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兼论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_跨国经营论文

试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问题——兼论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经营论文,中国企业论文,上海论文,试论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特点

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初,当时,中国政府曾在香港开设过若干个境外企业,如中国银行、招商局和华润公司,但数量很少。我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现今一般认为始于1979年,第一家企业是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北京风味餐馆。从1979年底到1994年6月,中国各类企业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000多家合资、独资和合作生产型企业,中方总投资额为52亿美元。其中,海外非贸易性企业有1740家,中方投资额17亿美元;贸易性企业2853家,中方投资额35亿美元。投资领域除贸易外,还涉及承包工程、金融保险、咨询服务、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机电纺织、旅游餐饮等多种产业。已开业的境外投资企业,已经并正在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1992年联合国《跨国公司报告》中已把中国列为亚洲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公认有以下一些特点:

(1)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据统计,从1990—1993年,中国境外企业在数量上增长率为107%,也即平均每年增长35.6%,而投资额的增长率为64.1%,平均每年增长21.4%(见表1)。这些都大大高于我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也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起步段落的发展速度。

表1 中国海外投资(非贸易)企业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年末企业数投资总额资额中资比重(%)

1990

801 23.90

10.28 43

1991 1008 31.50

13.90 44

1992 1363 35.05

15.91 45

1993 1658 36.94

16.87 46

(2)地区分布广,但发展中国家比重偏少。

截至1993年底,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分布在134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按企业数目和投资金额来排列,前10名依次是美国、香港、俄罗斯、泰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和澳门,我国在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境外企业912家,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55%,投资额达13.2亿美元。其中,在美、加、澳三国的投资额占我对外投资的45%以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所占比重偏少。

表2 中国海外(非贸易)投资区域分布

(3)以第一、第二产业的投资为主,第三产业还待发展。

我国海外企业按投资额计算,资源开发型占29.4%,工农业生产型占51.6%,也即投资在第一、第二产业合计为81%。第三产业,如工程承包、科技开发和服务业的投资企业占19%,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4)投资规模以中小型项目为主,且分布极不平衡。

在我国1000多家境外企业中,中方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100余家。大多数企业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下,平均投资约100万美元,低于前苏联、东欧各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19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260万美元,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并且,这些投资分布极不平衡,据1992年的统计,占海外企业总数8%的企业其投资额占了整个海外企业投资额的76%。

(5)企业效益好坏参半。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我国海外企业中,盈利企业约占55%,收支平衡占28%,亏损企业约占17%,可谓企业效益好坏参半。

(6)投资形式以合资为主,所有权安排以对等或少数股权为主。

(7)投资主体众多。

以上概述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情况和我国海外企业的一般特点,作为对比,本文将对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情况作较为深入的考察。

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特点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上海地区企业的跨国经营,在全国总体的格局下,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上海的第一个境外投资企业是1981年由上海培罗门服装公司在香港注册的独资子公司。至1994年底,上海海外企业已有414家,占全国海外企业数的9%左右。其中,贸易性海外企业199个,投资总额8700万美元。我方投资额5589万美元,占比重63.38%。非贸易性海外企业214家,投资总额1.59亿美元,其中,我方投资额1.02亿美元,占比重64%。上海境外投资(非贸易)企业,相对全国而言,有四个特点。

(1)投资形式以独资或多数股权为主

据对214家非贸易性境外企业的分析,其中独资的有65家,所占比例为31%,多数股权79家,所占比例为36.9%,二者合计占比例为67.9%。

(2)投资产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据分析,上海海外投资企业,在第一产业的15家,所占比例为7%,分布在第二产业17个行业的海外企业137家,所占比例为64%,在第三产业的海外投资企业62家,所占比例为29%。上海境外投资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同类水平,显示了上海工业城市的背景。

(3)投资主体以工矿企业为主

投资主体众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特点,上海的境外投资则是以工矿企业为主角,其他类型主体辅之。工矿企业直接在境外开设的企业158家,所占比例为73.8%;外经贸企业在境外投资企业38个,所占比例为17.8%。这反映出上海工矿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侧面。

(4)投资地区较为集中,且以亚洲地区比重最大

据分析,上海境外投资企业分布在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59个,占比例27.6%;其次是欧洲52个,占比例24.3%;北美30个,占比例14%;南美洲33个,占比例15.4%;非洲27个,占比例12.6%。上海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数约占总额的53.7%,超过全国不足50%的比例。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16年来,我国的企业从闭关自守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海外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客观地分析,我国的海外企业还未形成规模的、系统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完成从零打碎敲、小打小闹到规模经营的过渡。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事业仍处于探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会形成一些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弱小,且无有力的资金支持

我国的海外企业除美国炼油厂、澳洲铝厂等几个较大企业外,普遍规模弱小,集资程度不高,每个企业的平均投资额不足120万美元。而当今世界前苏联、东欧各国的海外企业投资额平均为19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60万美元,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显然差距很大。海外企业说到底是一种财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和较量,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使我们一开始就处于弱势。更何况在市场已被占领的情况下,我们企业要挤入就更没有底气。

企业规模弱小的另一个方面是缺少有力的资金后盾。贸易性的海外企业,由于资产规模不大,直接限制了融资规模,从而使经营规模也难以做大。非贸易性海外企业的发展,除依靠滚动式投资追加和新资本的注入以外,营运资本仍然只有通过融资解决,才有可能扩大经营规模。而我们的海外企业受企业资产规模、海外融资权限、母公司投资能力以及资本流出等方面的限制,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也使许多海外企业难以发展壮大,长期形不成拓展市场的能力。

(2)功能单一,经营一体化程度很低

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但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由于功能单一,许多海外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余地相当小,顶不住市场风浪;有些海外企业连生产、推销的单一功能也日益萎缩,成了海外接待站或单干户。这些企业的经营内容、业务范围和产品结构往往与母公司的核心行业没有关联或关联很少。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目标也难以实现。虽然个别企业在短时期内确有盈利,但本质上看,则不符合国际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

(3)企业机制不够灵活,难以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

我国现有的海外企业,多数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的自然延伸,而是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翻版。海外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却按国内现行体制进行管理。由于海外企业经营机制未能与当地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国际贸易的惯例接轨,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对市场反应迟钝,大多数企业未能进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或商业网络。

(4)微观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微观管理机制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内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其二是海外企业内部的管理。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制约机制,多年来一直处于既想发展海外企业又担心失控的两难境地。反观国外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他们给子公司最大的自主权是人事权,从聘雇当地职工一直到高层经理以及决定工资、培训、休假等,子公司都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在财务方面,则包括流动资金的使用,选用会计制度,预算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决定等方面都严格受总公司的控制。我们现在正好相反,人事方面控制最紧,从人员外派,工资待遇乃至休假转换都由母公司统一决定,而在财务方面控制最松。有些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财务状况一无所知,没有考核制度;大多数企业,仅靠一年一度董事会时才递交一份财务报表。财务管理缺乏制约,而在人事管理方面又管得太死,缺乏激励,很难使海外企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经营。

海外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产权关系模糊,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少海外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楚,有的是国家出资,私人注册;有的是中方出资,合资方个人注册;有的企业大权旁落,中方无力控制企业,今后无论资产增值,还是发生资产纠纷,国家利益都难以得到法律保护。有些企业因规模弱小,无专职财会人员,因而企业帐务混乱。

海外企业微观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员工整体素质偏低,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在国际范围内选用人才,实行企业的用人当地化,这也是当今跨国公司普遍使用的策略。但这样一来,对从国内的派出人员要求必须是高水平的国际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新的用人之道。

(5)国家对海外企业没有宏观协调管理机构,

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由于国家对企业跨国经营尚未建立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因此,对海外投资的管理比较混乱,政出多门。目前,兴办海外企业,委办、财政、外经贸、外汇及主管部门都要管,但又各管一段或一个方面,没有一个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战略指导。由此,政策不一,使企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海外投资表现为一种无序性和随机性。由于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国家的宏观信息系统不完备,企业投资多数根据各种渠道得到的非系统化信息作出决定,致使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缺乏长期打算和战略设想,基本上是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整体优势。第三,缺乏宏观协调管理机制还表现在至今尚无对外投资的法律规则,也没有象多数发达国家那样建立海外投资保证机制,或如发展中国家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整体推进政策,致使企业的跨国经营缺乏法律上的指导和制度上的保证,不能有效地与发达国家竞争。

经营规模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上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目前阶段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由于海外企业历史短暂而存在的认识上、实践上的原因以及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微观管理制度上的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我国企业的经营规的普遍弱小,产业集中度普遍偏低,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建国46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总体规模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但按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经营单一化、规模小型化、组织分散化和缺乏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组织结构,显然是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要求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改组和调整使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的矛盾,它制约着经济竞争的能力和经济效益。从目前我国431家最大企业看,核心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在人民币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只有27家,在1—10亿元之间的为144家,在5000万元——1亿元之间的83家,在5000万元以下的177家,在世界级的企业名录中,还找不到我国企业的名字。而当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些规模巨大的“航空母舰”。如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个人拥有公司30%的股份,即为108亿美元。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韩国跨国公司,有11家从1986年始即被列入美国以外500家最大工业公司的名录,它们中最少的资产拥有数为12.37亿美元。

我国经济外向型的过程是我国经济纳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但是,从我国企业上述状况看,单个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产品,无论从经营方式还是从管理水平上都还不具备与国际跨国公司较量的能力,这制约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只有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水平的大企业集团,才能迎接国际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才能有效地开展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引进高新技术和吸引外资,才能真正打出去。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这在目前已非常迫切。

当前,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我国企业界正在有计划地进行企业重组的试点,以尽快形成一批现代企业集团。这样,就有可能在培育国民经济的骨干和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排头兵并带动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脱颖而出一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跨国公司,使我国企业界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与世界大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和实力,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中国企业界的贡献。

标签:;  ;  ;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兼论上海企业跨国经营的特点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