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模式降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论文_董颖,张勤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要】目的:评价品管圈在降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4—9月CT增强检查病人设为品管圈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CT增强中发生碘对比剂外渗原因,并制定针对性改进计划及措施;以2014年同期作为对照组,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施品管圈后碘对比剂外渗率由0.19%降低为0.10%,患者满意度由活动前95%提升为9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对CT增强患者全程管理,显著降低碘对比剂外渗率,保证了患者安全,有效提高影像护理内涵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碘对比剂;外渗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273-02

随着64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增强扫描亦日渐增多。该类检查能通过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颇有帮助[1-2]。造影剂血管外渗是指在CT检查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对比剂,因各种原因导致对比剂渗漏到血管外周组织,使组织间隙渗透压梯度发生改变,使细胞内水分转移到组织间隙中,造成相应组织充血肿胀的表现[3]。因此护理人员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并处理尤为重要,可有效降低外渗并发症的发生。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又名质量控制圈,是一种持续改善质量的组织形式[4]。我院医学影像中心护理组在护士长指导下于2015年4月运用品管圈降低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5年4月—9月本院影像科行CT增强检查患者13125例为品管圈组,回顾性选取2014年4月—9月CT增强患者1210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类别、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统计对照组12105例患者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率,分析原因。对2015年4—9月间13125例CT增强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统计碘对比剂血管外渗率,并分析其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数据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患者满意度。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实施和对策

2.1 成立品管圈

护士长为辅导员,圈长1名,组员6名,都是自愿参加,其中包括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护士。并选定圈名与圈徽。

2.2 主题选定

召开品管圈成员会议,根据CT影像检查中可能遇到并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实际情况,初拟主题3个,根据3个主题点的可行性、急迫性、圈员能力综合评价,选定本阶段品管圈的主题:降低碘对比剂血管外渗发生率。见表1。

2.3 制定计划

品管圈活动为2015年4月—2015年9月,圈员每2周对碘对比剂外渗的情况进行讨论一次。用品管工具“甘特图“制定活动计划书,品管圈活动共6个月,按计划进度要求完成圈名及圈徽选取、选定主题与拟定活动计划、完成现状把握、目标设定、问题分析、对策拟定,实施对策,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收集数据、总结成果。

2.4 调查现状及原因分析

对对照组12105例增强CT检查患者碘对比剂外渗统计分析:发生造影剂外渗者23例,造影剂外渗率:0.19%。其中血管造影患者14例(61%),普通增强患者9例(39%)。经圈员开会讨论,从患者因素,医护人员因素(护士和技师)及材料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影剂外渗率发生频次。

通过分析造影剂外渗的高频次问题为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患者血管条件差、评估及穿刺技术不到位等为主,将这些问题作为品管圈活动的改善重点。

2.5 对策拟定与实施

召集小组成员,针对导致碘对比剂外渗的主要原因注射护士原因、患者原因、技师护士配合原因三方面因素,制定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制定出最佳方案。

3.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13125例CT增强检查患者发生碘对比剂外渗12例,其中血管增强8例,普通增强4例。外渗率为0.10%,超过预期目标值0.13%。与对照组比P=0.042。提示实验组碘对比剂外渗显著减少。实施品管圈后满意度明显提高,从实施前的95%提高到98.1%。见表2。

4.讨论

碘对比剂血管外渗是影像护理最为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其病变程度与渗漏量密切相关。通过品管圈的运用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取得明显成效。

4.1 提升影像护理内涵质量

从结果表3可以看出,通过影像护理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碘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与2014年同期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CT增强检查工作量骤升、对比剂外渗发生概率增加的情况下,改变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能显著提升护理内涵质量,减少病人的外渗、提高患者及影像科工作满意度。

4.2 促进影像护理标准化推进

品管圈的运用是团队成员自发的、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能充分激发每一位圈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了每个圈员创造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通过本品管圈运用及圈员们的共同努力,影像护理组重新修订了“碘对比剂使用知情同意书”,新设计了“碘对比剂外渗高风险患者知情同意书”,建立了科内高压注射器使用及留置针穿刺质量考核标准。新建了血管评估及穿刺会诊制度,增设了外渗紧急处理箱,规范了静脉注射室的管理,完善了“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及“碘对比剂外渗记录原始表”,使护理操作与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同质化、规范化。

4.3 提升了护理团队管理及整体协作能力

品管圈活动运用群体智慧、集体力量、团队精神让圈员们自己享用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活动中圈员们互动增加,群体智慧提高了现场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善意识。活动中不仅提升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的凝聚力,同时能有效地挖掘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使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国良.现代CT检查诊断与图像解析使用手册[J].北京科:大电子出版社,2005:382-383.

[2]沈霞.CT室对常见碘过敏反应的护理预防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73.

[3] Jarl A Jakobsen.Contrast Media Extravasation Injury[M]//Henrik S Thomsen,Judith A W Webb.Contrast Media.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14:131-137.

[4]王梅,赵艳晶等.品管圈在ICU人工气道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4):81-83.

[5]孙希芹.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碘对比剂静脉外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6,(12):105-106.

[6]石亚娜,纪伟平,蒲江,茅旭红,任丽.品管圈在降低造影剂血管外渗中的效果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5):424-426.

论文作者:董颖,张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  ;  ;  ;  ;  ;  ;  ;  

应用品管圈模式降低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论文_董颖,张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