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论文_苑龙双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论文_苑龙双

山东省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 262300

一直以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虽说是国家课程,但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该课程没有纳入学科素养检测之中,尤其是小升初考试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其最终结果导致学生上《品德与社会》课消极应付,学习积极性不高,品社教师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形同虚设,国家课程甚至还不如地方课程。国家设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原本是让学生从小了解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可是,在应试教育即分数决定升学的大背景下,大家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越来越淡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纳入小学学科素养检测(不考试),学校、家长、学生不重视的客观因素,也与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消极对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关。社会在变,人的思想期望达成的目标也在变,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应该从改变自身开始。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新审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地位,重新审定教材内容的编写

首先,学校要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纳入学生素质教育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育人先育德”,从学校领导、教导处、班主任到品社任课教师都要重视品社课程的教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果纳入学生素养检测的重要内容,检测手段可以灵活多样,检测内容不一定很多,但一定要有所体现,真正让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采取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样的形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外,还要把品德与社会纳入小升初学业水平素质检测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表现,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等级评价,计入小学生素质教育成长档案。通过这些改革方式让学校、学生及家长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也才能确保品德与社会这门国家课程的地位和开设完整。

其次,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应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编写重新审定,剔除一些重复罗列的组图,加入一些对学生有启迪性能引起少年儿童思考质疑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一些根本不符合小学阶段少年儿童的诸如外出调查、采访等生活实际的活动,也应缩减或删除,因为教材中即使编写了这样的课外活动,教师和学生也根本不可能去做。一则谁都知道,现在学校对于学生的人身安全抓得很紧,课时安排也有限,品社教师不可能也没有权利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去开展所谓的调查、采访等活动。二是有些要求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调查探究活动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也不适宜,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启发事例,就有可能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有一主题“沿着河边走一走”,教材中有好几幅小学生在河边或水库边调查观测的照片,这实际上对于自身保护能力还很弱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诱惑,与学校对于学生的安全要求背道而驰,所以,这样的课外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课本上的摆设,因而这样的教材编写必须重新审定,以符合学生实际为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改革品社课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品社教师在讲课时,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宣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该课程是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重要的国家课程,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因为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不考试就忽视该课程的学习。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一种道德思想:自古成大事者,并不一定都是文化课学习最好的人,如一些伟人、名人、思想家、发明家、历史学家等等,这些在历史上享誉世界的成功者从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他们皆拥有持之以恒、诚实守信、奋力拼搏、大爱无私等优秀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名人、伟人、发明家、思想家等对文化课的学习不一定称得上优秀,但他们一定是拥有为天下谋、为他人谋的高尚的道德修养,一定是从少年起就养成了坚韧不拔、遵规守纪、乐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他们获取这种优秀道德素质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但都归于思想道德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范畴。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就是用一些生动鲜活真实可理解的思想内容让少年儿童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得到思想熏陶。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具有一些启迪,教材中举了《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的故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该故事,组织学生演练故事剧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实对一个人成长成功的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可再举一些有关成功人士诚实守信的事例加以引导,让学生对本主题的学习增强探究兴趣。再如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活动主题“生活因爱更美丽”第三小节“随时伸出我的手”,教材在引导学生阅读“古红柳的故事”,提醒学生应该随时随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后,又举了一个桑兰的故事,桑兰的故事着眼于“爱会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就不难理解“爱是种子,撒播在人们的心中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出美丽的果实”所蕴含的意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本主题的教学感染力,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适时播放“爱的奉献”歌曲,引导并与学生同唱,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春天”的旋律响起时,一种爱的种子就会悄悄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发芽、生长、结果。这就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带来的情感力量。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哪有不喜欢不重视的道理呢?

三、创新品社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源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在小升初学科考试或者说质量检测之列的原因,不仅学生不重视、不愿意学习,也给品社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上课时间已过了七八分钟了,有的班级学生还静不下来,无论教师怎么喊,拍桌子都不管用,碰上这样的班级秩序,这些不考试的学科教学更是没法进行。在当前这种教师不敢严厉管理的教育大背景下,品社课堂教学根本没有任何效率可言,有的品社课教师只好放电视剧、动画片或让学生写别的作业,课堂教学内容与品社课没有什么联系,久而久之,学生更加不喜欢品社课的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品社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任课教师要在班主任的协助下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这不是说上品德课时,任课教师要找班主任一同到班级中维持学生纪律,而是让班主任抓好本班课堂管理,教育学生遵守上课秩序,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形成良好的班风。只有班风正,学生遵守上课纪律,无论哪一个教师上课,都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能实现学科德育育人的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任课教师要严格管理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不能因为品社课程教学的现状就放任学生自由涣散,随便说话喧闹。教师可以在进教室开始喊“上课”,学生起立之时就明确宣布几条课堂纪律,让学生肃静下来之后再开始上课。同时每一排学生选取一个小组长负责本排同学的纪律管理。

其次,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不光有多媒体课件播放,还要有创新的“点子”。比如每一节课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教师都可以卖个关子,给学生带来一个急于想知道的惊喜,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不要面面俱到,只对主题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协作,通过让学生动笔动手画写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交流中体会教学主题,增强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第三,改革品社课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添加生动鲜活的“调料”。任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时可以在紧扣教材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改编教材,适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组织学生编排情景剧、课本剧、数来宝、小品等形式,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兴趣,在活跃品社课堂的同时,实现育人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在当前已是摆在各地各学校面对的一个实际难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素养检测内容之外,上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要重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加大对品社课程学习的督查力度,让品社课程具有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样的重要地位,只有如此,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真正起到其德育育人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苑龙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新时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之我见论文_苑龙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