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兼论现代管理的缺陷和失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缺陷论文,生态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态经济管理是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实现的新的管理形态
(一)生态经济管理的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
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因此,任何管理都是对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生态经济管理的对象就是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它是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结构和机能的生态经济复合体,无论同生态系统还是同经济系统相比,都是一个结构更为复杂、功能更为综合的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它是一个能全面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形成生态经济合力,产生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单元。
管理是人类了为使系统的功能不断提高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把生态经济系统作为对象的生态经济管理,是为了取得单独的生态系统管理和经济系统管理所无法取得的管理功效,从总体上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它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以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各自内部的以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而获得最佳生态经济效益——这既是现代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和出发点,又是生态经济管理的归宿和任务。
(二)经济管理中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矛盾和统一
在管理过程中,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是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既有对立和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和相互转化的一面。
(1)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矛盾和对立。 在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经常会人为地出现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关系。在以往的包括现在的经济管理中,由于单纯地只把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目标,把追逐更大的利润作为生产的目的,而忽视生态效益,其结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甚至于是很高的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却很低甚至是负值。换句话说,经济目标实现了,而生态目标却没有实现。例如,由于对各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资源量大大衰减;由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大型的工业和水利工程建设违背生态规律,带来了周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等。形成这类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相互矛盾和对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片面性,以及只注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只注重近期效果忽视长远效果造成的。
反过来,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矛盾和对立,也可以由只重生态目标,不重经济目标而引起。例如,当今有些西方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反对有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如果这样的话,虽然生态目标可能实现,但经济目标却没有实现。这种没有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显然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悖。
(2)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和转化。在管理过程中, 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之间不仅会出现矛盾和对立的情况,还会出现矛盾的转化现象。首先,实现生态目标是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生态系统作为社会再生产的自然环境,首先是一种资源,人类对生态自然环境的改造,要受到生态系统诸要素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和信息流动等内在规律的限制。因此,人类只有提高生态效益,使经济活动有良好的生态条件,才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力量,使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其次,经济目标是实现生态目标的保证。因为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不断为提高生态效益提供资金、技术和物质,从而保证生态目标的实现。第三,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在社会生产中,如果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在经济高速度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生态目标的实现,为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条件,以实现经济目标,在实现经济目标之后,又为生态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使得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
(三)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管理目标优化
正确处理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关系,是生态经济管理所必须解决和面临的问题。获取最佳生态经济效益,从实质上讲,就是要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管理目标的优化。要实现双重管理目标的优化,首先,在认识上,要将两个目标放在同一平等位置上,在管理上要力争使两个目标都达到最优。用经济效益的标准去衡量经济系统问题已经是人们所熟悉的,而生态系统被人们利用的生态效益问题却长期被忽视,从而使经济发展中常常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使生态资源遭破坏。因此,这就要求人们从思想上树立共同发展、平衡发展的观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同时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在实践上,要充分利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关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前所述,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的一面,因此在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管理目标优化时,要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通过生态目标的实现,为实现经济目标创造自然条件;通过经济目标的实现,为生态目标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第三,在方法上,要实现多种手段并存。实现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优化,需要上下一致,提高认识,真正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并且需要借助政府的行为,采取多种手段,以达到最终目标。例如,通过法律手段,可以对那些进行掠夺式经营生产,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行为,实施严格的法律约束;通过税收政策,对那些破坏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要课予重税;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来约束和刺激有关的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使他们在达到经济目标的同时,也达到生态目标,从而使生态经济管理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经济的运转,实现和谐发展。
二、生态经济管理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高级形式
管理是从人们生产劳动中出现协作和分工中产生和发展的。只要有多数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只要有社会的协作,就需要有人来组织、协调和指挥,也就是从事管理。所以,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出现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中,管理已经开始,管理工作已有所分工,管理层次也逐渐复杂化。当然,管理形成一门理论或学科,主要是近代的事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管理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由于各自强调的方面不同,强调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并且形成了相应不同的管理学派:
(1)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是从管理人员的职能方面给管理下定义,他们所研究和论述的是管理人员如何协调集体和发挥组织力量的方法。其代表人物有F·W·泰罗和H·法约尔等。 古典学派的重要贡献是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古典学派的学者认为,管理同法律、医学和其它职业一样应是根据一些管理人员能够学会的原则来实施的。同时,通过施用科学的方法发现这些原则。正如泰罗指出的那样,在运用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即能对手工劳动给以研究并进行管理。
(2)行为学派。管理中的行为科学学说开始出现在20世纪50 年代。其代表人物有F·J·罗特利斯伯格和E·梅奥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根本理论基础是,管理必须“通过别人来做工作,”管理实际上是行为科学的运用,因为一个经理必须懂得该怎样调动人的积极性,该怎样当领导,该怎样了解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协作等。他们将西方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入企业管理的研究领域,提出用调节人际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等办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的学说主要目标是, 应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伯法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字模式和程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科学就是制定用管理决策的数字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并把它们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
(4)其它学派。除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以外, 还有其它的一些管理学派。如把社会的各级组织都作为一个协作的系统来管理的社会系统学派;把决策作为贯彻管理全过程的决策理论学派,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的系统管理学派;以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验主义学派等管理学派。
纵观管理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管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分化,一是管理方法的发展。每个管理学派对管理的提出,都着眼于特定的对象,采取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各个学派都对管理的涵义和实践作出过贡献。
然而,从现有的管理学派所涉及的管理对象的外延上看,他们大多数是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主要是对人与物质环境进行协调,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例如,古典学派代表人物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主要是在运用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基本法则中对劳动给以研究并进行管理,试图以标准的操作方法来提高工厂的劳动生产率。而泰罗以后的行为学派,则是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引进企业管理领域,通过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劳动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至于科学管理学派及其它学派则主要着眼于应用更高级和科学的方法论去解决生产和作业管理问题,管理对角仍然未超出前二个学派所涉及的范围——社会经济系统。
事实上,地球上存在着两类基本矛盾,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另一类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人类以有限的生命和力量与无限的自然界相抗衡,要基于集体力量的发挥和发展,而这种发挥和发展有赖于分工与合作,即有赖于管理。但是,管理学和管理不能仅仅囿于社会经济系统,还要进入生态系统。管理不仅是联系社会经济系统的各级层次子系统的纽带,还应该是联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层次之间的纽带。因此,传统的管理理论应有所发展,管理的对象要突破社会经济系统的范围,要发展到以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为对象的现代生态经济管理理论上来。
三、我国40多年来经济管理的发展
回顾建国40多年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为建立现代生态经济管理理论提供启示。40多年的历程,按其不同的特点和时间的顺序,可以把我国的经济管理大致上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或类型。
第一种类型——生产速度型管理
这个时间大致是在从建国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个时期的管理特点,主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方法。由于片面强调现代化大生产要求集中统一指挥、单纯强调行政命令和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造成经济建设中盲目追求高速度、片面夸大主观意志和精神、不讲客观条件、不讲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讲价值规律的现象致使经济管理工作中带有强烈的“左”倾色彩。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管理工作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几乎陷于瘫痪,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第二种类型——经济效益型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坚决清除了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的国家进入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它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工作从指导思想、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整顿、建设、改革和发展。这个时期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从过去片面追求生产速度、生产数量,轻视经济效益,转变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转变经济结构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管理由生产速度型向结构经营型转变。
从我国建国以后经济管理的40年发展历史上看,走过了曲折和起伏的历程,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人才等方面都向看现代化的纵深方向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更为多样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如果我们按照经济学的方法,仅仅依靠经济学的判别标准来看待现有的结构效益型管理的话,可以肯定地说,目前的经济管理已达到了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了价值规律基本要求,实现了最佳资源配置。然而,单纯依靠经济分析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去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它本身具有局限性。正如前所述,经济发展要受生态系统的制约,最佳经济效益的取得未必是最佳生态效益的取得,有时候恰恰相反,经济发展往往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单纯用传统经济学分析理论和方法去判断和评价经济管理工作,其结果只能是产值的增长或利润的增加,未来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必须是对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协调的管理方式,这就是现代生态经济管理。或者换句话讲,未来的管理应该进入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类型——生态经济效益型管理(生态经济管理)
生态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形式,它的出现和产生是新时代的要求,是一场传统管理的巨大变革。与前二种管理类型相比,生态经济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更加注重效益的整体性。单纯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去判断和评价经济管理工作,虽然会提高或促使产值的增长或利润的增加,但同时往往会带来生态效益的低下。而生态经济管理克服了这个片面性,更加强调效益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包括,在空间上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在时间上的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的统一。其次,更加强调发展的持续性。传统管理模式所追求的管理目标是单纯的经济目标,在这种单一目标的促使下,加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大规模采用,给有限的自然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影响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带来了不公平。而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生态和经济双重目标的优化,按照这个要求,发展经济的出发点不应是单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生产,这种需求既包括人对基本物质的需求,也包括人对环境的需求。实现生态经济管理,要求生产单位要克服短期行为,避免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第三,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的集约性。资源不仅包括经济资源还包括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经济管理不仅要求要提高经济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求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的集约性。为了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性,要在企业管理工作把握好适度利用、全面利用和替代利用的原则,真正把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工作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