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电力资源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展,电力资源的应用结构逐步延伸,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电力应用量增加,广阔的电力输送系统需要更高层次的电力管理,并逐步实现现代社会发展与资源应用的相互吻合,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资源的综合探索,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现代社会资源的创新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资源探索空间。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管理;现状;对策
一、目前我国电力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在相应的具体设备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电力信息化管理在目前也已经成为了很多电力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的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实用主义的建设目的,导致在电力信息化管理中一直缺乏一个具体的标准,到底什么样才算合理的,达到什么样的度,以及具备什么样的规模才算是完善的,甚至一些企业会利用以前的管理标准,但传统标准体系的应用导致其电力信息化管理大打折扣。这样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甚至可能产生很多的混乱,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在进行对接或者沟通交流时会存在很多的障碍。
(二)信息化管理水准不高
电力信息化管理毕竟是近些年才开始出现的,它的操作者还是人,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实施者的水平决定了电力信息化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和高度,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即使一些企业引入了比较好的技术和设备,但是一些管理人员可能意识不到其存在的价值,在一些关键的环节和人才配备上可能会存在诸多问题。且信息化是一个比较前沿的行业,很多管理人员可能不太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愿意加强学习,存在着能力方面的缺陷。一些企业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人才后,开始变得亦步亦趋,不愿意再进行投资和维护,管理和维护在当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注重这个问题可能会使前期的投资功亏一篑,也不利于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价值。
二、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电力供应系统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主要发展动力,为了推进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完善结合,必须实施现代电力供应资源的多重因素的全面性把握,为社会发展带来更有利的发展新动力,电力供应系统是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主要构成因素,电力供应结构包括内部电力输送的电压、电流以及电阻等之间的输送关联性增加,是促进电力系统资源逐步完善的必然要求,例如:电力供应结构中电流传输在高压或低压的信息传输中进行资源传输,对电流传输的电量、传输的稳定性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电力供应结构中的电力输送结构体系的完善性也对电力输送的结构和传输的资源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做好电力供应结构阶梯型管理,可以增加电力输送的综合效果,反之,电力输送结构的资源应用的效果性较低,自动化电力输送系统管理模式将缺乏其运行的基本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电力服务系统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际运行也与电力服务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性关联,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采用自动化系统管理与电力供应、输送与传输的整体结构逐步完善,基于传统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智能化系统作为主要的监控和运行结构,外部电力运维系统与自动化电力输送之间的电力对接直接对现代系统的资源供应能力和供应效果带来影响,结合现代电力资源的服务系统来看,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资源传输与电力供应的整体服务效果之间具有直接性关联,例如:现代电力系统的电力供应与服务结构的综合应用性较低,则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中电流输送与电费阶梯型管理的效果性较差,如果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整体服务系统的资源应用的整体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则电力系统的整体服务效果性较强,促进电力供应的资源结构强度较大,为现代电力资源供应的自动化模式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发展保障,引导现代电力资源的服务系统逐步完善。
三、实现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电力输送系统自动化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将现代电力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并逐步实现系统管理的阶段性过度,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实现电力输送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例如:电力输送采用PLC控制系统,进行电力输送结构的拓展,外部采取电力结构网格化管理,整体电力管理,电力系统的供应实现合理布局,基于现网络平台的电力工程自动化管理,可以将电力输送中电流、电压、电阻等因素进行供应全面监督,操作人员可以依据电力供应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电力输送的综合调整,是现代电力系统资源供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也可以实现电力输送与系统资源应用的结构综合探索,实现现代系统供应内部,电流传输的自动化检验,当电力供应程序中,出现电力结构检验不完整或者电力结构中,电流、电压等因素的存在传输稳定性差的问题,自动化系统自动对系统进行电力检验,同时逐步优化电力供应系统的资源传输,为现代电力资源实现高效化发展带来了更有力的发展保障。
(二)强化电力信息化队伍建设
当今时代,人力资源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高素质的电力信息化管理人员是企业争相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引进具备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素质模型进行选拔、评价,同时根据能力的不同确定搭配的团队,这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对于一些非高端的信息化人才,企业可以以培训的方式完成转化,辅助电力业务的转型。电力企业可以经常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术学院等联系,聘请专业教师,集中组织员工进行技能培训、鉴定。同时注意加强差异化培训和针对性培训。比如可以利用具有实际指向性的操作问题,帮助员工解决信息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将信息化的培训变成一种问题的咨询解决过程,而非单纯的、脱离实操的授课。同时信息化人才培训也要结合员工的情况进行展开,整体分析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培训意向,合理安排相关的培训过程。
(三)加强对外部资源的配置利用
在外部配套设施上,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电力企业进行的信息化管理要与各级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咨询机构、信息管理软件供应商、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开展合作。因为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作为政府,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提高带宽和接入速度,分步骤消除地区间、部门间的资源垄断、网络分割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切实降低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成本。
四、结论
总之,电力信息化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信息化并非是一个口号,也并非是企业自我炫耀的本钱,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实施的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就如同一个公司营业额的增长曲线,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目标,不是装上计算机,连上了网络,内部业务实现自动化管理了就可以了,还需要从人入手,从管理入手,不断进行更新和创新,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最终保障电力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晓昀,谭潇.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的构建[J].浙江电力,2014,01:55-58.
[2]马永珉.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5:50-51.
论文作者:高德文1,周文1,吴巧怡1,邹仕富2,窦勇1,何羲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3
标签:电力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资源论文; 电力供应论文; 结构论文; 电力工程论文; 模式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