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积累结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学派论文,结构论文,方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3)01-0082-05
社会积累结构(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简称SSA,亦有人将此概念译为“积累的社会结构”)是美国一批左派(或激进)经济学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些激进派经济学家围绕这个概念,对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现实和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这些学者的探讨构成了左派经济学中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被称为社会积累结构学派或SSA学派(下文中简称SSA学派)。
一、社会积累结构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积累的社会结构这个概念是由戴维.M.戈登于1978年提出来的,1980年戈登本人、1982年戈登、理查德·爱德华兹和迈克尔·赖克共同对这个概念进一步发展。”[1](P103)SSA学派继承了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我们的分析是建立在马克思宏观经济动态分析方法的内在基础之上的”[1](P104)“我们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过程的理论分析中得出这个必要条件的有限的集合。”他们将“影响个体资本家资本积累可能性的政治—经济环境作为宏观动力分析的出发点”。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和有利的外部环境,资本家不会进行生产投资,我们称这种外部环境为社会积累结构。”[2](P23)换言之,社会积累结构作为制度的集合,是由所有影响积累过程的制度组成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制度包括货币与信贷制度、国家干预经济的型式及阶级斗争的结构等。
SSA学派从分析资本积累过程引出了社会积累结构概念。简单说来,资本积累过程分为三步:货币资本购买投入品(原材料、劳动力、机器设备、建筑物及生产所必需的其他商品);劳动过程的组织以得到产品或服务商品;出售以回到货币资本。
资本积累过程的第一步即必要的投入品的集结,特别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供应、中间品(加工的商品)的供应和劳动力的供应诸制度,其中劳动力的供应制度包括劳动市场的结构(它决定劳动力的即时供应)以及如家庭、学校等的社会制度(它们一代一代地再生产劳动力)。
资本积累过程的第二步是生产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主要包括在资本家自身控制之下的各项制度,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企业上层的管理结构和企业内部的实际劳动过程的组织。
资本积累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出售过程,涉及到利润的实现,至少涉及或依赖于三种制度:一是包括消费者购买、政府支出和出口市场等的最终需求的结构;二是不同资本之间的竞争结构,即竞争和垄断的程度及竞争的不同形式;三是销售和市场制度,包括分配网络和广告等。
资本积累过程中所涉及的一整套具体制度组成了一个特定的社会积累结构,这个特定的社会积累结构有着其内在的和外部的边界。内在的边界将社会积累结构与同等层次的其他制度环境区别开;外部边界将社会积累结构与社会的其他结构区别开。
这个特定的社会积累结构,作为制度环境,就是资本主义的积累过程得以组织起来的特定的制度。从社会积累结构的角度看,资本积累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它总是发生于具体的历史结构中,是在一组具体的制度如投入品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和信用制度、国家干预的类型、阶级冲突等所构成的环境中发生的,简单说来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发生的。
SSA学派认为,每一个特定的社会积累结构都有其稳定性,也有其产生、成熟、灭亡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历史上不同的社会积累结构的更替划分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认为,每个社会积累结构及其相应的资本积累过程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一个社会积累结构都要经历探索、巩固和衰落(exploration,consolidation,decay)三个阶段。其中在原有的SSA衰落的同时酝酿着新的SSA,新的SSA又为资本积累提供了一个有利可图的投资环境和稳定的利润预期,重新导致资本积累的加速进行,从而形成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快速发展与慢速发展或停滞相交替的波动形式。
社会积累结构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区别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作为社会积累结构的社会经济制度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如资本家、工人、其他阶级或团体之间的关系。给定的经济制度巩固了不同经济群体的冲突与权力,从而也大大影响了经济变迁的性质和类型。
社会积累结构概念的提出是SSA学派的重要理论创新。他们提出这个范畴并用于分析资本积累过程的长期波动,从理论上说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关系分析的具体化。社会积累结构作为制度环境要比生产关系更具体,又比具体的社会现象更抽象,在理论层次上属中间层次。SSA学派运用这个概念成功地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主要体现于他们对长波理论的独到解释和运用上。
二、社会积累结构与长波理论
在SSA学派看来,长波与社会积累结构二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相互独立,并互相决定,构成了有利的投资机会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长波是推动资本积累速度的社会积累结构之成功或失败的产物。
(一)社会积累结构与长波的关系
1.长波的扩张是建立在适宜的SSA的巩固和进一步稳定的基础上;2.这个适于资本积累的制度环境(SSA)产生了投资热潮和快速的经济活动;3.资本积累的成功将投资推进到这个SSA的可能的边界;连续的快速的资本积累或者需要在本次繁荣之初就存在的条件的再生,或者需要向新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的转移。但最初的条件难再,而所需的转移亦不易取得。4.资本积累趋缓,长波的停滞时期来到了。要求改进现有的制度结构的企图遇到反抗,尤其在停滞的条件(CONTEXT)下;5.经济停滞进一步促进了现有SSA的解体;6.在经济危机中进行快速资本积累的可能性依赖于新的制度结构的建立;7.新的制度结构的塑造也部分地取决于前述的经济危机中阶级斗争的特征;8.新的SSA必定与其前身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因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9.每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都可能以一个长时期的扩张和随之而来的长时期的停滞为特征。[2](P32)
(二)问题及解析
SSA学派围绕这些命题,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长波理论,主要表现为对下列三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的回答上:1.为什么由新的SSA刺激起来的扩张要比短期的经济周期的扩张持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2.为什么这些更长的扩张时期在持续性上是有限的?SSA的概念如何有助于理解这种有限性以及停滞的原因?3.为什么积累的减速(受制于SSA)不是自我更正的?为什么在又一次的复苏成为可能之前要经历长时期的收缩?
在他们看来,所谓长波是资本积累的周期。资本积累在历史上有快有慢,积累速度比较快的时期,是长波的上升阶段;积累速度比较慢的时期,是长波的下降阶段。资本积累的这种快与慢的波动的原因正在于,SSA的制度环境在初期能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和有利的投资预期。应该指出,资本家的投资行为并不单纯是资本的供给问题,相反,资本总是有的,资本积累的冲动也总是有的,但资本家是否投资却受制于SSA,由制度环境决定的利润预期对于资本家的投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而任何一个SSA,为积累的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一个长期动力后,慢慢地由推动作用转为阻碍作用,不利于资本积累,故而旧的SSA开始衰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无计划性,资本家及其他阶层因既定利益而不愿意改变旧的制度,也使得日益衰败的SSA不会自动退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SSA中不可能进行渐进的改革?
新制度经济学家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分析扩展到对宏观制度变迁的研究中(如科斯等人),认为个人可以连续地计算潜在的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并建立起最小成本的必要联合去向想要的方向改变制度。换言之,在他们看来,社会制度的变迁可以是渐进的。
而在SSA学派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个人并不能具有关于现存的或未来的制度安排的成本或收益之完全的信息或预见(或必要的深谋远虑),再加之受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习惯的影响,使得个人不可能也无必要去计算相关的成本和收益。加之,既定的SSA的多维性使得个人很难建立联合,以及由于各种利益集团的影响,使得所谓必要的联合根本不可能达成。所以,在SSA学派看来,SSA的变迁不是渐进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新旧 SSA更替的阶段性,也即长波的波动性。
对于长波的长度,SSA学派指出,以往的长波理论夸大了长波持续时间的对称性。而在他们看来,长波的扩张和收缩不会按特定的年数,每个长波也并不都具有相同的长度(duration)。所以,他们关于长波的阶段划分并不以单一的年代安排作为界线,而是有一定的重迭,一个阶段的结尾与下一阶段的开始会有几年的重合。
对于战后的长波及其与战后的社会积累结构之间的关系,SSA学派有专门的分析。在其分析中,劳资关系作为战后社会积累结构之基础的制度关系之一得到了细致的研究。
三、社会积累结构与劳动制度变迁
社会积累结构作为一系列制度环境,劳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SSA学派在运用社会积累结构概念分析长波的同时,把对劳动市场的分析也纳入其理论当中,以对SSA的新旧更替、消长的分析作为前提,进一步分析美国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演进,提出了其独到的关于劳动市场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了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历史。
SSA学派认为,与每一个长波的波动相适应,都有一个SSA的变化,而作为SSA特定部分的劳动制度本身有一个生命周期,不同质的劳动组织(即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结构也随着SSA的新旧更替而经历了阶段性的变化。
在他们看来,对应着每一个SSA的探索、巩固和衰败,同时也就包含了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结构由成长、成熟到衰败的生命周期:每一种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结构的青年时期开始于前一时期的经济危机中,成熟期开始于新的社会积累结构的形成当中,而其衰败则在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加深之时。他们界定并分析了美国历史上三个不同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结构的三次质的结构性变迁。
表1 长波和塑造美国劳动过程和劳动市场的各种力量[2](P12)
具体说来,SSA学派将美国历史上劳动市场和劳动过程的演进分为三个不同质的阶段,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重迭,其历史背景和特征如下:
1.无产阶级化阶段,大体说来,这个阶段的探索期从1820年到1840年:巩固期从1840年到1873年;衰败期则从1873年到1896年左右。
这个阶段的历史背景:美国历史上特殊的地方是没有封建传统,土地供应充分且肥沃,从一开始劳动力就短缺,所以工人工资水平相对来讲一开始就比较高。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北美的殖民开发时期,正是欧洲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劳动均质化的时期,欧洲的劳动力过剩,失业率急剧上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英国的研究和预言正是以此为背景。但欧洲的失业问题后来并没有马克思所预想的那么严重,除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外,向北美的移民也大有益于缓解当时欧洲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SSA学派从历史事实出发,明确指出美国无产阶级的来源有四个:本地男性农业工人;妇女儿童;手工艺人(工匠);移民。其中移民的作用是很大的。美国历史上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移民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移民大多创业心较强,知识和技能皆比较高,且没有培养费用,美国的“得天独厚”之处,就是移民所起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历史上,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化和居民的迅速无产阶级化,表现为工资劳动者的数量急剧扩大,一直延续至今。而1830-1870期间,则是工资劳动者在数量上剧增的时期,超过美国人口的一半都已成了工资劳动者。但这一时期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大体相当于英国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革命前)。工人仍能控制劳动过程,资本对工人技艺的依赖性比较强,还未开始机械化、工业化。也由于此,生产率提高缓慢,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市场,这是第一个阶段的三个特点。
无产阶级化开始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的积累,其速度放慢是在1873年以后。这时其对资本积累的束缚作用开始表现出来。
2.劳动的均质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探索期大约从1873年到1890;巩固期从1890年到一战;而衰败期则从一战到二战。
这个阶段的历史背景:19世纪后期,资本家为解决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开始了机械化过程,美国的机械化、工业化过程实际上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它加强了工头对工人的监督,资本日益减少了对技术劳动者的依赖,在相当程度上重复了英国19世纪中期的过程(劳动简化、大量工人成为操作工,资本家通过加速机器运转榨取工人的劳动),即所谓的驱赶制度(Drive system)。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均质化: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工厂规模日益扩大,资本—劳动比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根据SSA学派提供的数字,1870-1930年,资本有机构成从18.4急剧上升到100。[2](P230)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劳动均质化的过程,工人的技艺日益接近,生产过程的大量机械化是均质化的基础;工人的劳动技能趋于简单,技能差别趋于缩小,也是均质化的突出表现;均质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半技术工人(所谓熟练工)比率迅速上升。
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加强。大公司日益发展,资本加剧了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企业管理部门开始膨胀,这种膨胀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生产的需要,同时是加强对工人控制的需要。制造业中生产人员对非生产人员的比例1900年为0.077,而到了1930年这个数字就变为0.154;[2](P230)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市场也就形成了。
3.劳动市场的分割阶段:简单说来,这个阶段的探索期从一战到二战;巩固期从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1973年);而衰败期则从1973年到80年代。
这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大公司的支配地位业已形成,垄断程度达到历史最高程度;机械化过程已经完成,生产劳动的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劳动生产率急剧上升,从而利润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控制、驱赶制度以及相应的技能均质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工人反抗加剧,工人的流动性增强,工会组织和罢工等,对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新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公司就开始探索、实验新的制度。与当时的科学管理相联系,大公司开始强调建立劳动人事管理部门,把监督职能从工头转移到劳动人事部门。在30年代大萧条中,工人的反抗性、战斗性急剧增强,驱赶式的控制体系走向衰败,开始了劳动的分割化时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美国经济日益二元化。这种二元化,特别表现在制造业,制造业中分割为二类完全不同的企业:一类是作为核心企业的大公司,尤其是高集中部门的大公司,其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很大,在行业或部门中占据支配地位;另一类是边缘企业,即指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低集中部门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率低。美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劳动条件比较差,典型的如大量的小服装厂。
与经济的二元化相应,形成了劳动部门和劳动市场的二元化:一级与二级劳动部门(或市场),两者的特征截然相反。一级市场,指核心大企业的劳动工人,技术水平高,非生产工人对生产劳动工人的比重大,员工的平均收入比较高,解雇率低,就业稳定,福利比较好;二级市场,指边缘部门的工人,其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较低,雇员中生产工人尤其是半技术工人比重比较大,平均收入水平低,解雇率和流动率比较高,就业不稳定。
这两类市场中,资本对劳动的控制方式也不一样。一级市场,资本采取与工会合作的方式,大公司对应着力量比较强的工会,工会代表工人与公司集体议价,工会放弃了一些权利,资方为换取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而给予工人随生产率增长而增加工资的权利。而在二级市场,仍然保持着早期的劳动制度,即驱赶制度,大量使用工头和监工。
SSA学派并进一步从统计资料上验证这种劳动市场的分割,如平均小时工资比例、雇员份额、解雇率、工会化比率等的比较,以实证材料证明其二元劳动市场理论。
SSA学派从其二元劳动市场理论得出的政治含义和结论不同于其他左派经济学家的主张。他们研究劳动关系的出发点是要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危机期间,美国工人的反应如此平淡,工人运动搞不起来。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劳动市场的分割通过几个相关的渠道影响了美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使得各部门的工人在政治倾向上差别比较大。劳动市场的分割,造成了工人的分割,从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力量,现实层面的表现就是工人阶级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危机面前保持沉默。
四、SSA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
SSA学派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制度关系,而与SSA学派同时兴起的主流经济学中的新制度经济学也着重研究制度。将这两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将有助于开拓我们的研究视野,为我们把握现实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简单说来,SSA学派主要在以下方面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
1.对制度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所使用的制度概念含义很宽泛,包含一切习惯和规则;而SSA学派的制度概念主要是指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准则;
2.在制度关系中各自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和重点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在其研究中主要强调产权关系,且探讨的重点是所有者一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至于劳资关系则基本上不在他们的视野之内;而SSA学派则继承了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强调社会阶级关系,SSA学派也探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国内统治关系、资本家与一般公众间的关系,但都是从阶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的。
3.在对制度变革的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理解上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变迁的边际调整,即制度演变中主要是渐变式的量变;而SSA学派则强调渐变与突变的统一,认为一个时期的SSA有其稳定性,但由于其内在矛盾的积累,一段时间后会面临重大的调整,体现为新的SSA的产生,从而使得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演进表现为一种阶段性的发展。
4.在对制度的分析方法上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仍然坚持主流经济学中新古典的分析方法,坚持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在制度演进的分析中也仍然坚持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而SSA学派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主要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长期动态分析和非均衡分析方法。
收稿日期:2002-12-12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学派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资本积累率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