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功能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关于完善义乌小商品市场功能的思考_市场功能论文

市场功能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功能提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义乌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小商品市场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1-0110-08

一、市场功能的变迁历程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义乌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小县发展到目前全国百强县市第12位、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的经济强市,这种脱胎换骨式的巨变得益于义乌一直努力发展小商品市场,通过市场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道路。义乌从“马路市场”开始,经历五代建设、八次搬迁,十一次扩建,形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一)市场功能变迁的三个阶段:

1.集贸市场(1982-1985)

从1982年义乌县政府开放的有700个露天摊位的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到1983年拥有1050个摊位的湖清门市场为“马路市场”。1984年建成了1800个固定摊位的湖清门第二代市场,由于这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被称为“草帽市场”。从“马路市场”到“草帽市场”,从其贸易业态来看,都属于集贸市场。在这两代市场中,已出现了规模较小的批量交易,但仍保留着与大量个体消费者以生活为目的的集贸式的零售交易关系。这种交易方式使市场的辐射范围并不大,中低档次的商品质量使交易的对象局限于附近各县市的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为主。

2.批发市场(1986-2001)

1985年,固定摊位4096个的第三代市场兴建,到1990年底形成了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第三代小商品专业市场。1991年动工、1992年投入使用的第四代市场共有摊位7100个。1994年二期工程竣工,摊位数增至23000个。这两个阶段,市场业态从零售转向批发。此时出现了许多外地经商主体,商品门类日趋齐全,档次不断提高。不少乡镇集体企业乃至国有企业也进场设摊直销商品,市场内两千多家商贸企业取得了国内外名厂大店在义乌乃至浙江省、华东地区的总经销商或总代理商资格,与全国各省的一千多家工商企业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九十年代初在“引商转工”的方略下,本地涌现了大量工业企业,形成了前店后厂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厂家直销和具有稳固购销关系的代销是商品批发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们保证了商品批发在货物来源上量的稳定性。批发市场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大大超过了集贸市场,商品开始从全国各地流向义乌市场,又从义乌市场流向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会城市和其他数百个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

3.展贸市场(2002- )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了第五代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从2001年工程奠基到目前共建成4万多个商辅,它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引领传统型集散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第五代市场是开创了市场业态的新局面,形成了“天天都是博览会”的经营业态,与以前人散、货散、场散的集贸市场和人散、货散、场不散的批发市场有极大的不同,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提升性。

(二)三种市场的特征

1.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以区域内的最终消费者为主,一般来说交易额不大,路途不远,当天内可以实现买卖。这决定了其交易形式为三现交易,即现场、现金、现货交易,这种交易具有以下特征:交易的瞬时性。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拍即合,一拍两散,看货、买卖一次性完成。交易的流变性。以终级消费为目的的顾客需求多样多变,每次交易的对象不同,交易的主体也有所不同,市场交易的卖方主体相对较为固定,而买方不固定,双方不可能形成较为稳固的交易关系。交易的简单性。集贸市场是最原始的交易方式,人们的有效需求不大,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不高、花样不多,市场上的商品以一些最基本的日用品为主,市场分类不明显,是个大杂烩。

2.批发市场:

批发市场的主体是批发商,他们从厂家、商家或者代理商那里购买商品,拥有产品实际所有权,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得利润。批发商基本上是购销商,通过购销差价获利。义乌的批发市场经历了1985年至1991年的集散型批发市场和1992年至2001年的集散和产地相结合的批发市场①两个阶段,此时,本地出现了大量的工业企业,一些批发商将其商业资本转为工业资本,其工业产品占了40%的市场份额,对市场起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批发市场的特点是:商品流通的集散性。市场上大部分商品产自外地,商人从外地把各类商品采集到市场,然后又通过市场交易把商品输散出去,形成了商品流通的集散性。结算方式的间接性。随着交易次数与批发数量的增加,现金交易显得越来越不方便。批发商品品种趋于稳定,交易主体亦较为稳定,以现金交易的方式逐渐被很行结算方式替代。人货流通的分离性。批发市场时间跨度较长,前期货随人走,后随着批发量的增多和联托运业的发展,人货出现分离。

3.展贸市场

展贸市场的主体不再是批发商,而是供货商,是提供真实商品的企业或个体所有者。供货商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商,占60%以上,有些行业的生产商比例高达80%以上②,其次是代理商和批发商。进入展贸阶段后,市场业务表现为展示、洽谈、订单、电子商务,其特征有:商品流通的分散性。小商品市场发展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广域市场,市场业务又演变成展示、洽谈、订单等现代交易方式,供货商直接从生产企业所在地装柜发货到目的地,商品集中度下降。商品交易的滞后性。生产企业根据订单约定的要求来安排生产,按合同的约定时间交货。这种订单式的交易使企业生产的风险降低,减少了盲目生产的危害,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资源。商务活动的虚拟性。现代通讯技术引入市场,互联网得到普及,国际商贸城在动建时就为每个商铺装有宽带,商品的展示有了两个窗口,10%的商铺有电子商务活动的经历,虚拟市场得到越来越多的经营户的青睐。

二、区域市场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区域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集贸市场与商业的兴起

在进入批发市场之前,义乌小商品市场年交易额就大幅度增长。1981年后其交易额超过了全省集贸市场的平均水平,此后发展速度惊人,具有跨区域、批量交易的性质。义乌历来是个农业小县,即便有悠久的鸡毛换糖传统,也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一直较单一,而且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业薄弱瘦小。集贸市场兴起后,义乌迅速形成了第三产业——商业,1985年,义乌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占到了5%③,此时以二产(建筑)著称的邻县东阳三产比重却达到了20%,两者相当悬殊。5%尽管是个不显眼的数据,但却是重大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很快到1988年,义乌第三产业比重高达39.2%。

2.批发市场与三大产业

服务业:市场带动了义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商贸、金融、地产、物流、旅游、会展、保险、仓储、租赁、会计、统计、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极强的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更新了第三产业在义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随着批发市场规模的扩张,商品流通的集散性,联托运业迅速发展,产生了全国各地与义乌的运输网络。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大专业市场榜首,形成了巨大的物流市场。国内物流业务:义乌拥有快运固定线路160余条,直达全国除台湾省外的30个省(市)的250多个大中城市,并进行货物中转,日发货量达5000吨以上;国际物流业务:物流中心引入国内外的物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目前已有中国海运集团、法国达飞、中国台湾长荣海运、美国总统轮船有限公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等15家船务公司在中心开展国际海运业务;上海东方国际集团、宁波外代、致远船务、泛洋船务等国际货代企业60多家在中心集中办公、作业。义乌这个源头市场连接着世界成千上万个市场,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义乌人办的托运点,它架起了全球各地货物运输流通网络的金色桥梁。在客运方面:迄今义乌的长途客车已遍布全国18个省(市、区),124条省际客运班线,81条省内跨县客运班线。

工业:商业的发展为工业兴起积累了原始资本,1992年,义乌市委、市府提出了“引商转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义乌大量的商业资本向小商品制造业转化,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经商户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工业扩展。1991年义乌工业总产值为199101万元,1992年便增到306090万元,而1993、1994年分别猛增到610001万元和1199551万元,几近每年翻一番。八十年代是义乌工业的起步阶段,在市场的带动下,截留了小商品的简易生产环节,形成了前摊后厂式的千家万户加工业,而九十年代则是义乌工业的发展阶段,开发建设了15个工业小区和2个工业基地,初步培育出服装、袜业、饰品、毛纺、拉链、彩印等八大优势行业;市委、市府提出了“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发展思路,开发建设了“一区五园”,促进了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89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2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1年比1989年增加了21.6倍,年均增长29.2%,比同期全省平均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4个百分点,是全省工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我市从原先浙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市发展到2001年工业增加值列全省第16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9年的28.5%提升到2001年的44.4%,发展了一批有义乌特色的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八大优势行业,其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④

农业:义乌自“四个允许”提出后,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人口弃农经商,出现了抛荒现象,1996年,义乌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以商强农”,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市委发[1996]22号),明确提出要依托市场优势,引导经商办厂能人把积累的资金投向农业,加快“以商强农”步伐,催生、培育和扶持具有较强的自我积累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主体,即民营农庄、民营农业科研企业和民营农业龙头企业。从“以商强农”政策出台到今,义乌农业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96年到2000年,义乌出现了大量的规模经营户和专业村。有农业规模经营户1568户,特色农业专业村154个。二是2001年至今,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企业。2000年,农业企业只有45家,2001年增加了57家,民营农业企业主导下的生猪、畜禽产品、花卉苗木、特种养殖和有机茶,分别占全市总产量的57%、86%、85%、95%和100%,从而使义乌的农业经济开始从一家一户的“农户经济”,向以农业企业为主的“法人农户经济”转变。目前,义乌共培育了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300多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188家,制定并实施了17个义乌农业地方标准。义乌农业快速走上一条生态化、设施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2001义乌三产比例为5︰51︰44,与1985年50︰45︰5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也超过了浙江省11︰53︰36的产业结构,这种变化不仅有量上的提高,更有质上的提升。批发市场对义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是义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3.展贸市场与稳定的产业结构

2001年市场接轨国际,义乌工业依托市场加入国际竞争和合作之列,到目前义乌发展了20多个特色鲜明的小商品加工产业,形成了饰品、针织袜业、拉链等20多个优势行业和5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区、若干特色小区为重点的小商品生产基地,义西南、义东北两大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底止建立了拉链、制笔、化妆品、针织袜业、无缝针织服装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块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稠江、北苑、佛堂、稠城、江东、廿三里、后宅、苏溪等八个镇街工业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其中稠江、北苑分别已超140亿元、120亿元。

除工业外,其他的产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增长,部分数据见下表:

上表数据表明新世纪进入展贸市场阶段后,义乌工商业规模扩张巨大,经济增长飞快,个体工商户、雇工人数与GDP都以倍数增长,企业、会展业以近十倍、二十倍的速度在增长,但从三大产业比例上看,产业结构变动提升缓慢,尤其是2005年后变化非常弱小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产业结构。

形成稳定产业结构的原因:

粗放式生产:进入新世纪,义乌小商品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海外市场的开拓扩大了商品的需求,也促生了众多企业的产生。小商品生产都是些低投入、技术含量少、易于模仿的加工劳动,企业进入垒壁较低。这种重复雷同的规模扩张只有量上的变化,而没有质上的提升,产业结构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物流分散性:现代物流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兴起,使商品货物不经过义乌市场而直接从产地运往销地。展贸市场为众多厂商获取商品信息,买卖双方可以达成远程协议。目前市场上本地产品占到30%,其他有近60%的产品来自省内和省外,展贸市场实现了物流和信息流的分离,原来通过义乌市场集散的商品分散了,它带动了周边县市、省市经济的发展,一大块运输服务业从三产蛋糕中分了出去。

(二)产业结构对市场发展的制约

1.产业结构的困境

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各产业之间的构成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的构成关系。从产业之间的构成上看,义乌的产业结构已实现了“三、二、一”的排列形式,但从三产所占比重来看,这样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三产占80%的比例相距甚远。产业内部的构成尤其是工业内部的构成关系。

产业困境:小商品生产企业往往以集群式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呈“小、低、散”特点,这种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优势弱化,劣势突显。义乌有20多个特色行业,产业集群密集的,一旦某企业有了创新点,马上会被区内其他企业跟踪模仿,造成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压制。

企业困境:企业自主品牌缺乏,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跟不上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后消费者对“高、新、特”产品的需求,抑制了有效需求;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产品提价困难,导致企业缩减产量,生产处于不饱和状态;一些企业主创业意识趋于淡薄,事业心、责任心下降,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把精力花费在其他与做企业无关的事情上;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做不出让消费者亲赖的产品,顾客的忠诚度难以养成。

2.市场的困境

销售困境:义乌市场的外向度超过了65%,大部分商品销往发达国家,欧盟与美国两大市场占外贸总量的80%以上,这些国家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苛刻,中低档产品很难销到大商场里,如市场上圣诞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一元店等低端市场,在欧美客商的高质量要求和义乌低价格之间,义乌厂商十分尴尬:接单子,成本势必抬高,利润空间更小;不接单子,就失去这两个市场,更多的是,小规模厂子无力完成欧美客商对高档产品的要求。出口商品中自主品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且同质化程度高,可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出口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通过各种行业产品标准认证率低。

价格困境:小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都不能影响供给价格,销售商也不能制定需求价格并迫使生产商接受,双方都只能接受由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而生产的市场价格。在没有特殊情况(如原材料成本暴涨)下,商品的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有时即便原材料略有上涨,商品也不容易提价。供应者与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对行业产品价格的形成影响很大⑥。义乌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成熟市场,上游原料供应商与下游购买者都具备较高的讨价还价能力,商品提价非常不易。另外,人们对相同的产品及其价格已具有认同性,稍有涨价就会引起顾客不满,从而失去交易的机会。在这几年里,原材料涨价多次,但商品价格并没有相应上涨,只有在去年新一轮原材料大涨价来临时,供货商利润空间压缩到最底端时,涨价才成为必然。然顾客理解涨价但并不接受涨价,只要是相同的产品,商品的价格稍有变化,市场订单就会骤减。

义乌市场以物美价廉、品种齐全、运输快捷而名扬海内外,义乌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全靠市场的三大优势,而物美价廉又得益于过去相对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各种市场要素的供应与价格亦处于稳定状态。市场三大优势使市场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若有一足不稳,市场这只鼎就会松动。目前,构成市场的各种要素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如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等使商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三、提升市场功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义乌市场不仅推动了地方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而且在广域范围内带动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成长,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是个指挥棒又是个晴雨表,人们的行动都得听从她的安排。目前出现的困境,不是坏事,是市场的如实反映,她在告示人们,只要生产企业在市场的导向下正确对待,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市场困境是产业困境的集中表现,解决市场困境要从产业这个根本上解决,但产业困境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一)发现功能

1.发现新需求与新价格

展贸市场是展示、洽谈、订单的地方,企业不再盲目生产,可以按需生产,展贸市场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纽带。市场对畅销与滞销商品的信息把握非常灵敏,同时也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来样生产。市场上的商品要销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需求差异很大,生产商不可能对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进行准确把握,而来自各地形形色色的购销商则不同,生产商与购销商通过洽谈,可以共同开发生产符合不同需求的产品。

市场上展示的老产品很难卖出新价格,新产品则具有新颖性而受消费者青睐,价钱较高。市场竞争的发展,使产品竞争从价格战上转向创新能力。只要生产商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价格上就有优势。

2.发现功能与经营者的策略

面对诸多困境,生产商只能另觅对策:一是寻找较次的替代材料,降低产品质量来保持低价;二是进行创新,改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实行新品新价。低质低价不是光明之路,低劣的使用价值会否定商品的低价,劣质不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低质竞争不是长久之计。选择低质低价的生产商最终会被市场淘汰,选择创新的生产商会立足下来。生产商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让企业自身面临生存与竞争压力来促动,由市场的需求来推动企业的转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是开发出模仿壁垒较高的产品,让其他生产商忘而却步。市场的竞争最终使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要满足世界需求尤其是发达国家日益苛刻的贸易要求,低质供给不可能首先创造需求,但来自发达国家的需求却可以创造供给。义乌小商品市场让国内众多的生产企业发现了国外的新需求,也发现了新产品下的新价格与新的利润空间,这种动力促使企业往创新方向发展,寻求更高的发展空间。国外需求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迫使企业做出转型,寻求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使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的上下游延伸,从而全面提升产业层次。这种最根本的动力,是市场给予的,不是政府导出的。

(二)导向功能

1.信息的导向

信息的导向功能建立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之上。信息传递是指市场供求双方对某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做出接受与不接受主观评价或对某商品需求渴望的主观表达在供求双方之间的反馈。

信息传递与市场规模具有正相关的互动关系,信息传递越多越快,市场规模就会越做越大;市场规模越大,就越能集聚信息,义乌小商品市场无与轮比的规模效应使得这里成为信息集聚与传递的高地。物流与客流的需求形形色色,各类信息在这里的传递具有快捷性、直接性和灵敏性,这些信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可以快速地在社会其他人群中传递,这种传递不仅为双方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成本,而且可以为各类供给者和潜在供给者的决策赢得了时间。在商海战场上,信息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财富。

2.导向两重性

信息导向是需求者信息对供给者的决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信息是一大宝贵而独特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关键在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合理的决策。不同的经营者与生产者,对信息捕捉的能力不同,有人灵敏有人迟钝;对信息的分析能力亦不同,有人分析全面、正确,有人片面、错误;针对信息做出的决策也不同,有人知情权变,有人固步不前;变者亦有不同,有人顺势而动,有人逆势而行。顺与逆,是信息导向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导向的两重性。

3.导向使产业结构升级

导向两重性与供给者自身的素质与实力有关。有实力有能力的个人或企业将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做出科学合规的举措,快速向需求市场进军,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没有实力与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则不知如何运用资源,抓不住商机而不能发展,甚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萎缩后退,自寻灭亡,低导向使企业淘汰出局。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一个区域市场演变成一个广域市场,催生了省内外众多的企业,并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商品制造基地,她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有着一定的战略影响和战略要意。小商品市场使众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轻而易举地走上了国际市场,但在目前贸易环境的变化,许多中小企业将无力继续在海外市场分有杯羹,一部分企业将从国际市场瞄向国内市场,当国内市场竞争又趋激烈时,一批企业将销声匿迹,而一部分企业则在竞争中得以成长壮大,企业数量的减少与企业质量的提高会并存。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量与质的反向变迁使产业结构调整到相对理想状态,而它又实现了竞争者的移位和结构重组,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了进步和改善,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三)融合功能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的产业相结合,相互渗透,形成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使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表现之一。

1.融合的前兆

义乌是个商贸城市,商业是流通行业,当属于第三产业。它是介于二产与三产间的一个界点,只是这个“点”放大了,集中了,成了一个“段”、一个“块”,也形成了一大特色。按惯例,工业与商业的划分以生产是否结束为标志,工业是生产环节,生产结束前都属二产,生产结束后进入流通环节,属三产。在计划经济年代里,企业生产结束后不需考虑产品的销路,国家统购购销,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泾渭分明。我国三大产业的划分是以1985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为依据的,那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没有确立,三大产业的发展处在初始阶段。按《规定》,批发属于第三产业,这毫无疑问。义乌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上,是纯粹的批发市场,产品绝大多数来源于外地,义乌的商人也是纯粹的商人,不从事生产,是一个独立的流通环节。但市场发展到第三阶段,性质发生了变化,产品直销比例超过了60%,有的行业高达近90%,直销商就是生产商,生产商又是直销商,市场成了生产企业接单、展示与销售的窗口,实际上是企业把自己的对外业务放到了市场上来,在市场上接单或销售,是企业安排生产的前奏与幕后,虽与生产环节本身无关,但仍属于生产的领域范围,展示时,产品仍在企业,商品所有权仍在企业家手中,工业资本未转化成商业资本,市场的展示是为商品流通做准备,以生产是否结束来划分二产与三产有些不合理。所以,义乌市场的这种业态也可以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市场功能的提升,使义乌二、三产之间的界定带来了问题。人们不可能把市场上直销商与代销商进行区别统计,只能整体对待,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出现了产业界定的模糊性。

2.融合的前景

展贸市场不仅能催生企业,而且可以培育出优秀企业,一批有潜力的企业可以发展成为大企业,成长是必然的,这些优秀的企业不会仅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上,竞争会让企业往附加值高的上下游延伸。中小企业普遍是加工制造业,优秀企业会融合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销售,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开地。

目前一批企业开始向上游进军,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开始涌现,10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和民营研究所成立,有效注册商标达一万余件。IT、医药、生物、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也渐渐形成集聚雏形,2007年底止,义乌市有效商标14388件,其中驰名商标37个,省级商标69个,金华市级商标170个,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省级名牌37个。这些名品商标背后就是产品品质与价值的体现,是企业自主研发实力增强的表现。这些数据与义乌本地2.5万家企业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并不十分喜人,但是可以相信,这是企业进发的迹象。企业有了研发,有了好产品,可以少依托展贸市场,可以开辟自己的销售网络和销售渠道,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生产加销售和售后服务方向发展,这样的企业更具有根植性和生命力。

目前义乌日益发展的购物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都呈现出融合的迹象,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四)拓展功能

1.虚拟市场与服务业

随着网络与电子商务的普及,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必然得到完美的结合,两者优劣互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国际贸易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偶发因素层出不穷,中小型企业要通过有形市场来实现国际贸易存在诸多风险,而虚拟市场一可以节约商务成本,二可以延长展示时间,三可避免某些偶发因素的影响,四是交易的快捷性等优点。建立虚拟市场不仅有助于原有市场的发展,而且可以形成一支新兴的电子服务业。目前,已有5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在义乌设立窗口,中华商埠网上就有3000多个经营户进行着商品网络展示,涉及19大类15万多种商品。

2.零售市场与旅游业

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她产生了很大的溢出效应,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境外团队不断增多,游客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2004年以来,由旅行社带团来义乌的境外的游客数量平均每年以130%幅度在增长,2007年,由各地旅行社直接带团到义乌的游客总数即达2.3万人次⑦,目前“上海——苏州——横店——义乌”已经成为东南亚各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经典旅游线路,义乌成了大多数来上海旅游的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必到目的地之一。

义乌对外称“小商品海洋”,确实不错,但离“购物者天堂”还很遥远。严格来说,“购物”应与家庭、个人或组织等终端消费者联系在一起,而义乌的三大主体市场基本上都以批发、展贸为主,国际商贸城二期开辟出零售购物区,但能满足终端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并不大,存在诸多问题,如:场地狭隘、价格偏贵、品种不全、营业时间过短等,导致各类游客的购物量并不大。

发展零售市场不啻为一创举,也是承接市场溢出效应的需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扩大销售渠道,也可以促进商业的进一步繁荣,更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伦理学融入了经济学;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总是交织在一起,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目前国内国际大环境下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国内外市场的风向标,充分利用市场的各种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可以为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注入强心剂,推动企业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注释:

①袁耿胜在《中国专业批发市场案例研究报告》中,根据区域的特性把专业市场主要分为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三种类型。

②此数据得自本人对市场的抽样调查。

③数据来自义乌市统计局。

④《从数字看义乌》系列之二《义乌工业迈上新台阶》。

⑤2005年义乌三产比例为2.9∶46.2∶50.9.

⑥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中指出,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5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行业中现有的竞争者、替代品、潜在的加入者、购买者和供应者之间的抗衡,购买方对行业购成竞争是来自购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⑦数据来源于义乌购物旅游管理办公室。

标签:;  ;  ;  ;  ;  ;  ;  ;  

市场功能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关于完善义乌小商品市场功能的思考_市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