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三种实现方式的差异分析_集成创新论文

试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三种实现方式的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种论文,自主创新论文,中国论文,差异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9-0067-06

近年来,随着我国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自主创新不仅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在各地、各企业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目前学界对自主创新主要集中于宏观战略研究,对其更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不够,尤其是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所包括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实现方式各自的内涵及其区分不够,致使学界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争议,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对此重大问题,我们试作一探析,以抛砖引玉。

1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概念的提出

“创新理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创立并首次使了“创新(innovntion)”一词。他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在市场中不断引进以技术为基础的创新,而“创新实质上是经济系统中新生产函数的引入,原有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和组织体制与管理创新[1]。此后,创新理论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制度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强调技术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强调技术商业化价值的实现,并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成功实践,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解决我们长期存在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分离、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顽疾”,我国引进了技术创新概念,并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一词得到广泛使用。

自主创新是与技术创新相关并在其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国际学术界,自主创新(autonomous innovation)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它与模仿创新相对应,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产生技术突破,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的商业目的的创新活动;二是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它与技术引进相对应,指一国不依赖外部技术的引进,而依靠本国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动活动。随着国家创新理论的提出和比较研究的展开,自主创新也用来表达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2]。由此可见,国外早期关于自主创新的涵义,对应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即“自主技术创新”或“在自有技术上自主创新”,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归入不同范畴,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置于相对的概念。与此类似,我国学者也将技术创新分类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模式[3],并通过对日本、韩国企业以模仿创新取胜,欧美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法宝的比较研究,使上述分类得以广泛引用和认可。

在此意义下,有学者将“自主创新”等同于“自主开发”或通过“自主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4]。对自主创新理解的局限,一度引起我国企业能否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能否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激烈争论。

事实上,前几年就有学者认为自主创新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源于自主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5],但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的赞同。2003年6月,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领导小组第一次战略规划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直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要盲目地提倡所有企业都来做研究与开发。但也有专家指出,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6]。

会后不久,时任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司司长的张景安撰文,将技术的选择、消化吸收、扩散和创新等环节都纳入技术引进的过程,认为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外部先进技术在本土消化吸收和扩散的过程[7],也有文章提出跟踪模仿与自主创新不是对立的[8]。2005年2月,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提出,自主创新应该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9]。从而使自主创新的范畴发生重大的变化,为自主创新内涵的扩大奠定了基础。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并在其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给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定义:中国的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至此,自主创新的内涵得到确定。因此,我国所提出的自主创新,是适应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潮流,针对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经学者的广泛讨论,由政府官员确立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为避免对这一我国独创术语翻译的不统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其英文还作出明确规范,翻译成independent innvation)。它既可以是一种创新方式,也是一种发展战略。在前一层意义上,是指一种体现中国特殊国情的科技创新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实现方式。对后一层意义本文不作讨论。

2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三种实现方式的内涵与差异

近两年来,我国学者和科技管理专家对自主创新三种实现方式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关于原始创新,前科技部长徐冠华院士提出:“原始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从而推出创新成果。它不是延长一个创新周期,而是开辟新的创新周期和掀起新的创新高潮。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人类认识和生产力的飞跃,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10]。清华大学沈得忠教授认为:“创造出能提高改进人类的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前人没有的知识、技术或艺能的活动,叫原始创新”[11]。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金吾伦认为“原始创新应该是重大项目的突破性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这种创新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高技术领域内的根本创新;重大工程项目的自主创新与完成;管理领域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新成就”[12]。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则从更广义的意义上提出,“原始创新就是指前无古人地提出创意和思想,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并取得效益”[13]。

从上述观点可以提出,原始创新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性。原始创新不仅发生于基础研究领域,而且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开发领域,即通常所讲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R&D)活动;不仅表现为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理论突破,还表现为重大技术与方法发明,即通常所讲的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针对我国现有国情,不仅包括研究开发活动,而且还包括将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获取经济效益。原创性。原始创新必须是研究者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成果是以前所不存在或没有预见到的,是该领域的“新生儿”,由此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惟一性,其成果在此之前没有第二个人提出或实践过。带动性。原始创新成果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重大突破性成果,所以必然会形成以该成果为起点,周围有一批国内外研发人员在做扩展性或跟踪性研究与开发,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而导致一批新技术的不断发明,最终形成巨大的产业,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如作为20世纪中期之后最重大的高技术成果像激光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都是建立在20世纪初量子论、相对论、信息论和基因论等重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

相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主要发生于工程技术开发领域。朱高峰指出:“集成创新是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即使每个单项并没有新的成份,集成结合起来也可能产生新的功能,或新的产品。集成分为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13]。纵向集成就是工程链,作为工作流来讲,要从研究到开发再到设计,然后制造运行和营销;从实物形态讲是从新思想到样品再到产品最后到商品。横向集成指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集成,以“神舟六号飞船”为例,飞船的研制成功,就是材料技术、发动机动力技术、设计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生活保障技术、安全技术等各种技术的集成。集成创新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系统性。集成创新虽不要求技术的原创性,但必然是各种创新要素、各个创新环节和多项技术的有机融合和最佳组合,其中某一个要素、环节的缺失或组织不当或单项技术的不成熟、不衔接都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所以,集成创新特别适合于复杂产品、产业和综合项目的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原始创新基础上另一种创新形式。它是指通过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破译、消化、吸收,达到完全掌握引进核心技术的工作原理、操作、使用及维修服务方法方式后,对技术和市场的再发展、再开拓。其主要特征在于它的跟随性。在技术方面,消化吸收创新不能够或不做新技术的开发探索者或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学习和再创新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发展先行者所开辟的市场。当然,与之相关的往往会带来被动性,容易受制于人。

从上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尽管它们作为自主创新具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是一个层次递进、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其在创新主体、成果属性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1)创新行为主体不同 原始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其创新主体一般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需要国家的强力支持。事实上,从世界范围看,诺贝尔奖作为原始创新成果的最高代表,据资料统计,其获奖者70%以上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尤其是我国目前70%以上科技力量主要分布于企业之外的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更是如此。集成创新的主体一般由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行业承担,并需要国家经济、科技综合管理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强力介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为企业,包括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

(2)创新成果的经济属性不同 科技创新成果可分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三类[14]。原始创新一般是由国家投入支持的基础性、前瞻性强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成果,为公共物品。集成创新成果情况比较复杂: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投入、组织和实施的成果,如由国防科工委牵头实施的“嫦娥1号”为公共物品;由地方政府或某一行业(产业)实施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为准公共物品;由企业投入实施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果则为私有物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是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所开发的技术、产品和品牌,一般都以专利、专有技术的形式予以保护,为私有物品。

(3)风险大小不同 原始创新是在研究方向、技术路径、市场前景等都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度探索性活动,难度最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非共识性,因此,风险性最大,成功者为极少数,失败则很正常。据资料统计,纯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一般为3%,应用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仅为15%。集成创新虽为已有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成综合,但由于牵涉到多项技术、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并形成最佳结合,变量多、复杂程度高,其风险性也较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技术和市场的追随性,决定其风险性最小,但容易受制于人。

(4)资金投入的强度和阶段不同 原始创新的高风险和所需要尖端、昂贵的独有仪器设备,特殊的如超高温、超低温等研究条件及领军人才雇佣的高成本等要求,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且由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周期长,资金回收的周期也长。对于重大基础研究资金主要投入到从研究与开发到形成产品、产业和市场营销创新长链的上游,而对重大产品、产业开发的原始创新,资金投入则在创新上、中、下游都要有较强的投入。集成创新的资金投入强度也较高,尤其是重大工程集成创新。不过,这种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主要不是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而是主要用于方案论证设计、技术集成、工艺改进、生产制造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资金收回周期也较长。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投入较少(不包括引进某些大型设备的费用),资金收回周期短。与重大产品、产业开发类原始创新需将资金全面投入到创新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不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投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中游聚集性,能够充分获得公开技术或能够以合理价格购买的技术不再重复开发,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无法获取、破译的关键技术、技术秘密以及对产品功能与生产工艺的发展与改进。

(5)对人才素质要求不同 原始创新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少数科学家人才完成。这些人才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具有为科学而科学,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为原创型人才。集成创新则由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组成的研究开发庞大团队集体完成,既要有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的发明家,又要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专家,还要有战略眼光,能协调各方面复杂关系,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管理帅才,为系统组织型人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为集技术、贸易与中西文化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6)管理原则不同 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性研究的原始创新,要求坚持原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导向,在指南编制、计划管理、项目确定和队伍组织等方面都要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支持科学家个人成果,采用同行评议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科学家、在决策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对于面向市场应用研究与开发的原始创新,则要坚持应用导向,充分发挥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首创精神和专家决策咨询作用,尊重集体意见:一方面要尊重科学家和专家的首创精神,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要广泛吸收企业家、经济学家和金融、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形成集体决策和评价的机制。当然,也要明确和建立科学家和专家在决策与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机制与公开透明的机制,杜绝其在参与决策过程中夹带私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或者对决策的后果不闻不问。对于体现国家目标和战略意志的重大集成创新,要求坚持政府导向,在充分吸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广泛认真听取吸收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工程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等方面意见,从不同意见中博采众长,趋利避害的基础上,要求政府要敢于决策,果断决策,敢于承担责任,一经决策,就不能动摇,持之以恒,必须给予有效和稳定的支持。对于众多的一般产品、产业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要求坚持市场导向和利益原则,由企业家在认真听取企业内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自主决策和管理,同时重视发挥社会专业咨询机构的参谋指导作用,而政府主要是围绕企业创新通过完善财税等政策工具和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

总之,在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实现方式中,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把它放在首位是必然的。但从数量上来说,鉴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占有很大比重。事实上,就是世界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在整个创新整体中占最大比重。原始创新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源头,位于自主创新“金字塔”型结构的顶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在我国现阶段应该是大量的,其中集成创新位于“金字塔”的中部,而消化吸收再创新则位于“金字塔”的底端,如下图所示:

3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实现方式的选择

(1)准确定位,明确各创新行为主体在建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中的职责与分工

①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集中精力搞好原始创新。尽管自主创新的主体最终是企业,但具体到原始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无论是从其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还是从我国现阶段科技力量布局的国情来讲,原始创新的重任还是应该且只能由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承担。因此,中央政府要按照政府原理和公共利益原则,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部署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通过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重点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等途径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纵深超前部署和投入,以集中管理力量和资源,实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点突破。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则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原始创新的良好基础和优势,集中精力搞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要切实克服对市场导向的片面理解,走出单纯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自办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自主创新源头被削弱的误区。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把追求科技前沿与国家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尽力向科技创新的中游靠拢,尽力使科研成果成熟起来,走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但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合作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是主体,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对于高校,除了搞好原始创新之外,还要重视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加强原创型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组织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②国家经济、科技综合管理部门和中央龙头大型企业要在重大集成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关乎国家全局利益和国防实力的一些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产业带动性的战略产业的集成创新,要按照公共利益和效益原则,以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组织协调和实施,或由行业骨干大型企业为龙头,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全力配合、联合攻关。而对于大量的一般竞争性产业和产品的集成创新,则按市场原理和效益原则,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完成,并重视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但在这种类型的合作创新中,企业始终为主体,处于引领和主导地位。

③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主体,关键是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再创新工作,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避免受制于人,走出“路径依赖”的误区。这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政府也要重视通过财税优惠等政策工具和公共基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创新,并协助企业处理好与国外企业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纠纷;高校、科研机构、金融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也要以利益为纽带,积极参与企业创新,进行合作创新。当然,在这一合作过程中,企业要主动出击,与有关学、研建立技术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直接产生企业所需能用的成果,确立企业出题、出资、参与全过程的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15]。

(2)准确把握区情,有效选择各地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点与突破口

自主创新除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之外,还包括区域层面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区域之间的竞争,是区域尤其是产业集聚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情况下,自主创新更依赖于地方。创新区域化,是提升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动力。

我国区域辽阔,长期计划经济和出于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考虑的国家科技资源的布局,形成了若干科技集聚区,区域科技极不均衡,并各有特色。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区域(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区域科技资源和经济结构状况,选择适宜的自主创新实现方式。

总的来讲,区域应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方式。区域自主创新与国家自主创新有所差异,其主要依赖本地有限的科技资源对本地主导产业和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产生拥有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创新,一般并不直接承担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共性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性技术与国防高技术开发的任务。区域自主创新追求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功能决定了其应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为主。当然,具体到不同地区,情况则比较复杂。其一,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基本单元,因此,所有区域(地方)都有配合支持国家重大原始创新的责任,并从中受益,以形成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互融互动联系,尤其是国家科技资源聚集区的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科技中心城市更应如此;除此之外,对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来源仅限于某一特殊区域,如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如黄土高原)、地方病等的原始创新,地方政府更应主动参与或直接承担;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也可利用地方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产业集群优势,开展一些与之相关的获取产业、产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品牌类的原始创新。其二,关于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管是所有区域都要着重选择的自主创新方式,但东部与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还应有区别。东部发达地区可广泛进行重大产业、产品类的集成创新,而中西部地区一般侧重于大量一般产品的集成创新;沿海地区如深圳、珠海等地区,应充分利用对外开发的地缘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的优势,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中西部内陆地区如西安、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着重利用东部地区先进技术转移的机遇和本地国家高科技(如军工高技术)“溢出空间局限性”[16]的优势,进行再创新。

标签:;  ;  ;  ;  ;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三种实现方式的差异分析_集成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