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论文_赖祯宏,杨明晓,吴巧凤,杨洁,郑晖,陈姣,邓淑芳

2014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论文_赖祯宏,杨明晓,吴巧凤,杨洁,郑晖,陈姣,邓淑芳

赖祯宏 杨明晓 吴巧凤 杨洁 郑晖 陈姣 邓淑芳 陈琳 李涓 吴曦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2014年针灸研究领域内与经穴效应特异性相关的代表研究,通过对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解读与分析,认为对照设置与研究思路的优化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关键,而多组学研究手段交叉融合是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机制的重要手段,提出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揭示其效应特点与规律。

【关键词】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未来研究;多组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009-02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progress in 2014

Lai Zhenhong, Yang Mingxiao,Wu Qiaofeng,Yang Jie,Zheng Hui,Chen Jiao, Deng Shufang,Chen Lin, Li Juan, Wu Xi, Liang Fanrong .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chool, Sichuan 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specificity is important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point in the field of 2014 specific representative of related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s and analysis, think the ck and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of optim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and multiple omics research means cross fus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nterpret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 effect mechanism of specifi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urther reveals the effec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Key words】Effect of acupuncture point specificity; The research progress; Future research; Combining multiple sets of

2007年美国针灸年会白皮书提出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是针灸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其效应特点与规律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所关注。我们团队自2006年在国家973计划的资助下进行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研究和机制探索,初步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并尝试归纳了经穴效应的特点和规律。2014年,针灸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们通过采用新的研究设计和理念,对经穴特异性进行了更深的阐释和探索,值得引起针灸学术界的共同关注。这其中也不乏反对之声,包括争议与影响都比较大的JAMA关于针刺治疗膝痛的文章。为明确领域内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和启迪研究思路,笔者通过对这一年度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综述如下:

1.临床研究

AJ Vickers等[1]在JAMA上再次对针刺治疗慢性痛症IPD系统评价的结果汇总,提出针刺与假针刺和不针刺相比能够更好的改善疼痛,其疗效应答比例约为50%,而假针刺和非针刺的疗效应答比例分别为45%和30%。其发现进一步肯定了真针刺对慢性疼痛的镇痛效应优于假针刺和不针刺。

在10月份,Hinman RS等[2]在JAMA发表了“针灸治疗慢性膝痛”一文,报道了一项纳入282例受试者的Zelen设计临床试验。该研究分别在12周治疗结束时与1年随访期两个观察时间点,对比评价针刺、激光针灸、假激光针灸对患者的膝痛和膝关节功能的改善。研究结果发现,针刺与激光针灸同假激光针灸相比对膝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均无明显改善;而同空白组对比,尽管针刺和激光针灸均能轻度缓解膝痛,但其改善程度也并未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10],且这种镇痛效应也不能持续到1年随访期;对于膝关节功能而言,针刺对照不针刺在治疗结束时虽有改善,但与假激光针灸对比仍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次要结局指标也均无显著差异。通过上述结果,研究者们最终定论对年龄超过50岁的中重度膝痛患者,无论是针刺还是激光针灸改善疼痛与功能的疗效均不优于假激光针灸。该研究引起了众多国际医学杂志的关注,甫经发表便得到了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的转载呼应、推广报道,这无疑对经穴效应以及传统针灸理论和疗效形成了极大挑战。

然而,Mehta P K等的研究[3],对比了针灸经穴、假穴(穴位旁开)和等待治疗对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疗效,发现针刺经穴较假穴能明显提高副交感神经功能,且对迷走神经活动的改善较假穴高17%,说明针灸对于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的自主神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也进一步说明经穴与非穴的效应差异。

来自国内的一项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试验[4],对比特定穴、他经穴、非经非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时镇痛效应,发现针刺特定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时镇痛效应优于他经穴和非经非穴。

2.机制研究

一项关于电针干预奥沙利铂导致神经性冷敏感大鼠的疗效研究发现低频电针刺激足三里比低频刺激非穴或是高频刺激足三里更能有效的缓解“冷超敏”症状[5]。进一步研究发现阿片拮抗剂纳洛酮可以完全阻断该效应,而α肾上腺能拮抗剂不能达到该效果。该研究不仅说明针刺治疗冷超敏的作用机制为内源性阿片,也佐证了经穴与非穴存在效应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ZHAO等人[6]关于针刺对酒精禁断大鼠抗焦虑作用的研究,分别采用神门、内关和非穴治疗,发现酒精禁断导致的中央杏仁核中异常NPY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可以通过针刺神门穴反转,但是针刺内关和非穴并不能发挥该效应。

来自朱冰梅教授研究团队关于电针经穴对比非穴对心肌缺血大鼠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反转和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7],发现电针内关和非经非穴均能反转心肌缺血导致的全基因组基因的异常表达,但电针内关可反转592种基因的异常表达,而电针非穴仅能引起238种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研究中采用了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多与MAPK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和白细胞通路等相关,且其中某些通路如氧化应激、心肌收缩、血管平滑肌收缩以及NOD样受体、P53和B细胞受体通路等是针刺经穴所独有。

本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针刺他经穴对照非经非穴治疗偏头痛引起脑葡萄糖代谢差异的PET-CT研究[8],探索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发现,针刺他经穴引起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脑区与针刺本经穴相吻合,虽然激活的区域和范围较本经穴缩小,但与非经非穴相比具有良好的靶向性,而非经非穴引起的脑葡萄糖代谢变化的脑区较随机离散,进一步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科学依据。

3.分析展望

分析2014年领域内代表研究可见,在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中,大多科学研究证据支持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且多肯定经穴在临床治疗中疗效的优越性,同时也试图采用不同研究手段阐释了其特异性效应的可能机制。虽然,有研究[2]并不支持这一理论,但与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观点相一致的是,我们认为研究载体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结果的解读可能是造成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因素[9-10]。

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设计,目前多采用经穴对照非穴的设计思路,通过循经特定穴、循经非特定穴、他经特定穴、他经非特定穴和非穴等多个层次进行效应对比,从而反应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但非穴的设置与选择历来是国际争议的焦点。设置非穴对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排除针刺经穴的非生理效应,虽然非穴的设置多为经穴旁开或是两经之间的非穴位点,但是由于采用非穴仍涉及针刺操作,并不能排除针刺入皮肤及相关组织引起的生理效应,因此有研究也认为非穴的使用会造成对经穴效应的低估,以及对非穴安慰效应的高估。因此,合理的选择对照,估量经穴的真实效应仍是未来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多研究手段联合共同揭示针灸效应机制是针灸研究的未来趋势,也是阐释针灸科学内涵的必然途径。目前,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多组学融合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疗效评价等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潜力与优势。因此,整合多组学研究手段,从基因、蛋白、代谢产物等层面研究穴位的即时、远期效应,可有效锁定针灸靶向作用的分子或代谢途径,进一步明确疾病的发病和干预方式的起效机制,从而对疾病的防治产生启发作用。多组学研究手段的融合联用,不仅是今后用来揭示针灸作用机制的必要手段,也可能是未来针灸定位有效干预人群、靶向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2014年的文献回顾,目前研究证据多支持经穴较非穴存在一定特异性,研究手段多样化是未来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趋势,而研究设计中诸如对照设置等针灸研究的经典议题,仍是未来研究应该思考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以及效应特点与规律仍需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VICKERS A J,LINDE K.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J]. JAMA,2014,311(9):955-6.

[2] HINMAN R S,MCCRORY P,PIROTTA M,et al.Acupuncture for chronic knee pai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 2014,312(13):1313-22.

[3] MEHTA P K,POLK D M, ZHANG X,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cupuncture in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ati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176(2):367-74.

[4] LIU C-Z,XIE J-P,WANG L-P,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ingle point acupuncture in primary dysmenorrhea [J]. Pain Medicine (Malden, Mass),2014,15(6):910-20.

[5] MOON H J, LIM B-S, LEE D-I,et al.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xaliplatin-induced neuropathic cold hypersensitivity in rats [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JPS, 2014,64(2): 151-6.

[6] ZHAO Z, KIM S C, WU Y,et al.Involvement of amygdaloid neuropeptide Y in the anxioly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 during ethanol withdrawal in rats [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4, 567(19-23.

[7] HUANG Y,LU S-F,HU C-J,et al.Electro-acupuncture at Neiguan pretreatment alters genome-wide gene expressions and protects rat myocardium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J].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2014, 19(10): 16158-78.

[8] MINGXIAO Y,JIE Y,FANG Z,et al.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at sub-specific acupoint and non-acupoint induced distinct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change in migraineurs:a PET-CT study[J].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4,12(1):486-504.

[9] LIXING L,WING-FAI Y.Treating Chronic Knee Pain With Acupuncture [J].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5,313(6):627-8.

[10]杨明晓,杨洁,郑晖,et al.关于JAMA杂志“针灸治疗慢性膝痛”一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针灸,2015,03):299-304.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No.2012CB518501),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 2011SZ0302)

论文作者:赖祯宏,杨明晓,吴巧凤,杨洁,郑晖,陈姣,邓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2014年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进展论文_赖祯宏,杨明晓,吴巧凤,杨洁,郑晖,陈姣,邓淑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