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教育理论上的研究和学校教师的积极探索,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焦点,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针对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谈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熟知的,然而又是新时期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亟待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新领域、新起点,素质教育对德育活动提出了高层次、高规格的要求,无论是德育内容与方法,还是德育的价值标准和实现途径,都要站在新的高度,全面透视分析,抓住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前段时期,在中小学普遍实施应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工作的重心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升学教育,学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只流行于领导讲话或汇报材料之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道德水平滑坡,学习成绩代替了道德品质,缺点被考试分数所掩盖,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考试分数的高压下,出现离校“出走”甚至“自杀”等现象,这是应试教育状态下学校德育的悲哀。素质教育为学校德育的良好发展带来了契机,各级政府对实施素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必将极大地扭转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德育窘况,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和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高尚的道德风貌的学生,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要求。
二在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的伟大时刻,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重新审视新时期德育的价值功能,塑造符合时代精神实质的价值结构体系,开拓德育价值的新观念、新思维,具有跨世纪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传统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德育内容源自生产实践,又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活动,换言之,德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伴随生产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道德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三者相互影响,各具功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调整、约束和控制人的外在行为。我国德育的功能决定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和目标要求。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党的经济、政治政策的进一步体现,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德育的功能势必要发生转变,这主要取决于德育的功能和本性。德育活动有四大特征,一是德育目的的稳定性。德育价值集中体现在培养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政治倾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才,以实现本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此,这种目的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提出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恒常性。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念、意识和要求。二是德育内容的发展性。德育内容的主体由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三部分组成,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德育内容也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扩展。三是德育方法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德育效果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实现的,方法不同所得到的效果大不相同。同时,要注重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尤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中小学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年龄特征出发,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四是德育功能的多元性。受传统德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容易把德育的功能归因于为政治服务方面,忽视了德育功能的多层次、多角度、多规格的特性,由于德育活动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德育的功能必然体现多元化的现象,既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又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服务,德育本身隐藏着较大的经济价值。全面认识德育的特点和价值,对抓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态势和21世纪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作为人的内在素质,不仅仅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完善发展,还包括人格、个性、意志、兴趣、交往等方面的良好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完人”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内容。面向21世纪的人才,在德行方面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社会信念和信仰,坚强的意志品质,献身事业的高尚情操,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勇于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注重克服逆反心理、忌讳心理、偏激情绪、压抑情绪、享乐欲望和个人主义倾向,学会宽容别人、善待他人、配合协作,养成诚实、客观、公正的评价是非准则,强化民主思想、科学态度、法制意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保持自尊、自爱、自强的气节,这些要素是适应未来和获得成功的重要内在条件,是中小学德育活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德育功能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勤动脑筋,开阔视野,深入研究和探索,防止僵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模式,积极主动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把学校德育工作推上新阶段。
三
素质教育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学校德育的功能不断扩展,作为学校领导和德育教师以及各学科教师,要敢于正视这种发展走势,主动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积极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笔者认为要实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首先要抓好下列工作:
1.加快德育师资队伍建设。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教师需要提前“超越”自己,改善应试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德育思想、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思维水平,尤其要防止简单化的“移植”现象。事实上,德育教师需要很高的素质,不仅是通过理性知识去讲“大道理”,还要通过自己的德行去感染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道德判断具体化、形象化,德育教师的知识性与示范性的统一很重要,与此同时,要掌握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知识和进行教育的技能技巧。学校要强化德育队伍,抓好管理队伍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快德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强化课内与课外效果。德育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理论和观念意识的培养,力争把理论性同直观性、趣味性、接受性结合起来,即抓德育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要融合、渗透德育思想,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密切配合。同时,切实抓好课外活动,以德育思想为主线,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把德育观念、德育要求、道德标准,溶化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使课外活动既放松儿童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身体,启发他们的智力,养育他们的天性,又能从中获得道德的教益。这样,就要求科学、合理把握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律性,充分利用“德育主线”与“活动辅助”的互补作用,实现德育目标。
3.重视青少年的“天性”。这里的天性是指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规律,德育教师一定要学会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关系,由师生的单一关系,向长辈关系、朋友关系靠拢,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有力度;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帮助他们走出思想的误区和生活的困境,踏着学生的节拍走,德育工作就会速见成效。
4.学校、家庭与社会一体化。加强学校同家庭与社会的沟通,是学校德育的传统做法。实施素质教育,还应继续保持这种工作作风,克服表面形式,把工作做到实处。对每个学生首先把他看成是自然人,从自然属性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向社会人的方向发展。脱离生活实际,是造成德育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5.重在抓好道德能力。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标准和道德能力可塑性很大,我们应当抓住关键期,重点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以理性化的道德准则为依据,逐步形成他们的内在道德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去做,并能在一定范围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所以,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德育,重在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掌握科学方法,切实提高德育效果,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