格检查示T:36.4°C,P:132次/分,R:26次/分,BP:182/95mmHg。神情,急性病容,面色苍白,皮肤潮湿,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78--185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可闻及1/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无下肢水肿。血常规WBC 6.2×109/L,W-LCR 0.632,W-SCR 0.285,W-MCR 0.083,HGB 128g/L,PLT 332×109/L,尿便常规未见异常,生化:血糖6.23mmol/L,糖化血红蛋白5.7%,甘油三脂2.43 mmol/L,心肌酶谱等未发现异常,肿瘤12项未见异常。双扩散法检查自身抗体抗SSA阳性,抗SSB抗体阴性。彩超示:中度脂肪肝,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8mm,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心电图心房颤动。自发病以来饮食、精神好,大小便较前无变化。给予西地兰0.2mg静脉推注,胺碘酮200mg 口服3/日,倍他乐克12.5 mg口服2/日,服用1天的剂量后心室律逐渐下降到100—110次/分,第二天服用了一次的剂量房颤消失,BP:148/85mmHg,呼吸平稳。考虑患者为反复发生的阵发性房颤,伴高血压尚无左室肥厚,故病情稳定停抗心律失常药物,降压药继续维持。补充查体咽部充血,无扁桃体肿大,喉镜提示咽部及声带充血,无声带麻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行肺CT检查可见两肺纹理清晰,纵膈内紧贴主动脉弓上有约5.5×5.8×6.6cm大小团块,边缘清晰,密度尚均匀,纵膈内未见其它肿大淋巴结。肺部增强CT扫描,仍不明确病变性质。立即征得家属同意后,做经皮肺穿刺检查,取团块中央、边缘两块组织,病理结果仍不明确,未发现癌细胞。免疫组化(纵膈穿刺):少许纤维组织呈慢性炎症。经免疫组化标记,未找到诊断性组织。免疫组化:SMA(-),S-100(-),CD7(-),P63(-),Ki67(-),CK(-),Actin(-),Vimentin(-)见少量纤维组织。经胸外科会诊并征得家属同意转入胸外科行胸腔镜手术治疗。手术时胸腔镜探查见:胸腔内无粘连,无胸腔积液。肿瘤位于左前纵膈,约6.2×7×5.5cm,质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距离升主动脉较近并有部分粘连,未侵犯壁层、脏层胸膜,未侵犯胸壁,肺门,无浸润性生长。手术中连同周围脂肪和部分胸腺组织完整切除肿块。病理提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术后恢复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16个月,患者未再出现心房颤动及咳嗽、声音嘶哑,无其它系统临床症状。
2 讨论:
本例患者65岁,诊断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平日症状不明显,因房颤就诊检查出纵膈肿块。该病人为老年女性,病史长且复杂,患者常年口干,但除眼干、龋齿外,仅有慢性腹泻这一非特异性表现,也无其它皮肤、肾、肺、神经系统、血液等系统表现。无明显消瘦。未系统检查。此次就诊诊断干燥综合征不是特别典型。干燥综合征出现淋巴瘤显著高于正常人群⑴,淋巴瘤可能性虽大,但患者并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紫癜、出血等血液系统症状,证据不足。患者纵膈内肿块体积中等偏大,早期并无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就诊前6个月始出现反复发作性心慌心悸,每次均以心脏问题首发,和体位变化有一定关系,病情较急,外院接诊该病人,均按照高血压病、阵发性房颤处理,而且胸片检查很可能将肿块与主动脉迂曲相混淆。患者恢复快,效果明显,结合年龄、高血压病史单纯考虑阵发性房颤亦在情理之中。最近出现咳嗽、声音嘶哑还认为“上火”所致,作进一步的胸部检查才意外发现潜藏的纵膈肿块。该纵膈肿块何时出现并增长不明确,但近半年多应该较前有所增大。经皮纵膈穿刺未见异常,可能与穿刺位置有关,不能确定为良性。最终手术后取病理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回顾40年病史,患者干燥综合征的病变仅局限于唾液腺及部分消化系统症状,尚未侵及肾脏、肺脏、神经、血液系统,预后相对良好。
无论何种纵膈肿块,除了恶性淋巴瘤及一些对化疗,放疗敏感恶性肿瘤外,绝大多数原发性纵隔肿瘤在无禁忌证时应争取手术切除。因为这些肿瘤迟早要发展,产生压迫症状,甚至恶变,感染溃破,会增加治疗上的困难。该肿块应该对心脏存在压迫。据资料显示,房颤的发生一般包括诱发心律失常的触发因素和使其维持的基质⑶。这个病例从几个症状顺藤摸瓜牵出一系列的问题,最终明确诊断,提示我们临床诊断的复杂性。我们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绝不能学盲人摸象,摸住一个部位就以为大象就是这个样子。应该注重整体考虑,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查,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能用一元论解释的尽量用一元论解释,不能用一元论解释的万万不可牵强;另外,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部分群体不注意常规体检,对自身影响不大的症状不作深入检查。作为医生,应该对患者、身边人进行健康宣教,定期进行必要的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奉春 第8版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3月第8版 P827
[2]张效公.胸外科主治医生300问,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408.
[3]杨延宗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6年 第1期
论文作者:郭丽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肿块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淋巴结论文; 未见论文; 病史论文; 高血压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