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液是人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泌物,主要是产生于气管、支气管和肺泡三个部位。在临床医学上,对其进行检验有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基本诊断由呼吸系统所产生的疾病;第二,确诊部分呼吸系统类疾病,主要是与肺有关的疾病,例如:肺结核、肺吸虫及肺癌等疾病。第三,判断患者的治疗情况。以下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与痰液检验相关的问题。1 痰液检验及标本采集痰液是肺泡支气管及气管当中的一种分泌物健康人的痰液量一般非常少在正常的情况下,支气管黏膜腺体盒子杯状细胞能够分泌出少量的粘液,使呼吸道黏膜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下,在病理情况之下呼吸道的粘膜与肺泡在受到刺激之后,会使粘膜充血、水肿导致浆液渗出,增加粘液的分泌量,各类细胞、纤维蛋白的渗出物与粘液吸入的灰尘,以及某些组织坏死物等混合之后形成痰液的成分非常复杂,它是有95%的水分与5%的灰尘加上蛋白质等物质构成痰液检验。对于呼吸系统类疾病,例如:肺结核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愈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痰液检验通常有一般性状检验显微镜检查,微生物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等。第一,采集方法痰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是按照检查的目的与患者的情况来决定,主要有自然咳痰法、雾化蒸汽吸入法、气管穿刺吸取法,以及一次性吸痰管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是,自然咳痰法,该种方法是让患者进行自然的咳痰在清晨时留取并使用清水,反复漱口三次,从而将口腔当中的细菌清除掉,无谈者可以使用,加温到45摄氏度左右的10%的盐水雾化进行吸入将痰咳出来之后,立即放入到通过消毒且干净的痰咳之内,将盖子封存放好,立即送到检验处进行检验第二,注意事项,采集痰液时必须要注意三个环节,也就是所保留的痰液标本,必须是要从肺部内咳出,且混入唾液、漱口水、食物的痰液务必要保持新鲜度,而且是要在痰液采集的前一天晚上的10点之后开始禁食。2 一般检查一般检查主要是基于观察痰液的颜色及性状两个方面,从而正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基于颜色的角度而言,通常情形下,正常人的痰液主要是呈现出无色或者是灰白色,若是痰液呈现出其他的颜色,便表明已经出现了某类疾病,若是痰液为黄色,则表明患者也许已经患有化脓性的感染,若是痰液为黄绿色,那么就可以表明患者可能存在绿脓杆菌感染,若是痰液为铁锈色,这便表明,患者可能已经存在大叶性肺炎的危险,若是痰液为粉红色泡沫样,这表明患者也许存在急性的左心衰,若是痰液为咖啡色,这表明患者也许伴有阿米巴肺浓肿等。从性状的角度而言,通常情形下正常人的痰液呈现出粘稠性状,当患者痰液出现了其他性状的时候,也会表现出某种疾病的特征。若是痰液,为浆液浓型,那么患者就也许已经患有肺组织坏死及肺脓肿等疾病。若是痰液为粘液性,则表明患者也许患上了大叶性肺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若是痰液为出血性,则表明患者也许患上了肺癌肺吸虫,以及肺结核等疾病。若是痰液为出脓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患者也许患有肺脓肿,以及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 显微检查3.1 细胞针对检测细胞,可以对人体状况进行全面判断。一般来说,正常人痰液含有很少的白细胞或是柱状上皮细胞存在,没有心力衰竭细胞、红细胞。若是正常诊断结果和正常健康人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则可代表,患者的身体上某个位置已经是患有某类疾病。若是患者身体当中的红细胞较多,则代表患者可能患有器官出血与肺出血的情况;若是发生白细胞增多的情况,则代表患者自身存在呼吸道炎症的症状;若是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有增多的情况出现,则代表患者有肺吸虫病等症状出现;若是有柱状上皮细胞出现,则代表被诊断者存在急性支气管炎症状;若是有心力衰竭细胞的症状出现,则代表患者可能伴有肺炎等相关疾病。3.2 细菌、寄生虫在检测痰液当中细菌、寄生虫检测时,可以判断出患者自身所患有的疾病。一般来说,健康人的痰液当中没有致病菌、寄生虫卵。若是患者有致病细菌、寄生虫细菌,代表可能已经患有针对性疾病;若是在患者的痰液当中含有钩虫蝴、蛔虫蝴、肺吸虫卵三种类型的寄生虫,则代表对应患有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若是在患者的痰液当中含有肺炎双球菌,则可以将该检测者划分到肺炎的患者中;若是汇总痰液,有放线菌出现,则代表该类患者有放线菌疾病。4 涂片检查这种检测方法共分成两种类型,第一,染色涂片,第二,不染色涂片。于不染色的涂片下,若是有白细胞、红细胞的情况出现,则代表患者的支气管、肺部有炎症情况出现;若是有上皮细胞情况出现,则代表肺部、气管位置有炎症。染色涂片方法中,共分成三种情况,若是采用Gram染色方式,开展染色时,会有致病细菌出现,这代表患者可能有细菌感染情况出现;若是检测时采用抗酸染色方法,检测出了结核杆菌,这代表被检测者可有已经患有了肺结核疾病;若是所采用的染色方式为wright法,有肿瘤细胞出现,则代表患者有呼吸道肿瘤疾病。5 总结:综上所述,痰液属于人身体当中分泌物,主要产生在人体的肺泡、支气管、气管,以上为大家讲解了关于检验痰液的有关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论文作者:邓翠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