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市儿童医院 362000)
(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362000)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经股动脉与经桡动脉采血方法的血肿发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和安全性。方法:110例需要采集血气分析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动脉穿刺方法进行采血。观察组采用解剖学体表定位法即以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约1cm,再向肘关节的方向约0.5cm为穿刺点。结果:两种采血方法的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差异有显著性(p<0.5)。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更快速、安全,可作为重症监护室患儿动脉采血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气分析;动脉采血;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92-02
动脉血气分析是判定呼吸衰竭和各种抢救治疗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重要的意义。体液的酸碱度适宜是机体组织、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因此作好血气分析是协助临床诊断的基础[1]。动脉采血是重症监护室常做的护理操作之一。如何做到操作准确、安全、快速,是值得护理人员研究的问题。桡动脉采集患儿血气分析标本应用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3月至5月在PICU患儿需行血气分析110例,纳入标准:双侧桡腕关节运动正常,双侧前臂局部皮肤完好;双侧髋关节运动正常且局部皮肤完好。将入选对象以4个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年龄在5~36个月之间,其中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在5~36个月之间,手足口病并脑炎37例,重症肺炎15例,腹泻病3例。观察组55例,男26例,女29例;年龄在6~36个月之间,手足口病并脑炎40例,重症肺炎13例,腹泻病2例。两组凝血功能正常,神志清楚、疾病、体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备齐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用物内容,由在儿科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观察组:常规消毒桡骨茎突近侧端内侧及操作者食指,待干后左手握住患儿腕部并使其尽量背屈,拇指绷紧皮肤,食在穿刺点定位采用桡骨茎突为基点向尺侧移动约1cm再向肘关节的方向约0.5cm处45?°~60°夹角刺入皮肤及向前斜行穿刺,见鲜红色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取无菌棉球压住穿刺点及反折头皮针塑料管前端拔针后立即塞入专用橡皮塞摇匀后送检,穿刺点加压止血5min~10min,直至不出血为止。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动脉穿刺方法进行采血。患儿仰卧,下肢伸直,略向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点、内外1/3交界,股动脉搏动处,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2] 其余步骤同观察组。两组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均加有少量肝素。
1.3 评价指标
穿刺成功标准为一次刺入血管或3次以下的皮下调整针头刺入血管并抽取所需采血量;采血时间为患儿准备好至抽到所需血量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例数比较(见表1)
3.讨论
3.1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比股动脉高
婴幼儿股动脉滑动度大,位置深,与相应的血管神经伴行,且针梗刺入组织部分短,患儿受疼痛刺激扭动,抽吸时易滑出血管及将针退出皮肤,如果穿刺过深或穿刺到静脉不仅影响动脉血气分析效果,还容易产生静脉瘘;股动脉穿刺部位较隐蔽,不解开尿布不易观察穿刺局部的情况,穿刺后肢体活动,如出现血肿不易观察到,而观察组采用解剖学体表定位法,因桡骨茎突骨性标志是固定不变的,加之患儿穿刺侧手掌背屈过伸状态,使肱桡肌与腕屈肌腱绷紧,桡动脉相对固定,易于穿刺,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迷走神经分布少,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不会出现神经反射性血压和心率降低[3],操作后容易压迫止血, 避免引起血肿发生。桡动脉穿刺时,先要把局部皮肤消毒好,保持整个采血过程不被污染。而在股动脉采血时患儿挣扎容易被尿布污染,增加了穿刺部位的感染因素。
3.2 桡动脉穿刺时间比股动脉短
股动脉穿刺需要暴露腹股沟,摆固定的体位,并穿脱裤子及掀开包被,整个准备过程时间长且患儿扭动、哭吵,定位动脉搏动点相对较难,使操作的时间延长, 并且由于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低,反复穿刺使患儿加剧屏气、哭闹、挣扎等直接影响血气分析的数值,特别是氧分压。多次上下反复穿刺对血管损伤大,易形成血栓,对下肢血流和温度有一定的影响,还容易产生瘀斑、血肿等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痛苦;转科后家属不易接受,可造成住院满意度低,甚至医患纠纷。桡动脉位于两条桡静脉之间,在桡腕关节上方位置变浅,穿刺方向与血管的走向相同,斜行进针法时针头刺入皮下及血管内的部分较长而不易滑出,采血顺利,同时避免刺穿对侧血管壁导致血肿和失败,如一次穿刺不成功,可在皮下稍向后退针,改变进针方向,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穿刺无需穿脱衣服,也不需要特殊体位,极为方便,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为抢救赢得机会。
3.3 血肿发生率和安全性
股动脉管径粗,血流量大,位置相对较深,需要按压较长时间才可以止血,如果压迫不到位就会引起穿刺部位皮下淤血或血肿。由于桡动脉管径细,位置表浅,减少局部的损伤,提高了血管的使用率,也减少患儿恐惧和紧张心理,易于压迫止血,这点对于没有家属陪伴的重症监护病房极为有利,为治疗争取了时间。
4.小结
小儿因为病情变化快,需要经常进行动脉血检查血气分析,以便了解患儿的酸碱平衡、呼吸功能、电解质及血氧饱和度。尤其是病情危重的患儿,常需要检测血气浓度,来协助诊断和治疗。研究表明,采用桡动脉取血来检查血气,因患儿腕部容易暴露,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血肿发生率低,操作所需时间短;且易清洁,污染少,穿刺后又有利于观察观察局部是否有渗血、血肿等情况,所以在重症监护室采血中首选桡动脉,值得临床应用。但动脉采血的技术与操作者的心理素质、临床经验有关,如何提高动脉采血成功率,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颜类琼.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110.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7,;307.
[3] 周景昱,吕安林,贾国良,等.274例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3):135~137.
论文作者:李小婷1,陈凤珍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桡动脉论文; 动脉论文; 患儿论文; 血气论文; 血肿论文; 血管论文; 所需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