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古诗词论文

论古诗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古诗词论文

谈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诗词论文,地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教学相关环节中引入古诗词的效果

1.以古诗词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许多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地理原理的名诗佳句,老师上课时,用富有地理情趣的诗词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月球与地月系”一节时,我这样设计导语:“地球上夜晚的自然照明主要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月亮。”然后我说:“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写下了大量的描写和赞美月亮的文章和诗篇,宋朝诗人苏轼曾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佳句,月亮上面真的有宫阙吗?真的有‘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棒出桂花酒’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月球和地月系’这部分内容,看看月亮上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运用古诗词设计引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2.用古诗词讲解有关知识,使地理知识形象化

讲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时,我引用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均下降6℃),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垂直地带性,才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花期的早迟不一,这样把文学与科学相结合,使地理知识形象化,既易于学生理解,又丰富了课堂内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启发学生回忆古诗词,增强记忆

从小学到师专,学生已学习了不少的古诗词,老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启发学生回忆他们所熟悉的有关诗词,可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冷锋和暖锋过境时天气变化的过程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冷锋过境时先刮较大的风,再出现降水(雨雪天气),暖锋过境时不刮较大的风,只强调降水”这个不同点的印象,我启发学生说:“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有一首描写我国边疆大漠戈壁恶劣的气候与环境的诗,其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的优美诗句是什么?”学生们很快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我与学生分析诗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以区别于暖锋。

再如讲自然带中温带草原带的特征时,我又启发学生说:“有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生动、形象、准确地描绘了阴山脚下的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温带草原景观,谁知道这首民歌是什么?”同学们争着回答:“是《敕勒歌》”。并大声背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4.用古诗词获取教学反馈

讲完月相这部分知识后,我用投影打出:分析下列诗句中所描写的是何种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通过对“月落”、“夜半”等的分析,纷纷得出了正确答案(上弦月)。再如,讲完降水的类型后,我用投影打出这样的习题:

分析下列诗词中所描写的降水类型: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D.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求正确答案(分别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有可能是台风雨)。这样做情趣盎然,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诗词引入的方法

1.朗诵法

在祖国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被人们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老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引入后,可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也可让学生带感情地朗诵,让学生在欣赏名诗佳名的同时,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例如,讲长江三峡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出三峡图片,并给学生放了一曲高亢雄壮的《长江之歌》,然后又朗诵了一首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的波澜壮阔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更产生了一股荡气回肠的民族自豪感。

2.欣赏分析法

古诗词的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深远,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老师在教学中引用后,可在与学生共同欣赏的同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地理知识。比如,讲月相这部分知识中的峨眉月时,我与学生共同欣赏并分析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水面红绿相映那种非常美丽的景色,而且也生动地描写了初三、四的峨眉月出现的时间(傍晚)、在天空中的位置(西半边天空)及形状(月似弓)。

3.争议讨论法

有些诗词中所描写的地理知识与教师所讲的不太一致,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地理规律。例如,讲“梅雨”这部分知识时,我引用了南宋诗人曾几的诗《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学生们乍看这首诗,纷纷认为它有问题。因为从地理上讲,梅子黄熟的季节,正值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为何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呢?是诗人不尊重生活的真实,还是地理知识不科学?原来三衢在今浙江的三衢县,梅子黄熟的时候正是阳历6月份,这时我国东部的雨带已推进到江淮之间,而此时的华南地区由于雨带北上,处于单一的暖空气控制之下,大气稳定,从而形成了单一的晴朗天气,这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何说“梅子黄时日日晴”了。

我国古代还有不少的诗词不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的优美,而且也生动地提示了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教学中适时引用这些优美的诗句,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文学欣赏等能力,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标签:;  ;  ;  ;  ;  

论古诗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_古诗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