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引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2)06-0076-03
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进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一直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基本方式和基本特征,不断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引导,对于保证大学生公共参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基本方式
从行为主体来看,个体参与和组织参与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两种基本方式。
(一)大学生个体参与
大学生个体参与是指大学生以个体的身份进行公共参与活动。在互联网络尚未建立和完善以前,以个体为单位的大学生公共参与相对较少。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个体参与对大学生自身公共参与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公共参与活动前期的信息、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储备。而在互联网络尚未建立和完善以前,大学生与校园外的社会联系尚不紧密,在公共信息的获取、专业知识的准备以及参与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其二,以大学生党团组织为核心开展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已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和吸纳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参与需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个体公共参与能力正在不断提升。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大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逐年增多,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的特点。大学生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和搜集自身感兴趣的社会信息和活动,而且能够做到及时参与。他们往往围绕特定时期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为信息交流桥梁和纽带来实现参与,这是大学生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高效互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时代以大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公共参与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个体参与的范畴,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公共参与的发起者和传递者,实现信息的共享、情感的沟通和思想观念的交流与互动。
(二)大学生组织参与
大学生组织参与是指大学生以特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公共参与活动。一直以来,以大学生党团组织为核心的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要组织依托和组织保障。目前,以大学生党团组织为核心开展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要渠道。其中,“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已经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参与。
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同辈群体在公共参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一个重要主体。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大学生以情感为纽带,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社会公益型等大学生群体。与大学生党团组织、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大学生正式组织相比,大学生同辈群体是作为非正式组织而存在的。近年来,大学生同辈群体以大学生活园区和互联网络为载体和平台迅速地发展和壮大,不断地涌现出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这种新型大学生组织通常是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主体,通过分享网络公共信息、参与网络调查、组织网络讨论等途径参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公共活动。大学生同辈群体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公共参与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实中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方式、内容和手段。同时,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整体质量受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发展往往受到组织水平的制约。因此,网络时代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公共参与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要特征
从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基本方式看,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主体多维
在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基本方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公共参与的主体进行公共参与活动时,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组织形式。与以往相比,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公共参与不仅有个体化组织的参与,而且有以大学生党团组织为核心的正式组织的参与,以及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参与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组织形式作为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主体,在大学生公共参与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公共参与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特点和行为方式,为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公共参与提供了不同维度。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作为公共参与主体的多维性特征,在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相关问题时,应注意从不同的主体维度来加以分析和界定,以有利于我们认识、理解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现状,准确把握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内在规律。
(二)活动频繁
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消费主体。这客观上使大学生获取公共信息更加便捷、及时,并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分享、评论等方式做到有效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另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活动,尤其是网络参与活动围绕着特定时期大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这些热点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随着信息获取的日趋便捷,大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在相应增多,围绕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活动就相应地更加多样和频繁。可见,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公共参与表现出日益频繁化的特征。因此,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管理和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三)形式私密
在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投票、网络留言、网络日志、网络调查、网络讨论、网络博客、网络播客、网络微博以及网络围观等各种形式进行公共参与活动。特别是网络微博已经成为集热门话题、热门转发、热门评论、微群、微数据等为一体的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这种具有广场效应的网络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公共信息、参与公共活动的重要途径。这些公共参与形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活动相比,往往不受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的限制,相对较为私密隐蔽。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公共参与不同的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大学生身份一般都是匿名的。这种形式和身份的双重隐蔽性给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引导,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
三、加强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引导
根据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基本方式和基本特征的分析,加强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正确导向
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在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加以不断地教育和引导。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正确导向。要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公共参与全过程,使大学生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价值引领。
(二)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组织优势
一直以来,高校党团组织都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组织依托和组织保障。加强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引导,尤其是对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引导,必须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组织优势。为此,一要发挥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获取信息准确及时、组织体系完备、组织动员能力强等优势,实现大学生党团组织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组织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团组织对其他参与主体的凝聚力和吸纳力;二要发挥大学生党员和团员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性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等先锋模范作用和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三要在大学生公共参与活动项目、网络虚拟群体中建立党团组织,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活跃基层党团组织。
(三)加强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共参与的主要渠道。实现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引导,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此,一要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二要依托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在育品牌、创特色上下工夫,提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三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