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同仁堂”企业文化透视_同仁堂论文

现代“同仁堂”企业文化透视_同仁堂论文

现代“同仁堂”企业文化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同仁论文,企业文化论文,透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始创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至今已有332年的历史。

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历经清朝九代变迁,闯过民国战乱,解放后有很大发展。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正式成立。同仁堂历经沧桑,“金字招牌”久盛不衰,精品名药蜚声海内外。它的经营之道和成功秘诀令人瞩目和思考。

现在的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是以同仁堂老字号厂店为骨干,由原北京市药材公司所属部分中药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是一个集科、工、贸、产、供、销为一体的大型实体性公司。同仁堂集团公司拥有较为雄厚的生产、科研、新产品开发力量,年产中成药20个剂型800余种,产品中有47种获国优、部优和市优称号。特别是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等“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更是驰名中外。同仁堂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的思维观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形成了同仁堂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这正是它久盛不衰并日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成功之道和特色是:

一、“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和诚实敬业的道德规范

同仁堂的创业者乐显扬,原是一位走街串巷的铃医,他喜读医书,善辨药味,在自家开办药室“乐家老铺”。史载,他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养生济世、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并提出“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创业者以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制药时)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始终不渝地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业”的古训,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形成了“兢兢小心,汲汲济世”的道德规范。这些,已成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深深印在经营者和每一个药工的脑海里,一代代流传下来。

如今的同仁堂,在继承古老创业宗旨的同时,更汇入了新的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出了“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经营思想。职工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自觉地实践着企业的经营宗旨和道德规范。

经营过程中,他们以诚待人,精益求精。所售中成药及中药材,绝对保证优质上等。同仁堂药店在抓中药时,始终保持着“一抓一查”的规矩,即一人负责抓药,还要有一名有经验的老药工,按照处方,一一核查,确保准确无误后,签字盖章,再交给顾客。他们的理论是:卖药与卖日用百货不一样,假冒伪劣日用品可以扔了不用,假冒伪劣药品则图财害命,所以,万万卖不得。无论何时,同仁堂药店的职工都敢拍着胸脯夸口:“我们这儿从没有假药”,为此,《北京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做过报道。

同仁堂良好的医德,带来的是最珍贵的社会信誉。正因为如此,同仁堂在卖药时尽管从不降价,也不给“好处费”,但人们仍以极大的信任感,放心购买,甚至千里迢迢,远道而来。香港一位企业家,常来同仁堂买人参,有时一买就是七八十万元的,买后还要委托同仁堂加工,问他为何如此信任,他总是回答:“因为你们是同仁堂”。

二、精通“修合之术”,培养优秀人才,研制名牌良药

同仁堂历代有为的经营者,都是“通医药之理,精修合之术”的行家。经营者通医懂药精修合之术,同仁堂的员工伙计自然也钻医学药,精心敬业,许多人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同仁堂的发展贡献了智慧。

这种传统沿袭至今,并增添了时代特色。当代同仁堂经营者深知,企业竞争靠产品,产品靠人来生产。所以,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生产药品,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培育一代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人才。因而,他们号召职工发扬同仁堂通药理、“精修合之术”的优良传统,并采取各种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技术业务培训。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学习技术、钻研业务蔚然成风。

其一,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师带徒活动。传统的中药生产历来讲“手艺”,同仁堂有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药工,他们各自有一门起群手艺,分别掌握着辨别药材、验方、研磨、炒炙、制丸的关键性技术,这是无价之宝。为使他们的绝活代代相传,公司确定了17名德高望重、技艺非凡的老同志为师傅,让他们像导师带研究生那样带徒弟,这些老药师热心地讲理论,教实践,授绝技,传药德,已先后带出徒弟50余名。如今,这些徒弟都成了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如:新一代研配专家梁大雪、“人参王”祖舜华,都担负起部门主管的重任。

其二,根据职工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提高技艺的活动。比如,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开展了青年科技活动;在青年工人中,开展了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在药材储运和销售部门,开展了辨认药材的知识竞赛活动和争当标兵活动,从而不断调动起了职工们学技术的热情。

其三,根据工作需要,多渠道培养人才。他们有计划地把部分中层干部和骨干送到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处培训,同时也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授课讲学,公司开办了大专管理班和中药技校,仅300多人的通县药材仓库,一次就送54人到中专班进修。多渠道培养的各类人才,在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硕士研究生梁忠明进了同仁堂,很快担负起国际卫生组织和“八五”攻关课题,1992年,他荣立北京市工业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为调整产品结构做贡献二等功。有才华的人在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

其四,支持和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同仁堂制定了奖励政策,动员职工学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对于自学成才者,给报销书费、学费,给一定奖励,还大胆提拔使用。青工熊少哲中专毕业后到同仁堂药店工作,他结合外宾购药较多的特点,刻苦自学英语,熟练掌握了难度较大的有关植物药和中药方面的词汇,可直接用英语向外宾介绍各类药品及其性能。目前,他已担起了接待外宾的工作,并小有名气,许多外宾一进堂门就点名找熊先生。集团公司有一大批自学成才的优秀分子,有的已走上集团公司的领导岗位。

目前,整个集团公司有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23.4%,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54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1058人,同时,各岗位上还有一大批“技术标兵”、“质量标兵”、“双文明标兵”。一代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人正在崛起,一个通“理”精“术”的新群体正在形成,同仁堂的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同仁堂人以通“理”精“术”之功夫,创出了名牌良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制药特点:首先是“配方独特”。同仁堂人认为“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所以,每遇良方,必亲自修合。他们特别讲求“君臣佐使”的整体配伍,并根据临床验证,进行调整。这样取百家之所长,汇方剂之精粹,集中医之大成,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配方。其中许多配方的独特对症之处,令行家拍案叫绝。

其次是“选料上乘”。同仁堂长期坚持选用地道药材。比如,白芍专用杭州产的杭白芍,黄连专用四川产的川黄连,人参专用吉林参,而且必求上等优质,讲究采撷宜时,“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不怕进价高,必求质量好。

另外,“工艺精湛”。他们遵古炮制,药料的挑拣、清洗、蒸、炒、炙、煅要恰到好处,一丝不差,所制药丸要大小一致,圆润光亮。

最重要的是“疗效显著”。同仁堂所制的药品,不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有口皆碑。

三、重视社会宣传,树企业形象,创“金字招牌”

同仁堂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企业信誉,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创出了“金字招牌”。首先,他们制成了治病救命的精品良药,造福于患者。同时,他们有优良的服务作风,凡来同仁堂购药者,只要迈进堂门,不分尊卑贵贱,无论买多买少,同仁堂员工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应,从不讲一个“不”字,做到了礼貌待客,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再有,同仁堂历代传人都十分注重宣传广告工作。

同仁堂还热心公益事业。冬办粥厂,夏施暑药。遇到流行瘟疫,则广散避瘟药品。

当代的同仁堂,继承了原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维护和提高了企业的形象。他们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始终确保质量第一,以名药保金字招牌;他们发扬以诚待客的传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热诚为患者服务,以服务保金字招牌;他们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注意做好各种广告宣传,注意与各种假冒行为进行斗争,以法律维护企业形象。如今,同仁堂的金字招牌更加光彩照人。改革开放,使同仁堂在海外也一展风采。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了分店,并派名医坐堂应诊。连续数月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出现了人们连夜排长队等候着看病抓药的现象,人们不惜花上百元的挂号费,专程求医求药。同仁堂工作人员对顾客患者热情服务,为对症下药,同仁堂中医昼夜难眠,更赢得了港人的崇拜和信任。

四、严格有序的内部管理,激励上进的用人之道

同仁堂讲究用人之道,不用闲人,重用专门人才。如配料、炮制、制丸、管账等重要岗位,用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老药工、老员工,并给以丰厚的待遇。同仁堂不轻易解雇员工,鼓励终身工作。

现在的同仁堂,汲取了原管理方式中的合理部分,并不断加以改进,采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尤其改革开放后,他们提出了两个转变,即:从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现代化管理转变。重新健全了规章制度,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同仁堂制药厂采用微机技术,在全厂开发出31个子系统,实现了中药生产微机化管理。这个厂还引进了当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外线光谱仪、薄层点样仪、双波长薄层扫描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仪、超声波清洗仪等检测设备,应用到了中药生产中。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出药品中各种成分及含量,以保证产品质量,使中药生产从过去的传统式、经验型,转到科学化、现代化。过去,人们常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检验中成药质量的办法,历来都是靠眼看、鼻闻、手摸、口尝,检验的标准历来都是圆润光亮,色好味正。现在,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一切用数据说话,科学、迅速、准确无误,职工们自豪地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我能辨。

悠久的文化传统,严细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者有机融合,构成了有同仁堂特色的管理。目前同仁堂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已有一个国家一级企业,两个国家二级企业。全公司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不断向国际市场迈进。

五、“讲礼仪”、“重人和”,创造团结和睦的企业氛围

同仁堂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是讲礼仪重人和,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创造了一种亲善仁爱、团结和睦的企业氛围。

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的伦理道德。古老的同仁堂明显突出了“人和”的色彩,“和气生财”成为众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的同仁堂,继承了“人和”的老传统,并融进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内容。他们真正把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人,更加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职工,富有社会主义人情味,创造了让职工干起工作顺气、带劲的仁爱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过节是关心职工、交流感情的好机会,同仁堂是逢节必过。春节、元旦、国庆、“五一”四大节日,他们组织联欢、团拜,赠节日礼品,问寒问暖,热烈庆祝,职工欢天喜地,其乐融融。

同仁堂职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各单位普遍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卡拉OK歌舞厅等文体活动场所,成立了乐队、歌舞队、运动队等,经常开展职工歌咏大赛、交谊舞比赛、卡拉OK赛、台球赛、时装表演赛和每年有全体职工参加的运动会等,各级领导和职工一起竞赛,感情亲热融洽,职工们劳动之余,尽情地欢乐,更加团结友爱,对企业的感情日益加深。

这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带有浓郁人情味的各种活动,是领导与群众、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理解、关心的极好载体,是一种爱心的交流,是一种无形而又实在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它浸润着每名员工的心灵,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量。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同仁堂声望日益提高,享誉海内外。国家的领导以及北京市领导多次给予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在集团公司成立时,江泽民、李鹏、田纪云、李铁映、李锡铭等20多位领导人题词祝贺,赞誉同仁堂是“仁术济世”、“治病救人”、“国之瑰宝”,鼓励他们“发扬同仁堂质量第一的优良传统,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中医药造福人民,同仁堂源远流长”。

同仁堂是在市场中遨游从小店铺一直发展到现代化大企业的一个典型。

标签:;  ;  ;  

现代“同仁堂”企业文化透视_同仁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