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呼吁“金融第一”_银行论文

“泰晤士报”呼吁“金融第一”_银行论文

时代召唤“金融先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处上海黄金地段的南京东路福建路口的海仓宾馆,一度因资金短缺而停业。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上海分行想方设法,通过与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合作,及时融资,现在这家四星级的宾馆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这仅仅是众多外资银行积极介入中国各地经济建设的一个普通例子。

可以这样说,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然而,金融业的开放仅仅给中国带来这些吗?

(一)

改革开放十几年,已使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充分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国内银行资金的支持显然不够,仅仅吸引外商投资也不够,引进国外金融机构是集聚建设资金的又一个重要渠道。于是,从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乃至内地商埠,都竞相将外资银行请进家门。外资银行进驻中国,带来了大量资金,为中国创造了利用国际资金的市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已达1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银行贷款远远超过存款,数十亿美元的差额全部由境外调入,不仅为各地经济建设注入大笔外汇资金,也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创办、发展提供了融资便利。同时,外资银行的介入,也使得数以万计的外资及侨、台资企业在国际结算、防范汇率风险及金融工具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

那么,从1979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第一个踏入中国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至今15年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与外资金融机构同步而行,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深圳特区采访时,南洋商业银行副总经理黄侨生对记者的提问回答得颇为肯定。他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金融必须先行。深圳经济特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各级领导人和企业家们都有这方面的深切感受,为此,当南洋商业银行向刚刚诞生的特区提出建分行的想法时,立即得到特区领导人的支持。这样,1982年1月,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就在特区诞生了。接着,一批又一批外资金融机构陆续拥入特区,拥入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凭借丰富的金融知识、经验以及雄厚的金融资源,这些外资金融机构为一家家企业注入了活力。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蜂拥进入中国,外资银行投资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尤其最近三、四年,是外资银行投资中国的“高峰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中国外资银行市场,已到了百舸争流的新时代。

向外国银行敞国门,对于中国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根据有关部门规定,有能力进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基本上是在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资深跨国银行。这些跨国银行来到中国,不仅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严谨完善的操作体系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庞大服务网络。15年来,通过外资银行的媒介,国际金融业的许多业务和技术创新,诸如自动取款机、信用卡、电话银行,以及存款取款、票据清算、国际汇兑、信息传递的电脑化和自动化等,已在我国金融业开始应用和逐步推广,所有这些都为我国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进而为企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

记者在引进外资银行有10年历史的厦门特区采访时,人行市分行一位负责人告诉我,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是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前,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们的银行只剩下存款、放款、汇兑业务,成了出纳机关。他说,外资金融机构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新概念、新做法。现在,我们学会了筹措资金的办法,我们有了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的路子多了,也宽了。

毫无疑问,金融自由化、资金市场化、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总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几乎都鼓励国内金融机构面向海外,为本地区和当地的企业、跨国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而在这方面,中国金融界显然是落后了。记者了解到,过去中国的四大专业银行都排名国际大银行之列,有的名次还挺靠前,但前些年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其他行在海外还没有一家营业性机构。采访中记者听到不少金融界人士呼吁,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随着跨国经济合作的不断增加,尽快强化我国银行业的外向功能,鼓励国内银行到境外设机构开银行已是当务之急。当外资银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踏上中国土地时,中国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也都纷纷把分行、代表处办到了国外。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国内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已在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8个分支机构。

可以说,中国金融业历经10余年的改革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对外开放的展开,金融系统旧有的优势逐步淡化,而新的优势又亟待发掘,这就迫切需要中国金融业加快开拓步伐,加大改革力度,认真探索做好与国际金融业接轨这篇“文章”。在这次深圳、厦门等沿海城市采访过程中,听到不少金融专家谈到,做好加速与国际金融接轨这篇“文章”视野要宽,要有“金融先行”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当前首先应该积极鼓励发展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业银行,并要大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经验。其次,不论国家专业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应该把发展国外业务作为自身今后发展重点。同时还要提高金融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层次,要引进国际上有利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金融法规、业务方法、金融工具、融资手段,以加快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三)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新的业务方法、新的金融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了重要的“杠杆”作用。

深圳从昔日2平方公里的小镇发展到今天72平方公里的城区,据记者采访中了解,深圳城市建设事业15年来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87.5亿元,建成各类房屋5443万平方米,建成18层以上高楼300多幢。知情者说,深圳能有今天的高楼广厦,很大程度得益于南洋商业银行引入的“楼宇按揭”业务。

深圳的同志告诉记者,特区创办之初,一个个房地产开发商看好深圳的房地产市场,纷纷盖起一幢幢内外销商品房,可是没有什么人买。本地的“大款”毕竟有限,而香港的小业主们有心买房,却一下子筹集不到这么一大笔钱。怎么办?就在这时候,刚刚进入特区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推出了国外常见,但国内首次开办的“楼宇按揭”业务,即购房须以所购房屋作抵押向银行贷款,分期还本付息,并由相关的开发商承担其还款担保责任。此举立刻得到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开发商的首肯。开展银行按揭业务,增强市场消化能力,一时间这项新业务在深圳家喻户哓,向银行申请按揭购房的也十分踊跃,深圳的楼市终于走出了“低谷”。

离岸金融业务在中国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又是一例。该项业务是国际上60年代发展起来的,所谓离岸金融业务,通俗地说,就是“两头在外”从境外吸收存款,债权在外;向境外发放贷款,债务也在外。与在岸业务相比,离岸业务有以下特点:免受国家外汇管制,客户资金调拨和汇划自由;利率允许浮动,免征利得税。由外资银行引入,国内银行业从八十年代末也开始尝试这项新业务,继1987年5月,深圳招商银行首办离岸金融业务并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之后,工行深圳分行是我国工行系统被批准开办此项业务的第一家银行。该行在发展离岸业务中注意发挥该行人民币业务的优势。他们积极贷款支持境内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又通过这些企业的境外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辐射境外,短短的时间里发展了许多离岸客户,筹集了大量境外资金,同时通过发放离岸贷款支持境外企业,特别是深圳市和国内的境外企业,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境外企业的发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沐浴改革开放搞活之风,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中国金融业正一步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稳步迈进。

标签:;  ;  ;  ;  ;  ;  

“泰晤士报”呼吁“金融第一”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