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期下,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育人”为导向,强化“解惑”意识,以青年大学生实际需求为中心,构建一体化分层分类体系,加强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性。高校共青团要坚持育人为本,从基层团支部、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基层干部队伍等不同层面发挥其育人功能;以学生骨干为抓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分类实施精英教育、先进性教育、大众化教育,实现思想引领的精准性和覆盖全面性,在将广大青年凝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行动中彰显价值。
[关键词] 高校共青团;育人导向;分层分类;思想引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始终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加强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覆盖面[[[]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 2017-06-01.]]。新时期下,逐步活跃的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化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挑战,对共青团思想引领提出加强针对性、实效性、覆盖全面性的时代要求。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以“育人”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强化“解惑”意识,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构建一体化分层分类的思想引领体系。从团支部、学生会组织、团干部队伍等不同层面激发共青团的育人功能;以学生骨干为抓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特色活动为纽带,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覆盖全面性。高校共青团构建思想引领要创新工作理念和途径,遵循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切实发挥党中央与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青年成长中的好伙伴、引路人,在将广大青年凝聚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的行动中彰显价值。
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化“解惑”意识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全人教育
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德育为先的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高校共青团要在思想意识上秉承并强化“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一方面明晰思想引领工作思路,把立德树人贯注于思想教育、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团日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从具体的事例入手,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中去。在思想引领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聚焦大学生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和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穿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1.强化“解惑”意识,落地思想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 学习小组.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 2017-01-03(2).]],新时代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改革陈旧的体制机制,以“解惑”为导向,解决大学生遇到的现实困惑和实际问题。宏观上讲,“解惑”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微观上讲,“解惑”更多贴近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需要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刘建军. 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惑功能的全面阐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 2017(10): 54-58.]]。
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思想活跃的,面对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变革,他们面临思想、价值观念的冲突,会产生一系列的疑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诚信和正义?以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为焦点,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解惑”功能,发挥共青团紧密联系学生,充满亲和力的特点,及时回应学生实践中的困惑。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时效性、针对性的关键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答理论知识和解答实践困惑相统一,以“解惑”意识为导向,将共青团思想引领落地落实。
二、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激活共青团的育人功能
就目前而言,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能充分激活共青团组织的育人功能。第一,共青团具有亲和力,以基层团支部为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细胞组织”,贴近生活和实际进行思想引领;第二,共青团具有高凝聚力,吸引了一批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正、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进和政治过硬、素质优良、年轻活力的基层团干部紧紧围绕在团组织周围;第三,共青团具有文化育人优势,在共青团中,学生接受组织约束、规则、激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目前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基层团组织生活两极化,或者过度娱乐化,或者过度教条化,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融合。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必须充分调研,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核心,从团支部、团干部、团组织等不同层次发挥共青团优势,激活共青团育人功能。
(一) 基于基层团支部的生活育人功能
95后大学生群体具有观念个性化、兴趣多样化、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不喜欢一成不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团组织生活看作是无聊的、不得不参加的“政治”活动。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小单位,是共青团工作全覆盖性的体现,必须发挥其生活育人的功能,以“贴心”的方式浸润大学生思想意识。
首先,基层团支部要坚持立场,传递正能量。团支部必须发挥凝聚广大青年大学生,引领其思想意识的作用,坚持以“四信四进”、“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青年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李骥.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优先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4-117.]]。其次,基层团组织要贴近生活,将思想引领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团支部开展活动在内容上必须充分贴近生活,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难点与主题有机结合,体现思想政治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再次,基层团组织要创新活动形式,突出主动性。活动开展的形式上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将传统的理论学习、观看纪录片、观后感讨论等形式与主题演讲、报告会、素质拓展训练等新形式相结合;以个体为中心,围绕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生涯规划等大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以“主动分享”代替“被动听讲”,将思想教育内化,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根源问题。例如,开展“与信仰对话”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可以结合大学生生涯规划,在不同年级分别开展树立理想信念、建立职业目标、自我评估、职业定位等话题的学习、分析,通过主题演讲、讲座、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真正将“信仰”这一主题与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相结合,将思想引领做到每个青年心里。最后,以“活力提升”工程增进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 刘亚男. 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54-60.]]。符合大学生日益多样化需求的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等组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团支部的影响力,削弱了其育人价值。“活力提升”工程就是激发团支部这一“小细胞”发挥“大活力”,促进形成满足每一成员的文化需求、生活需求、思想收获的内容,产生集思想性、生活性、文化性为一体团日活动。
(二)激发“一心双环”格局的组织育人功能
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以团委为中心,学生会组织为内环、学生社团为外围延伸手臂的“一心双环”组织格局,发挥学生会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功能,改进团组织对学生会组织的指导,履行对学生社团的职能,设立专人和专门机构指导、管理学生社团工作,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学生在学生会组织中得到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理念下完成自我成长;在组织中必须严格选拔、任用学生干部制度,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组织风气。社团建立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聚集一团有相同爱好、志向、理想的青年,开展主题鲜明、积极正能量、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且形成“评优机制”,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评选优秀文化成果、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成员等荣誉,支持思想政治共进社这类理论学习社团,创新创造、科学竞技等科学活动社团,以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这类实践社团等遍地开花。团委作为枢纽,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共同构建的“一心双环”格局切实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培养了大学生理论、实践、创造等全方位素养,凸显其强有力的组织育人功能。
(三)发挥基层团干部队伍的精神育人功能
1. 创建服务性、引导性的基层团干部队伍
高校共青团吸纳政治觉悟高、有工作热情的青年教师加入团干部队伍中,整体提升团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活力,培养青年团干部的服务引导能力。例如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时,单靠学校党委、团委是不足以开展的,可以依托有相关专长的青年教师参与到成绩评价中,作为第二课堂“导师”来指导和考评这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教学相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青年教师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张洪涛. 高校共青团联系和服务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状和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79-282.]]。
2.建立基层团干部与团支部的“一对多”联系机制
共青团思想引领必须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除了学习、生活上的需求,还有这丰富而具体的精神成长需求[4]。一是树立目标的需求,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在宽松的大学学习、充满诱惑的大学生活中,难以明确目标和奋斗方向,在空虚无聊中迷失自我,在盲目的目标设立和缺乏执行力的恶性循环中陷入焦虑和颓废。二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95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个性、自我中心,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精神需求。三是辨别复杂现象的需求,信息大爆炸时代下,大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积极、负面、正确、错误的信息,在海量信息中如何选取积极正向的、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是大学生另一精神需求。
注重对基层团干部的联系、服务和引导,提高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建立基层团干部与团支部“一对多”联系机制。基层团干部队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坚持以青年为本,贴近学生,愿意在共青团工作中完成自我实现。在面对青年大学生的各种精神困惑时,要走进他们、联系他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有正气、有人气、接地气[5]。“一对多”机制下,基层团干部可以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困难、精神需求及时有效回应。基层团干部像磁场中心,将团支部紧密凝聚在周围,加强思想教育的亲近感、直接感,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愉悦感,充分发挥团干部的精神育人功能。
三、突出学生骨干的榜样示范,实施分类引领
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好分类引导,处理好“漫灌”与“滴灌”的关系,“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实施精英化教育、先进性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突出学生骨干为抓手的榜样示范功能[5],对政治觉悟高、思想意识强的少数学生进行精英化教育,树立榜样力量开展“榜样巡讲”等活动传播思想观念和青春正能量;对优秀党员、优秀干部、优秀团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树立远大理想,在广大青年群体中争当优秀标兵;对更多普通的大学生要实施大众化教育,将思想意识、观念和理想信念“漫灌”,加强教育的覆盖面和普适推广性。
(一)加强学生骨干培训,进一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培养格局,每年有20万人能参与培养[4],建立了信息化平台、专题网站、APP等,将远程培训、教学管理、优质资源共享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骨干,带动骨干学生身边更多青年自觉学习提升政治思想素质,为党培养了青年政治骨干。但是新时期下,“青马工程”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境外势力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企图歪曲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青年日趋多元化的思想要求培训的内容、形式、评价手段必须与时俱进,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需求。
对此,首先必须强化学生骨干的思想意识,坚定其政治观念,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骨干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坚守青年大学生思想阵地。其次,转变“青马工程”与一般干部培训相同的错误观念,着眼学生骨干特点和需要,进行“区别化”的培训,超越仅仅学习学生工作的综合能力和实务训练。再次,要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关注点,找准学生聚集度高的空间,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进行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最后,要注意学生骨干的跟踪培养机制,对培养后的情况进行反馈。特别对于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生骨干,对其培训后的成果分享、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有助于进一步创新和改革“青马工程”,参加国家级培训的学生骨干可以作为校级培训的主讲人进行专题分享,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传承引导”功能。
(二)以榜样引领促进思想教育全覆盖
全体青年大学生的大众化教育需要依托学生骨干的榜样引领,实现“以点带面”的全覆盖的思想教育效果。通过团校培训、榜样巡讲、主题研讨会等形式,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习,以榜样示范引导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自觉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团支部,以团支书为主要骨干在团组织生活中进行示范,带领支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问题讨论和实践探究;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班干部在课堂学习、课后讨论、班级学风建设中发挥组织作用,突显先进性和示范性带动其他个体进步;结合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科技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扎实推进实践育人。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大众化教育扩大了思想引领的覆盖面,体现了学生骨干为中心的各组织的育人功能,真正意义上实践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R]. 2017-06-01.
[2] 学习小组.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 2017-01-03(2).
[3] 刘建军. 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惑功能的全面阐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 2017(10): 54-58.
[4] 李骥.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优先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5): 114-117.
[5] 刘亚男. 高校共青团育人价值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 54-60.
[6] 张洪涛. 高校共青团联系和服务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状和对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279-282.
作者1:任可雨,女,1992.09,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者2:黎靖玫,女,1999.07,本科在读。
论文作者:任可雨1 ,黎靖玫2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共青团论文; 学生论文; 思想论文; 团支部论文; 高校论文; 大学生论文; 团干部论文; 《青年生活》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