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中国经济发展的闪光地带_经济论文

环渤海:中国经济发展的闪光地带_经济论文

环渤海:中国经济发展的闪光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闪光论文,环渤海论文,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环渤海经济区指由辽宁、河北、山东、山西4省,北京、天津2市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大渤海经济区,全区陆地面积近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人口约2.4亿,占全国的20.5%。内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北起丹东,南至青岛,海岸线长达5800公里,几乎是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3。辽东和胶东两个半岛多为山地丘陵石质海岸,曲折多变,形成诸多天然良港,是全国港口的密集区,有丹东、大连、营口、锦州、秦皇岛、天津、黄骅、日照、烟台、威海、青岛大小港口40多个,港口吞吐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海上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8%,通过这些港口,对外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对内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部分地区为广阔腹地,成为中国北方内陆的结合部。这些港口是中国北部省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北部的黄金海岸,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竞争的主要基地,它和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关系密切。环渤海地区的几个枢纽港(大连港和天津港)是“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在连接太平洋与中亚、中东、西欧的经济交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渤海地区拥有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以北京为中心的陆空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全国和全世界,山西和内蒙古能源基地外运通道的主体也在本地区交汇,是全国铁路网、航空网、公路网、通信网的中枢,也是国际交往的重要通道。环渤海地区还在不断完善交通运输和通信状况,目标是要加快形成以渤海为中心,沿海港口为“龙头”,陆上集疏运输线为“龙身”的进出海两个扇形大通道;加速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干线机场和高速信息网为重点,通达国内外主要城市的空中运输和高速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四通八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和高速信息网骨架。这里聚集着420多万科技人员,是全国科技人才最密集之地。这里有许多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建有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保税区,设立了外资银行,为这一地区对外开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属资源型经济区。丰富的矿产、水产资源为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资源条件。据统计,国家建设急需的多种自然资源,铁矿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0%,石油占40%,煤炭占60%,木材占50%。这一区域内,有大同、平朔、晋城、阳泉、开滦、胶北等大型煤矿,有胜利、辽河、华北、大港油田、还有渤海油田,海陆油田连成一片,盛产石油和天然气,原油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3.1%。有冀东、鞍山等大铁矿,储量十分可观。这里的海盐资源也非常丰富,全国四大盐区有三个在渤海地区,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它资源,如铜、铅、锌、铝、锰、金等稀有金属储量也十分丰富。并且这些自然资源分布集中、区位好、资源互补性强、综合利用的条件优越,不但容易开采,而且有利于全方位开发后进行深加工。这个地区还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华北、辽河平原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辽东、胶东、辽西丘陵地带盛产花生和水果。这里矿产、土产、畜产充足,不少产品为本地区所特有。环渤海地区自然条件之优越,在我国并不多见,它是中国北部目前唯一能赶超南部的区域,在中国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唯一没有被充分开发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经济带。尤其是在中央的经济发展战略意图要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形势下,显得更为重要。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崛起,才能真正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正好与我国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相吻合:珠江三角洲的开发(以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为标志),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长江三角洲的开发(以上海浦东为标志),将有力地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第二个翻番,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环渤海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和开放,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必将成为我国第三个经济热点地区和我国2000年前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地区。环渤海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为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参于东北亚经济合作,为各省市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机会。

(二)

环渤海地区的两市四省都有各自的优势。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工业、建筑业、商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全面发展。北京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是国内外航空线和铁路线的交汇中心,公路四通八达,经京津塘高速公路可从天津港出海。具有沟通东西部,贯穿内陆与沿海的中转纽带作用。北京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厚。北京矿产资源有4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北京的教育、文化和卫生基础好、发展快,人才云集,科技力量雄厚,拥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470多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0多万人。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已有4000多家,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建设投资7.7亿元。截止1994年底,开发区已批准入区项目83个,投资总额6.6亿元,其中三资企业投资5.9亿元。来自美、日、德、法、意大利、加拿大、荷兰等国的一大批跨国公司及大企业相继在开发区建厂。

天津是我国北方综合性经济中心。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连为一体的大交通体系。天津港水域面积176平方公里,陆域18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居全国之首。现有30多条国际航线,与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往来。与日本神户港和韩国仁川港有客运航线。从现在起到2010年,天津的国民经济要再上两个大台阶,把天津建设成我国北方的商贸金融中心、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大城市。近几年,天津的外经贸发展迅速,进出口额一直在华北、西北地区名列榜首。天津在环渤海地区不可替代的地位使其在吸引外资北上、西进的过程中独具魅力。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天津已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据统计,到1994年底,已有120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在天津安家落户,投资项目158个,协议投资额达28.45亿美元,其中外资20.26亿美元。投资领域几乎涉及天津的各个行业,投资额最多的是电子、机械、化工及医药业。在天津投资的跨国公司中美国首屈一指,投资项目多达30个,协议投资额8.84亿美元,外资额6.63亿美元,日本居第二位,其他协议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有韩国、德国、英国和港台地区。他们的投资项目以工业为主,技术水平高,这些项目很快使天津创出了一批名牌产品,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的差距。

辽宁是东北工业基地的核心,是我国主要的基础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生产基地,仅辽中南地区就座落着11个大中城市。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带,相互依存,密切协作。大大增强了其幅射力和吸引力。辽中南地区正在向北方重工业经济中心、内外贸易中心,国内外交通枢纽与集散中心和金融中心迈进。大连、丹东、营口、锦州港年货物吞吐量6000多万吨,海运国际可通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可抵东南沿海各港口。这一地区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连,这个未来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必将会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工业、商贸、金融和旅游中心。目前,大连中日合资2.17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吸引了日本几十家会社银行投资,与台湾合资的工业城不断地把台资吸引到大连。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看好大连这块地方,再经过20年的努力,把大连建成北方香港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山西是全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物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老工业基础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军工企业多。在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诸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山西矿产资源有120多种,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铝矾土、珍珠岩、镓和钼的储量为全国之冠;金红石、镁盐、芒硝居第二位;钛铁、钴、锗、金的储量也相当可观。山西野生生物品种繁多、数量可观,目前已查明野生经济植物,如党参、黄芪等1000多种,野生动物,如褐马鸡、虎、丹顶鹤等400余种。山西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雄居塞北的北岳恒山、佛教圣地五台山、壶口瀑布、应县木塔、云岗石窟等举世闻名。山西的原煤、焦炭、电石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质量等级上乘,深加工优势明显。山西能源工业不仅面向全国,而且正在走向世界。目前山西煤炭产量约3亿吨,外调量达2亿吨,占全国外调总量的78%。1992年,山西输往环渤海地区的煤炭近8000万吨,通过华北电网向京津唐地区输送电力近百亿度,随着山西输煤与输电并重战略的实现,向环渤海地区的送电量将大幅度增加。山西煤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信誉,远销日本、朝鲜、泰国、英、法、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山西的焦炭产量高、品种全、质量好,1994年,全省焦炭产量达271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1.2%。全省优质焦炭出口达264万吨,创汇1.85亿美元,已成为山西继续煤炭之后第二大出口支柱性商品。

山东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比较发达。自70年代末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1992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二位,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一位,出口总值居全国第四位。山东省是中国的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比例协调。随着山东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利用外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业务全面发展。青岛、烟台、威海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全省9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点,兴办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创汇能力强的好项目。山东还有广阔的海域,有着众多的岛屿和良港,其中最优者当数青岛,在中国经济建设布局中,青岛具有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是中国通向世界的重要口岸之一。近几年来,青岛又进一步改善了软硬环境,使青岛港具备了接卸第四代集装箱船舶的能力,现在青岛港已成为我国第三大集装箱吞吐港。青岛市的沙特、韩国和中国联合开发的石油化工城总投资25亿美元,中国与德国西门子联合开发的高新技术电子城的投资也达1.8亿美元,新加坡工业区占地多达10平方公里。青岛是我国北方最有希望的港口城市。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环绕京津两市,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多方面优势。河北已加快了对黄骅、唐山、秦皇岛港的建设,在沿海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港口群,年吞吐量由现在的9000多万吨增加到1.5亿吨。随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速发展,城市载体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给河北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在中国环渤海地区中外经济技术合作招商洽谈会上,河北省推出一大批有市场、效益好、对外有吸引力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园区的沿海、沿域、沿路的开发项目,并且是以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为主的大项目。河北省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外资,而大量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又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

从国际上看,环渤海地区是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圈内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力量雄厚,与中国经济互补性、依存性强。环渤海地区投资环境好,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许多国家都把该地区作为投资热点,日本和韩国的兴趣更大。

日本北九洲的福冈、长崎、及鹿儿岛同我国黄、渤海沿岸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关系。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工业区之一,尖端技术产业比较集中,有着很强的加工能力,资金雄厚并具有丰富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在整个日本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北九州地区,甚至整个日本资源紧张,劳力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尤其是北九州地区,对环渤海地区的投资合作与经济交流怀有极大的兴趣。

环渤海地区在同韩国的经济合作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在韩国人看来,环渤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拥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外向型经济已初具规模,投资环境较好。韩国资源匮乏,为了缓解对美、日市场的过分依赖,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合作对象,以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面对中国巨大市场潜力,韩国力求以环渤海地区为据点,加快向中国进行大规模市场开拓型投资,以占领中国的部分市场份额。韩国与中国之间经济上的互补性和依存性更强,韩国经济界人士已提出建立“黄海、渤海经济圈”的构想,以在这个地区同中国建立紧密的合作与协调关系。近年来,韩国国内资金出现剩余,急于向海外寻找出路。进入80年代,韩国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急欲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环渤海地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正是满足这种转移的极好条件。韩国将要推行的北方经济战略,准备在该地区投资20多兆韩元,开发100多个项目。预计90年代后期,韩国对环渤海地区的投资高潮将会到来。

朝鲜北部西海岸地区的新义州、南浦及海州与我国天津、烟台、威海隔海相望,与环渤海地区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双边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着极大的潜力,在鸭绿江上早年就建设了中朝两国共同合作经营的水丰、云峰、渭原及大平湾等四座水电站。朝鲜目前正在推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朝鲜认为,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四)

环渤海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区域的整体优势。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扎实,交通发达,技术实力雄厚。当今的环渤海地区,大型的港口码头,高等级的公路、铁路、机场、电厂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建设着,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搞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国家安排的跨世纪特大工程,大多与环渤海地区有关。环渤海地区举世瞩目,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大企业来环渤海地区投资。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无限光明。无可置疑环渤海地区必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闪光带。

标签:;  ;  ;  ;  ;  ;  ;  

环渤海:中国经济发展的闪光地带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