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初探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初探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险论文,评价指标论文,效益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监督管理环节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监督管理环节的效益情况的检查,主要揭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定时期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监督管理环节的效益情况,即全部投入所带来的工作效益。这一环节的运行情况,与社会保险基金本身的使用效益是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安全性都源于征管环节,都依赖于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经济性指标: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监督管理工作的经济性是指对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及经办机构,在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年度社会保险工作任务目标的前提下,将征集、监管基金的成本降到最低水平或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对基金征集和监督管理环节的经济性进行定性检查分析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及经办机构,是否采用了较好的程序和激励办法,以最合理的成本获取了最多的社会保险基金资源;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中其他有关经济性的规定等。

对基金征集和监督管理环节的经济性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设置以下指标:

(1)反映内部控制及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力情况的指标。设定此类指标可检查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监督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是否为降低征管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基金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建立健全系数=实际建立的制度数÷按有关规定应建立健全的制度数×100%

制度执行系数=实际已执行数÷实际建立的制度数×100%

(2)反映扩面支出成本的指标。扩面成本=直接征收成本+间接征收成本。该指标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负责基金征集的经办机构或其他代征机构,在完成年度全部社会保险征缴、监督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过程中的所有开支。包括直接征收成本和间接征收成本,直接征收成本是指基金经办机构一定时期发生的与基金征集和管理、分配使用密切相关的所有开支。间接征管成本是指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监督、管理的相关部门在基金征、管过程中发生的所有开支。间接征管成本又可分为广义间接征管成本和狭义间接征管成本,广义间接征管成本是指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所有相关部门,包括劳动保障和财政、银行等在一定时期开展征管活动的支出。狭义间接征管成本是指劳动保障部门在一定时期开展基金监督管理工作所发生的开支。

2.效率性指标。是指反映征缴、监督管理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与相应产出的关系的指标。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经办执行机构,是否有效和高效地取得社会保险基金资源并适当保护了基金资源的安全;二是是否遵循了有关法律法规关于效率性的规定,是否建立并运行了衡量效率性的管理系统。如征集、稽核等工作是否做到规范、高效;是否避免了重复工作、资源闲置和人员过剩;是否以及时、优质的方式提供了社会保险服务;在选择定点医院、零售药店、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机构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竞争、透明的原则。其定量分析指标可以设置以下三类指标:

(1)反映扩面效率的指标

①万元投入扩面系数=一定期间实际征收社会保险基金总数(基金征缴总额、年新增参保单位、人数)÷同期扩面成本。这一指标可以检查分析一定的社会保险工作的投入所产生的扩面效果,若将不同时期的这一指标进行动态比较,可以检查分析不同时期扩面效果的变化趋势。

②边际扩面系数=扩面增长率÷扩面成本增长率。该指标反映一定时期,扩面成本每增长(降低)1%,与所实现的扩面增(降)幅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③各项社保统筹基金增长率÷物价指数,以物价指数为参照进行比较,从宏观上动态分析当年扩面过程中同步征集到的各项统筹基金的效果,体现统筹基金相对增长程度,一般情况下,该比率应大于100%,否则,将直接影响基金相应的调剂潜能。

(2)反映管理效率的指标。

设定这类指标主要是反映和揭示财政、社会保险部门和经办机构基金征管工作的效率情况。可以设置以下指标:

①资金划账、入户率=年度已划账数÷同期实际收入总数。该指标反映是否按规定按时从收入户划转到社保资金财政专户、统筹账户划转个人账户的效率。

②发放(报账)及时率=(实际发放时间-规定发放时间)÷规定发放时间

③基金年检率=某项基金本年度已进行年检登记人数÷上年度末该项基金参保人数。

此外,还可设置资金拨付及时率、计息及时准确率等指标。

3.效果性指标。该类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保险工作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年度社会保险工作的实际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从社会保险基金的征集、监督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看,有些环节的效果性与效率性是难以严格区分的,有的环节的效率性也体现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效果性。

对效果性的定性分析检查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及经办机构,其征管工作是否做到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相关基金,尤其是在基金征集、分配使用时,是否严格执行统一政策标准,遵守公平性原则;二是对各项基金的征集、使用的监督管理是否规范、高效、有力。

定量分析指标尽可以设置以下指标:

(1)参保覆盖率=实际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该指标反映各项保险的覆盖范围,也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扩面工作的成效。

(2)结余基金安全率。该指标能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到位情况。通过检查结余基金的分布存在状态,分析基金的安全程度,及时发现结余基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这本身就是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职能部门工作最大的效益。

结余基金安全率=1-社保基金违纪违规管理使用率。

社保基金违纪违规管理使用率=一定时期社保基金违纪违规管理使用额÷社会保险基金应结余数。一定时期社保基金违纪违规管理使用额包括社保基金财务、业务、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系统存在的违纪违规管理使用的数额。

(3)基金监管的平衡效果。一是检查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与承受能力平衡情况的分析监测,反映社会保险部门单位对基金监管工作的宏观管理效果。宏观上主要考察社会保险费用对GDP的弹性,看是否超过了当地经济的承受能力。微观上,主要考察参保人员费用支出占其工资收入的比重,看是否超过了个人经济的承受能力。可以设置以下指标:①参保人员各项参保费用总支出÷社会平均工资。②参保人员人均保险费用总支出增长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③保险总费用对GDP的弹性系数=保险总费用年增长率÷CDP增长率。④年度社会保险专项预算支出÷年度财政支出预算总支出。二是检查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及经办机构对各项基金具体运行过程中总体收支平衡的监测管理效果。①基金动态平衡趋势。对统筹基金平衡趋势的检查分析,可将同期以下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即两年平均统筹基金偿付率,某项社保基金累计统筹基金结余额÷当期基金收入额,基金结余额÷当年月均统筹基金支出额。对个人账户基金平衡趋势的检查分析,可将同期以下三个比率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检查,即个人账户人均结余额÷社会平均工资,人均参保费增长率÷物价指数,人均统筹基金增长率÷物价指数。总之,基金收支平衡,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实现双结余,尤其是统筹基金结余要相对稳定,有一定的风险备付能力。从人均水平看,基金人均收入的增长应高于人均支出的增长,人均结余额稳中有升,应控制的合理趋势使增幅保持与物价指数同步。②当期统筹基金控制效果:可将以下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共同反映当期统筹基金控制效果,即当期统筹基金偿付率=当期统筹基金结余额÷当期基金收入额。

(4)基金增值效果: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存储效率、基金投资收益率等。①社会保险基金存储管理效果:重点考察在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基金监管部门进行基金长短期存储结构组合、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基金计息政策所获得的社会保险基金的增值效果。某项基金存储增值率=某项基金期末数÷某项基金期初数×100%-物价指数。该指标等于100%为基金保值,大于100%为基金增值。②基金投资综合增值率=各项基金综合投资收益÷(期初基金投资额+期末基金投资额)÷2×100%-物价指数。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相互协作配合,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进行各种投资产生的综合增值效果。

(5)服务效果:社会保险基金征集、监督管理、使用等诸环节都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其中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是对与社会保险相关的部门、单位的管理能力、水平和效率效果的检验。对服务满意度进行检查,可确保参保人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服务满意度=100%-群众投诉率,其中群众投诉率=年度投诉人(次)数÷同期实有参保人数。没有投诉不等于群众没有意见,因此,为分析服务满意度还应采取座谈、走访、问卷等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以客观反映服务的满意度。

二、社保基金分配使用环节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这一环节是整个社会保障工作的归宿和落脚点,是社会保障征集、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是检验和体现社会保险工作成效的一个终端环节。各项基金中,通过使用环节体现出经济性,主要是涉及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项基金,因为这四项基金的使用都存在一个资金再分配或再使用的中间环节——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定点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其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成本是否最低、最合理的问题,即成本费用控制、合理负担的问题。

1.经济性指标

①医保费用支出及增幅:可设置医保基金总费用及增幅,年人均门诊费、年人均住院费及增幅,门诊、次均住院费用及增幅,费用支出及增幅应与基金增长和物价指数相对同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当。

医保总费用占比:基金支付与自费自负比例两者应相互适应,控制在一定幅度。

②失业人员(或农村转移劳动力等)费用支出:可以设置失业人员年度培训费总支出、人均再就业培训费支出、年度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总支出等指标。

2.效率性指标:设置这类指标主要反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分配使用社会保险基金(资金)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与相应产出的关系的指标。可以设置以下指标:

(1)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社保资源配置从配置机制(公开、透明、竞争)和配置布局(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影响着配置的效率。反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的指标可以设置机构承载率、机构平均半径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机构承载率又可具体化为:万名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数,万名失业人员(或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定点培训机构数等指标。机构配置是否合理,主要应以“配置半径”是否方便参保对象看病治病,半径太大、太小都可能影响群众看病治病,甚至形成无序竞争,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还可设置民办与公办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支出比率指标,再结合培训合格率和技能鉴定合格率、就业率,以深入调查分析社保资源在公办与民办的医疗、药店、培训、鉴定等社保服务机构间配置的效率、合理性。

(2)技术服务效率的指标。可以设置应培训对象的覆盖率、培训计划的完成率;社会化发放率;年参保对象人均就诊次数,平均每医生门诊参保人次数、平均每医生住院诊疗参保人次数、年住院率,目录内药品使用率等指标。

3.效果性:该类指标反映通过社会保险金的分配和使用,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对象其待遇实现的程度、效果及其合理性。可以设置以下指标:

(1)养老保险金替代率:是指一定地区当年离退休(含退职)人员的养老保险金平均水平与该地区年职工平均工资的比率。替代率偏高,将不利于调动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过低又难以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2)养老保险金与最低生活保障的比率:反映发放的养老保险金能否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能否实现养老保险的目标。

(3)对检查定点医疗机构间接使用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中与病人看病有关的基金后所产生的效果可设置:参保病人治愈率、危重参保病人抢救成功率、住院病人治愈率、出院两周内同病再入院率等主要指标。

(4)统筹基金的调剂率。根据社会保险基金各自不同的统筹层次,检查统筹基金在统筹区域内一定时期的调剂支出总额、调剂的地区(单位)数、人数等,计算分析调剂功能的发挥效果。

(5)培训合格率。对一个地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培训工作、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的效果进行检查分析,以设置培训合格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转移就业率、稳定就业率等指标,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从中选择与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密切相关的鉴定合格、实现就业情况的指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价。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保险基金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初探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