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中心医院 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康复训练结合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43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组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方法和常规护理措施,并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盆底肌力评级得到显著提升,和训练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尿失禁量表评分(ICIQ-SF)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和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减少尿失禁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康复训练;常规护理;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37-02
盆底功能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女性病症,主要病因是盆底结构受损、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主要是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临床康复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康复医疗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康复训练逐步在盆底功能性疾病治疗中应用开来。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43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康复训练和护理情况进行重点探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接治的43例盆底功能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通过临床症状、常规盆腔检查确诊,符合WHO制定的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病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泌尿系炎性病症、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年龄25~42岁,平均(32.6±2.7)岁;病程1~4年,平均(2.1±0.2)年;经产妇62例,初产妇13例。子宫脱垂合并排尿困难10例,单纯尿失禁18例,子宫脱垂合并尿失禁34例,单纯子宫脱垂15例。
1.2方法
1.2.1康复训练
(1)盆底肌锻炼:指导患者有意识地收缩提肛肌,以改善和提升尿控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有意识收缩尿道、肛门及会阴,待10s后放松,重复这些动作,连续进行20min,2次/d,1月一疗程。
(2)生物反馈治疗:应用盆底生物反馈仪进行康复治疗,每个患者配置专用探头和电极片。在进行康复治疗使,需要指导患者全面排空膀胱,行结石位,如果脱垂物脱出阴道之外,必须将其还纳到解剖位,再把探头妥善置入到阴道内,把3片电极片分别置于患者两侧髂上棘及下腹部,依照患者实际病情制定方案,同时配合电刺激开展康复训练,30min/次,2次/周,15次一疗程。
(3)阴道锤体训练:把阴道锤体妥善置回阴道,并指导患者有效夹住,在训练自重量最小开始,逐步增加夹持时间。在患者能持续10min以上,并在喷嚏、咳嗽、走动等状态下仍未脱出之后,适当提升阴道锤体重量,以提高阴道收缩力。 20min/次,1 次/日,1月为一疗程。
1.2.2临床护理
(1)心理护理:绝大多数患者会因尿失禁、排尿困难、盆腔组织脱垂等症状而有较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易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状态,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必须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应尊重并理解患者,保护患者隐私,给予患者关爱和关怀,取得患者信任信赖。同时,要向患者详细讲解康复训练方法、方案、效果及护理措施等,让患者能更为深入认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通过成功案例,消除其不良心理,提升其治疗信心。
(2)健康宣教:科室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系统讲解膀胱、女性生殖器及盆底肌等组织的构成、神经分布、排尿反射、关联性等内容,同时发放健康手册。以便患者能更为全面的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及治疗方法等知识,进而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康复训练和护理。
(3)基础护理:一方面,要指导患者建立定时排尿习惯,在咳嗽、喷嚏前,能有意识、主动地收缩盆底肌;另一方面,确保呼吸道通畅,尽量不参与剧烈性运动;此外,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纤维丰富食品。
1.3 观察指标
采取会阴肌力测评法评估康复训练前后患者盆底肌改善情况,I~V级,级别越大表示盆底肌康复越好;同时,应用ICIQ-SF评估本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尿失禁情况,满分21分,主要针对漏尿频率、漏尿量等进行,分值越高表示越严重。
1.4 统计处理
通过SPSS 18.5软件对处理本研究资料,计数数据用(x-±s)表示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量数据以例数(%)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训练前后盆底肌力改善对比
通过康复训练及护理后,本组43例患者盆底肌力得到显著提升,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训练前后ICIQ-SF评分对比
训练前本组患者的ICIQ-SF评分为(9.53±1.07)分,低于训练前的(18.14±2.11)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肛提肌、筋膜、韧带等支撑盆底的重要组织,特别是肛提肌在保障盆底功能上有着重要作用。女性分娩产伤通常易导致肛提肌周边神经受损,伴随年龄增长,盆底肌肉会出现一定的良性改变,进而造成盆底肌力逐步减弱,难以有效发挥功能[3-4]。盆底功能障碍性往往会造成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症状,给患者健康生活造成极不利影响。所以,加强临床治疗干预。
本研究中,43例患者接受系统的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级阴道哑铃训练等治疗,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及临床特征,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识,消除顾虑和不良心理,在此基础上引导患者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组患者的盆腔肌力得到大幅提升,且尿失禁评分显著降低,均优于治疗前(P<0.05)。可以看出,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廖惠璇,钟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01:92-93.
[2]石文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7-118.
[3]黄迎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7:238-239.
[4]冯远衍,刘群艳,王秀兰,等.全程动态管理法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防控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6,08:793-796.
2016年四川省卫生计生委课题《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康复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项目编号:16PJ528
论文作者:吴红,黎培培,王靖茜,余姚,刘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患者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性疾病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阴道论文; 尿失禁论文; 效果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