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几点变化_广播电视论文

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几点变化_广播电视论文

几经变革的法国广播电视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国论文,广播电视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国同英国、德国等均为欧洲国家中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早并且发达的国家。然而,同西欧大部分国家截然不同的是,法国广播电视业有史以来便受到多种多样的政府干预和国家控制,集权主义较为突出,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不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法国的广播电视机构绝大多数采取国家独资、国家与公共机构合资或国家控股公私合营的形式。广播电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国家对广播电视的经营方式、范围、节目内容等都有规定,重要职务由内阁会议决定任命。政府和政党对广播电视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其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控制,甚至法国广播电视业对私营企业的开放也伴随着政府的干预。

法国广播电视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广播电视体制在几十年里几经变革,政策缺乏连续性。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法国,在战后重建广播电视业时都效仿英国的模式,创立公共广播机构,以收视费为经费来源,为公共事业和公众利益服务。但是,法国的公共广播机构却被纳入政府部门管辖之下,并且广播电视政策随着执政党的更迭而发生巨变,与英国广播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过程的迟缓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发展初期(1922年—1945年)

自1922年法国官方和私营电台正式播出,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可谓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法国的广播法规定广播业由国家垄断,但有条件地准许私营台经营,广播体制为公私并存型。官方电台的经费自1933年起依靠收听费,私营台则靠商业广告。1935年,电视广播在法国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的电视台已经在巴黎地区每周播出15小时的节目,电视广播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1940年法国贝当政府向纳粹德国投降后,法国人被禁止在法国领土范围内办广播电视。

二、政府高度集权控制阶段(1945年—197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政府迅速吊销了全部私营电台的营业执照,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对于广播电视的垄断地位,成立了直属政府新闻部的国营广播电视机构——法国广播电视台(RTF),管理设在法国境内的所有电台和电视台。 这一机构的设立强化了国家对广播电视的垄断与控制,也体现了戴高乐将军对广播电视的作用之重视。在他执政期间,每当法国出现政治危机,他都利用发表广播和电视讲话的方式直接与法国民众沟通,阐述他的政治观点,同时也压制反对派意见。因而,反对派总统候选人根本没有在电视上露面的机会。

法国如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视广播为公共事业,认为公共广播电视事业不仅是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播媒介,同时还在发展教育、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和促进民主进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英国和德国深入人心的节目政策独立性的概念和传统,在法国却较薄弱,尽管法国的法律对新闻的独立性和公民的言论自由均有保障,但是独立性的概念却由于被政府干预所淡化。

1964年,法国广播电视台被改组为“法国广播电视局”(ORTF),直接受一个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但是,政府对广播电视的控制和干预仍十分明显,这个由16名成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一半是政府代表,一半是新闻界、雇员和受众代表。他们负责制定法国广播电视局的政策和财政预算,监督和保证节目的质量、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等,其经费来自执照费和后来的广告费。同年法国第二套电视节目正式开播。在法国广播电视局设立之后,电视报道较以前略有开放,至少反对党候选人能够在电视上露面了。但是节目质量依然较差,内容单调,观众纷纷被周边国家的电视台所吸引。1968年春,为了抗议政府对新闻报道的干涉和控制,法国广播电视局的员工和记者举行长时间的罢工,要求建立一个更民主的法国广播电视局管理委员会,给予广播电视局一定的独立性。罢工被平息之后,一度略有开放的电视报道受到政府更严格的控制,同时,还有近百名记者被开除或调离。

从50年代到70年代,法国几乎每届政府上台之后都迅速重新改组广播电视机构,以借机将支持者和亲信安排在重要职位上。这一时期主管广播电视的部长人选频繁更换,例如,仅从1958年至1979年,至少有20多位部长曾先后被指定负责广播电视。这是法国广播电视不同于其他西欧国家的一大特点。

三、分散经营时期(1975年—1982年)

法国广播电视事业在法国广播电视局的统管下,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无法适应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员工和公众均极为不满。从70年代起,法国国内要求打破国家垄断的呼声越来越高,观众也纷纷转向境外电视和境内非法广播,法国政府被迫采取措施,对广播电视机构作重大改组。

1975年,德斯坦政府通过法令解散法国广播电视局,将其统一行使的职权分散移交给7个新成立的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公营公司,即法国电视一台(TFI)、电视二台(A2)、电视三台(FR3)、法国电台(Radio France)、法国广播发射公司(TDF)、法国制片公司(SEP)和法国视听研究所(INA)。在经费方面,公营公司除了依靠政府分配的收视费外,还有商业广告收入(法国于1968年开始允许各公共电视台播商业广告,以补充经费的不足)。不过法国政府对所播广告的内容有颇多的限制,并且还限定各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不得超过总经费的25%,以确保公共电视台为公众利益尽职尽责。

分散经营体制没有改变法国政府对广播电视的垄断地位,它旨在提高机构的效率,在国营的电视公司之间引入有限度的竞争,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尽管这一时期法国电视节目开始趋向大众化和娱乐性,但是,3 家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依旧很少,因为收视率在经费和预算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四、私有化阶段(1982年以后)

80年代是法国广播电视发生翻天覆地变革的年代。以密特朗为首的社会党执政之后,于1982年迅速通过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广播法(视听通信法),鼓励频道和节目的多样化,允许私营企业在法国经营电台和电视台,并与公共台竞争,从而结束了国家对广播电视的垄断。根据新广播法设立的视听最高机构以确保公共广播电视的独立性为主要任务,负责监督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节目及运营,任免各公共台的台长,审核颁发私营台包括有线台的经营执照,但不干涉各广播电视机构的经营。最高视听机构的9名成员由总统、国民议会议长和参院议长各指定3人。

法国各界要求将广播电视业向私营企业和个人开放的呼声在70年代一直很高。早在1977年,不合法的私设电台便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到1978年春季时已有80座。因此,新广播法的生效使私营电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大批出现。到1983年,最高视听机构已经给900多家私营地方电台颁发了营业执照。

而法国战后第一家私营电视台——新频道电视台Canal plus 则是1984年11 月正式开播的。这家地面收费电视台最初的大股东包括国营的哈瓦斯广告公司(后来也被私有化),它占有40%的股份,所以新频道电视台从诞生之日起便拥有法国政府的支持。几年之内,新频道电视台便发展成世界上订户增长速度最快、赢利最多、在海外扩展最迅速的大公司之一。截至1990年,新频道电视台已经拥有300 万订户,即进入了法国85%的电视家庭,在市场上牢固地占领了一席之地。到1996年,新频道电视台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周边数国,电视订户发展到700万户, 成为在欧洲排行第一位的收费电视台(排在第二位的是默多克的英国空中广播公司,拥有550 万订户)。

新频道电视台的电影、体育和娱乐节目加扰播出,不加扰的节目则插播广告,订户每月交纳约32美元的订费。这个频道收费如此之高,仍能吸引众多的订户的奥秘,在于它的节目有特色,播出了大量新影片。新频道电视台拥有许多播出特权,如它同法国电影业签有特殊供片合同,可以在新影片发行11个月之后便在其频道播出,条件是新频道电视台播放的影片一半必须是法国出品的,这种供片合同也是对法国电影业的支持与投资,使电影公司有一个固定的影片购买商。而其他3 家地面电视台则必须等待两年之后,才能将新片搬上电视屏幕。目前,新频道电视台在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均拥有分公司或股份,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多媒体集团。这样,法国也得以在欧洲传媒市场上建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法国公司,从而加强了法国传媒业和法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

继新频道电视台之后,法国第二家私营电视台——电视五台(La Cinq) 和第三家私营电视台——法国音乐六台(M6)相继于1985年和1986年开播,但是赢利情况不佳。

与此同时,私有化浪潮汹涌澎湃地冲击着整个法国广播电视业。1985年1月, 法国总统密特朗正式宣布,政府鼓励建立私营的商业电台和电视台,以与公共台竞争,满足观众需求。而随后引起地震般效应,并使法国公众和周边国家都震惊的是法国政府对法国电视一台(TFI)实行私有化。1986年—1987年, 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共电视台——法国电视一台以股票形式出售。其中向公众出售33.8%,员工10%,56.2%的资本由几家股东拥有,其中法国布依格建筑工程集团拥有25%,是事实上的电视一台的拥有者和经营者。到此,实现了法国电视一台的私有化,这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惟一一家被私有化的公共电视台。

私有化后的法国电视一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40%以上的收视率和50%的市场占有率,赢利情况不错。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居于领先地位。竞争也使得各公营和私营电视台不断在节目内容和编排上下功夫,延长播出时间,努力去满足受众需求。

然而,市场竞争机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为了争夺广告商,达到最高收视率,大众化的娱乐性节目增多了,高雅、富于知识性的为少数观众群服务的节目少了,各频道的节目趋于雷同。市场机制经常迫使经营者采取与国家利益和要求相冲突的商业行为。尽管法国政府在90年代通过立法规定各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欧洲制作的节目必须占60%,其中50%又必须是法国制作的,以保护本国文化和本国影视制作业,但是大部分电视台都忽略或违反这些限额和规定。竞争还使节目制作费用大幅度上涨,使本来就资金短缺的电视二台和三台进一步陷入财政困境中,更加在经济上依赖政府资助,不断要求政府提高收视费。

这样,法国电视在很短的几年内便从只有3 家公共电视台演变成两家公共电视台同4家私营电视台竞争, 同时还有上千家私营电台和上百个私营直播卫星频道及数个有线电视网并存的局面。

近几年来,随着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等新的传媒手段的发展,观众群趋向分散,各电视台的市场占有率均有所下降。根据1993年的统计,法国电视一台占有38.2%的市场份额,电视二台占有26.1%,电视三台占有16.6%。

五、结束语

90年代,法国广播电视的中心议题再也不是政府对广播电视的干预。目前的法国广播电视业最高管理机构是于1989年成立的最高视听委员会(CSA),其形式、 职责和权力都与视听最高机构相似,但是相对其前身来说,独立性更强。不过,虽然法国最高视听委员会现在号称为独立的广播电视管理权威机构,但实际上还被人们视为政府的一个部门,而法国政府则继续致力于私有化的发展和分散经营及权力下放,到1995年,阿兰·朱佩的政府根本就不再设负责通信的部长了。

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是法国的广告市场是否有能力支撑6个综合电视频道。 尽管法国的私有化进程在欧洲独具特色,法国对其最受欢迎的公共电视台——法国电视一台实行的私有化改造也颇为成功,但是电视一台的私有化却给法国公共电视体制一个沉重打击,迫使二台和三台与之竞争,而自1982年实行私有化以来,法国的公共电视台已失去一个明确的定位。由于政府不愿提高收视费,二台和三台在广告市场上又竞争不过电视一台,所以,两个公共电视台都受到资金短缺的严重制约,使事业的发展和节目质量的提高受到阻碍,而最高视听委员会对公共电视台的衰退却无能为力。

标签:;  

法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几点变化_广播电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