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

马洪霞[1]2003年在《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erox脱硫醇过程用于轻质油品加工作为成熟工艺目前广为采用,但存在流程复杂、废碱排放量大,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固体碱催化氧化法脱硫醇过程被认为是解决废碱排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固体碱催化剂容易失活的缺陷,制约了其工业应用进程。研究固体碱催化硫醇氧化反应,具有较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同时,探讨固体碱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与再生方法,更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本文以脱除液化气中的硫醇为背景,研究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并探讨其工业应用的可行性。以共沉淀法和混合法制备了MgO/Al_2O_3固体碱,负载活性组分酞菁钴,制成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探讨催化剂中Mg/Al摩尔比、助剂NiO的添加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及酸性气体和扩散阻力等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和再生方法,结果表明:(1) 与共沉淀法相比,采用混合法制备的MgO/Al_2O_3固体碱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寿命。催化剂中Mg/Al摩尔比增加虽然能使其碱性增强,催化活性提高,但也使催化剂在空气中更易吸附CO_2和H_2O而失活。(2) 催化剂中加入助剂NiO,不但能大大提高其催化活性,还使其催化寿命得以延长。CO_2-TPD分析结果表明,NiO的加入,能使MgO/Al_2O_3固体碱催化剂表面碱中心的种类和数目增加。XRD结果证明Ni~{2+}的存在,占据了催化剂中MgO晶格上Mg~{2+}的位置,使催化剂表面产生更多的晶体缺陷,增强催化剂的表面碱性,从而改善其催化性能。(3) MgO/Al_2O_3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为:催化剂吸附液化气中的酸性杂质如H_2S而中毒;液化气中的硫醇及其催化氧化反应产物二硫醚在催化剂上有一定的积累,使催化剂失活;液化气中的重油残渣堵塞了催化剂的微孔,使催化剂失活。(4)采用石油醚清洗可使失活的MgO/Al_2O_3固体碱催化剂得到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仍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MgO/Al_2O_3固体碱催化剂用于硫醇的催化氧化脱除,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一定的催化寿命,并且再生简单、有效,因此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胡敏[2]2005年在《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硫醇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石油产品中,不仅具有恶臭,而且对于金属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基引发剂,严重影响油品的质量和安定性。因此,有必要将硫醇从石油产品中脱除。广泛应用的Merox 液-液脱硫醇法虽然是一种优良的脱硫醇方法,但脱臭过程中有大量废碱液排放,污染环境,且处理成本昂贵。因此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减少甚至取代该工艺中的液体碱,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固体碱催化剂的使用可以避免大量废碱液的排放,并且具有与环境友好、产物易分离、反应条件温和、高选择性、无腐蚀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以氧化镁、氧化铝为原料制备镁铝复合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制备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并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评价催化剂的活性,通过XRD、CO_2-TPD、FTIR、BET、SEM和XPS表征催化剂,讨论了不同的制备方法、不同镁铝比、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的负载量、不同浸渍溶剂、助催化剂NiO、Fe_2O_3、CuO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催化剂应用于工厂液化气侧线脱硫醇过程,取代原有的液碱洗和水洗工艺,以观察该催化剂的催化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该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为催化剂的再生和工业化应用作准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 MgO/Al_2O_3-CoPcS催化剂(由混合、浸渍法制备)相较于Mg(Al)O-CoPcS催化剂(由共沉淀、浸渍法制备),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稍好的催化寿命,并且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吸附空气中的CO_2和H_2O而降低活性。MgO/Al_2O_3固体碱催化剂中Mg/Al摩尔比(即MgO和Al_2O_3的相对含量)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随着MgO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碱性增加,催化剂活性提高。但具有较高Mg/Al摩尔比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2. 活性组分CoPcS的负载量直接影响MgO/Al_2O_3-CoPcS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杜彬, 梅华, 刘晓勤, 姚虎卿[3]2007年在《MgO/C-CoPcS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以碳酸镁、活性炭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MgO/C-CoPcS脱硫醇催化剂。研究了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负载量和n(Mg)∶n(C)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通过XRD和BET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n(Mg)∶n(C)=0.2,CoPcS负载质量分数为1%时,催化剂活性最高。CoPcS的加入对催化剂的晶型没有影响;随着n(Mg)∶n(C)增加,MgO特征峰加强,比表面积降低。制备了n(Mg)∶n(C)=0.2,磺化酞菁钴负载质量分数为1%的MgO/C-CoPcS催化剂,进行了微型固定床反应实验。空速为2 h-1条件下,反应超过750 h,转化率保持在99%以上。

刘明霞[4]2010年在《重硫醇脱臭固定床催化剂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部分炼厂出现了催化裂化重汽油经过加氢精制后,重硫醇(又称大分子硫醇)含量升高并且不能有效将其脱除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提高汽油脱臭固定床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使用性能方面进行研究。首次采用“表面活化-组分浸渍同步技术”制备了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依据拟定的催化剂制备流程,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考察,包括不同活性炭载体的吸附性能,浸渍溶液的稳定性,以及炭表面活化助剂的加入方式等。按优化条件制备的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对大分子硫醇和异构化程度大的硫醇具有较高的催化氧化活性。研究了催化剂的活性及使用性能,结果表明,与目前使用的叁种工业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相比,所研究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重硫醇的活性。采用新技术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相对较好的抗流失性能和储存稳定性。SEM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分散较均匀、结合紧密,活性组分进入载体孔道。考察了硫醇结构、硫醇浓度、反应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催化剂含水量及催化剂的储存氛围等对催化剂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分子硫醇和异构化程度较高的硫醇较难脱除;起始硫醇浓度越高,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的速率越大;一定范围内,升高反应温度,可以提高硫醇的催化转化率;助催化剂含量不同、水含量不同时,催化活性均有所不同。助催化剂的用量为0.002g/g载体时,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催化剂的含水量在10%~20%之间时,催化剂催化活性最高;催化剂储存在氮气中相对比较稳定。分别建立了碱液中及载体上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方法。考察了碱浓度及催化剂碱液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浓度的变化对活性组分测定的准确性几乎没有影响,但活性组分含量大小以及取样量多少直接影响分析测定的准确性。催化剂碱液放置时间越长,由于部分催化剂活性组分聚沉而在碱液中分布不均匀,影响取样的均匀性,进而影响分析的准确性。研究了煅烧条件、取样量、载体种类等对固定床催化剂载体上活性组分含量测定的影响。得出适宜的煅烧温度为650℃,煅烧时间6h,发现载体的种类影响测定结果,该分析方法仅适用于那些能在高温下煅烧为灰分,且灰分能在溶液中分散的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

刘明霞, 时米东, 管志军, 司西强, 周玉路[5]2010年在《催化裂化汽油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实验室内对负载型和固载型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进行了性能对比研究。在催化氧化硫醇活性上,固载型催化剂远远优于负载型催化剂;经过两次强化水洗后,固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几乎不流失,负载型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流失严重;SEM分析表明,固载型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进入载体孔道,并在孔道内均匀分散,因而其催化氧化性能优越;而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主要吸附在载体的表面,容易流失,因此其催化氧化性能明显比固载型催化剂低。

项玉芝[6]2008年在《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双核酞菁具有扩大了的π电子共轭体系,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催化性能等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金属酞菁在水中的难溶性,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受限。在酞菁的分子母体上引入羧基、酰胺基等强极性基团,不仅可增大酞菁在水等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还可提高酞菁的催化性能等。本论文针对金属酞菁水溶性差的缺点,合成双核单金属及双金属酞菁衍生物,并在温和条件下考察其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及脱硫醇性能。以均酐为原料,通过固相法合成双核单金属酞菁(钴、铜、铁)衍生物,在对实验操作过程优化的基础上,探索出中间产物最佳合成条件及最佳水解条件。进一步合成出双核双金属酞菁(钴铜、铁铜、铁钴)衍生物,通过调变原料中金属盐用量,首次合成出金属比例不同的双核酞菁铁铜、铁钴衍生物。结果显示,通过控制反应原料中铜盐(或钴盐)加入量不超过其理论需要量时,无论是合成的中间产物还是水解产物,在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中Fe/Cu、Fe/Co物质量的比皆随原料中铁盐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最佳水解条件探索中,针对碱性水解提纯过程繁琐,产物易流失的问题,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水解溶液的UV-Vis吸光度值,建立了快速确定最适宜水解时间的方法,并探索得出双核酞菁铁、钴、铁钴、铁铜、钴铜及单核酞菁铁衍生物最适宜水解时间。通过UV-Vis吸收光谱、IR光谱、1H-NMR光谱、飞行时间质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所合成的羧基双核单金属及双金属酞菁结构正确,得出羧基双核酞菁钴、铜、铁的结构。结合UV-Vis吸收光谱,测定了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在碱溶液、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等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结果显示:在各溶剂中,水解产物的溶解性大于中间产物;水解产物溶解性大小顺序与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相同,皆易溶于2%NaOH和二甲亚砜中;在同一溶剂中不同金属的羧基双核酞菁的溶解性不同。首次建立了以化学处理结合比色法对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中常见金属含量准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测定出合成的双核酞菁钴、铜、铁以及双核酞菁钴铜、铁铜、铁钴衍生物中各金属含量。实验发现:(1)金属酞菁中钴、铜含量的测定受温度的影响。随显色温度升高,吸光度值增大,因此测定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分解阶段,在测定钴时应加热溶液至深蓝色,在测定铜时应加热溶液至绿色。(2)铜含量测定受显色时间影响。显色时间由原来的10min增加到30min后,精密度显着提高。(3)测定金属酞菁铁钴、钴铜衍生物中钴含量时,通过加热煮沸可消除铁、铜对钴含量的影响。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考察双核单金属及双金属酞菁衍生物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双核单金属酞菁衍生物中以双核酞菁铁活性最高,并探索出最佳反应条件;双核双金属酞菁衍生物中双核酞菁铁铜催化活性最高,且铁含量越高,催化活性越高。而且实验证实,合成的双核酞菁铁其催化氧化环己烷活性及选择性与卟啉铁、酞菁铁相当,并具有循环利用的优势。通过对不同水解时间的水解产物进行催化氧化环己烷性能探索,发现各种单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皆是在最适宜水解时间时的水解产物催化活性最高。通过对双核酞菁钴衍生物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的研究,得出双核酞菁钴中间产物对难脱除的叔丁硫醇的脱除活性明显优于磺化酞菁钴、聚酞菁钴等其它催化剂。用负载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汽油进行脱硫醇得出:催化活性CoBPcC-AC>CoSPc-AC>CoPPc-AC。进一步将双核金属酞菁羧基衍生物与性能优良的磺化酞菁钴进行汽油脱硫醇实验室小试,结果表明:负载CoBPcC催化剂对FCC汽油的脱硫醇活性大于磺化酞菁钴,其寿命与磺化酞菁钴相当。通过探索筛选出了用于催化裂化汽油脱硫醇的优良负载催化剂。

徐少堂[7]2016年在《液化气脱硫醇催化剂稳定性改进及小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LPG脱硫醇磺化酞菁钴类催化剂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催化活性低、易聚集失活等问题,本论文对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的叁种磺化酞菁钴类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钠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硫醇钠硫浓度以及硫醇结构对催化剂催化转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催化剂碱液的稳定性以及利用稳定剂对催化剂稳定性改进的效果;在实验室小试装置上对改进后的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使用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首先对叁种磺化酞菁钴类液体催化剂进行了固体含量和钴含量的测定,使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叁种催化剂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叁种催化剂的固体含量都在15%以上,钴含量在4%到7%之间,催化剂的主要成分均是磺化酞菁钴。对比考察了叁种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温度、不同硫醇钠硫浓度和不同硫醇结构条件下的催化效果。对于同一种催化剂,随着反应温度由10℃升高到50℃,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钠转化率升高;随着硫醇钠硫浓度由100μg/g升高到400μg/g,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钠转化率也随之升高;随着硫醇钠分子碳链的增长以及异构化程度的增加,催化剂对其催化氧化的难度增加。其次研究了磺化酞菁钴催化剂在碱溶液中的稳定性,证明无论是哪种催化剂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催化活性都会下降,稳定性变差。使用醇类、酰胺类、季铵盐以及有机胺等多种稳定剂对选定催化剂进行了稳定性的改性,结果表明各种稳定剂对催化剂碱液都有一定的稳定效果。以WDA和WDB两种稳定剂进行复配,当复配体系中两种稳定剂的质量分数达到0.006%和0.02%时,可以使催化剂碱液的性能较大提高,在催化活性以及稳定性方面超过进口同类催化剂,达到了较好的改进效果,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可行性。最后在小试装置上,探讨了稳定剂改性后的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钠的工艺参数,得出反应温度为50℃,催化剂的碱浓度为10m%时,催化剂催化氧化硫醇钠效果最好,小试装置运行时间最长。对比考察了添加稳定剂的催化剂与没有添加稳定剂的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催化剂在性能上超过了同类进口催化剂,再次验证了复配稳定剂的使用效果。

孙智勇[8]2012年在《层状无机超分子材料取向薄膜的组装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无机层状材料水滑石(LDHs)为主体,功能性分子为客体,分别制备了不同取向的无机-有机复合薄膜材料,即:LDHs微晶ab面平行于基底取向的荧光薄膜和ab面垂直于基底取向的结构化催化剂。对于复合荧光薄膜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主-客体、客-客体相互作用对薄膜发光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其规律,探讨了其在荧光传感器方面的应用价值。对于垂直取向的催化薄膜材料,详细研究了其作为结构化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循环再生能力,揭示了催化剂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性能强化的结构化催化剂。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LDHs微晶ab面平行于基底取向的复合荧光薄膜材料:(1)系统研究了LDHs主体对客体分子发光行为的影响。采用离子交换法将荧光探针分子(ANS)插入到不同金属组成的LDHs层间,采用溶剂蒸发法得到具有高度取向(LDHs微晶ab面平行基底)的复合荧光薄膜。研究表明,LDHs主体层板的金属元素种类以及M~(2+)/Al~(3+)比例均影响客体分子在层间的排列,导致薄膜发光行为的变化。通过调变主客体相互作用(LDHs主体层板金属元素的种类以及M~(2+)/Al~(3+)比例)实现了对复合薄膜发光行为的调控。(2)系统研究了LDHs层间微环境对客体分子发光行为的影响。采用离子交换法将1-苯胺基-8-萘磺酸氨(ANS)与一系列不同链长的表面活性剂共插层到LDHs层间,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得到复合荧光薄膜。通过调变LDHs层间极性(表面活性剂链长)能够调控ANS分子的发光行为(发射波长、荧光效率、荧光寿命等)。基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探针分子(ANS)的尺寸匹配效应,获得了具有最佳发光性能的薄膜材料。此外,通过调变ANS在LDHs层间的分散度获得了ANS单分子态荧光发射。因此,本工作通过调变LDHs层间微环境实现了对复合薄膜发光行为的调控。(3)进一步研究了复合荧光薄膜材料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采用离子交换法将1-氨基-8-萘酚-3,6-二磺酸单钠盐(H-acid)插入到LDHs层间,并以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具有高度取向的H-acid/LDHs复合荧光薄膜(LDH微晶ab面平行于基底)。H-acid/LDH复合荧光薄膜在pH=7条件下对水溶液Hg~(2+)的检测表现出宽的线性范围(1.0×10~(-7)–1.0×10~(-5)mol L~(-1),较低的检测限(6.3×108mol L~(-1))和高的选择性。借助固体核磁和理论计算的手段证明了LDHs层间的H-acid与Hg~(2+)发生配位作用是导致薄膜荧光猝灭的根本原因。该无机-有机复合薄膜材料在生物分析以及环境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 MMO微晶ab面垂直于基底取向的结构化催化剂薄膜:(1)首先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ab面垂直基底取向的Mg/AlLDHs薄膜,经焙烧得到的复合金属氧化物薄膜(MMO),然后负载酞菁钴(CoPcS),得到催化氧化硫醇的结构化催化剂。结构化催化剂与基底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和机械强度。催化性能评价表明,结构化催化剂对硫醇具有较高的催化转换率(85.7%),明显高于粉体催化剂(38.7%)。这是由于结构化催化剂表面具有大量高度暴露的中强碱性位点,其与活性中心(CoPcS)存在协同催化作用导致的。另外,该催化剂显示出较好的可再生、循环使用的能力。该结构化催化剂可作为环境友好型催化剂在应用于油品“脱臭”领域。(2)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了垂直取向的Mg/Ni/Al叁元LDHs薄膜,并以此为前驱体制备得到催化氧化硫醇的结构化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由于Mg与Ni两种金属元素的协同作用,Mg/Ni/Al MMO薄膜存在丰富的中强碱性位点,这是导致Mg/Ni/Al结构化催化剂显示出最大的硫醇转化率(92.8%)的主要原因。而且,Mg/Ni/Al结构化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可再生和循环使用能力。因此,本工作通过双金属的协同,实现了对结构催化剂碱性强弱的调控,进而获得了催化性能的强化,为结构化催化剂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实践基础。

江胜娟[9]2011年在《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分析及其脱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FCC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加氢后重汽油中大分子硫醇(一般指C6以上硫醇)含量上升,但国内外对于加氢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研究较少,现有的脱臭工艺也不能将其有效脱除。本文针对加氢精制汽油中的硫醇进行结构组成分析,并对脱硫醇催化剂进行研究,以便改进现有催化剂的溶解性、提高催化剂体系的稳定性及活性,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采用化学萃取法结合GC/DFPD技术对加氢精制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加氢精制前重汽油中以C6以上硫醇及其异构硫醇为主,约占总硫醇硫的60%,而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C6以上硫醇及其异构硫醇占总硫醇硫的88%以上,加氢精制后重汽油中高级硫醇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考察了预碱洗、不同脱臭工艺及不同脱臭深度对加氢精制重汽油中硫醇结构组成的影响,发现减洗前后汽油中硫醇的种类几乎不变,但各硫醇单体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碱洗后低级硫醇的相对含量有所减少,而C6及C6以上硫醇的相对含量有所增加;不同脱臭工艺或不同深度脱臭处理后,汽油中硫醇都以C7及C7以上异构硫醇为主,约占到60%~80%。为改进催化剂在碱液中的分散状态,筛选了性能较好的助催化剂,并制得高分散性催化剂体系。考察了高分散性催化剂对模拟汽油及加氢精制汽油中重硫醇脱除的效果,发现相同条件下,高分散性催化剂的脱臭活性优于常规催化剂溶液;当碱液浓度为10wt%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硫醇转化率增大;硫醇脱除率随催化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异构硫醇及高级硫醇的脱除较为困难。通过UV-Vis及DL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表征,发现与未加助剂的催化剂溶液相比,高分散性催化剂在一定时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性。以氯磺酸与酞菁钴为原料合成多磺化酞菁钴,并探索了最佳反应条件,制得催化剂活性组分含量为23.8%的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通过UV-Vis、IR、硫含量分析等手段对多磺化酞菁钴的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实验制得的磺化酞菁钴中磺酸基个数为3.4;通过动态光散射分析考察催化剂在碱液中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发现高溶解性液体催化剂在碱液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及溶解性,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颗粒粒径变化较小,分子间聚集程度较弱,具有较高稳定性,其活性与美国MERICHEM公司的液体催化剂活性相当,剂油体积比为1:5,反应时间为15min时,汽油中硫醇脱除率达100%。

胡虹[10]2009年在《不同溶剂对CoPcS/MgO-Al_2O_3脱硫醇催化剂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用不同的浸渍溶剂水、乙醇、甲醇制备的脱硫醇固体碱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结果表明,甲醇浸渍制备的催化剂活性最高,水浸渍得到的催化剂活性最低。叁种溶剂所制备的催化剂活性中心磺化酞菁钴(CoPcS)均相同,但浸渍于非水溶剂的催化剂中的固体碱载体MgO仍保持原来的晶相,而水浸渍制备的催化剂中的MgO与水发生水解反应,转化成Mg(OH),导致该催化剂表面碱量的大量丧失,从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

参考文献:

[1].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D]. 马洪霞. 南京工业大学. 2003

[2]. 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D]. 胡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05

[3]. MgO/C-CoPcS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脱硫醇性能[J]. 杜彬, 梅华, 刘晓勤, 姚虎卿. 工业催化. 2007

[4]. 重硫醇脱臭固定床催化剂研究[D]. 刘明霞. 中国石油大学. 2010

[5]. 催化裂化汽油固定床脱硫醇催化剂的性能研究[J]. 刘明霞, 时米东, 管志军, 司西强, 周玉路.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0

[6]. 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 项玉芝. 中国石油大学. 2008

[7]. 液化气脱硫醇催化剂稳定性改进及小试研究[D]. 徐少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

[8]. 层状无机超分子材料取向薄膜的组装及性能研究[D]. 孙智勇.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9]. 加氢精制汽油硫醇结构组成分析及其脱臭研究[D]. 江胜娟.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10]. 不同溶剂对CoPcS/MgO-Al_2O_3脱硫醇催化剂的影响[J]. 胡虹.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9

标签:;  ;  ;  ;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