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规模稳定发展与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持续性论文,国债论文,规模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国债规模的现实考察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已近五年,其成效是显著的。但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的赤字及国债规模也迅速扩大,特别是通过对以国民经济应债能力与财政应债能力划分的两类国债指标的国际横向比较(见表1),从而得出我国国债规模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警戒线的结论引起了人们对我国经济能否承受不断扩大的国债规模以及积极财政政策是否还存在可持续空间的忧虑。
上述各项指标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家国债规模的现实变动情况,但由于各国的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将不同国家的债务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等债务规模指标直接进行简单对比,依此总结出一个警戒线并据此判断我国国债规模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实际上,与那些长期以需求不足为主要特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周期变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债与赤字的相对规模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债务负担率达到顶峰,1946年期债务负担率为122%)。特别是对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能够不断利用借新还旧机制的国家债务来说,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赤字率等静态指标大小对于国债的经济负担的衡量没有太大的意义。[1]
笔者认为,由于一个国家的国债规模到底能够达到多大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完善程度、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国债本身的使用效益等多种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人为主观地制定一个国债规模指标的警戒线,不但会引起社会对政府宏观调控的信心下降,还会极大的误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因此,只有以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为目标来动态地考察国债的经济负担与其可能产生的财政风险,才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一种理性判断。具体来看,只要财政政策的实施能够使得经济得到持续的增长,国债规模的增长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国债的经常出现大幅变动甚至无限制的增长,那么国债规模就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国债政策的实施就还有持续的空间。笔者试图在国债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通过分析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财政赤字的动态关系,构建国债规模的稳定发展模型,并以此考察国债规模及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空间的依据。
表1 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指标对照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有关数据计算或测算出。
二、国债规模稳定发展模型的构建
(一)前提假设
(1)国内生产总值用G来表示,g表示实际的经济增长率;(2)假设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的财政赤字可分为不含利息支出的“基本赤字”和含利息支付的“总赤字”,其中在模型中基本赤字与国民收入的比率设为f,国债的实际利率为r(实际利率为国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3)政府当年新增的国债用于两方面,即一方面用于弥补当年财政基本赤字,另一方面用于以前年度国债的还本付息。
(二)模型推导
由模型(1)可得出在国民经济增长率、基本赤字率以及国债利率处于一定的条件下时,国债负担率的动态变化情况:
(1)当g<r,且f>0时;这意味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无法完全用于弥补国债的利息支出,政府发行新的国债不仅要用来弥补预算基本赤字,而且还需要偿还以前年度的利息支出,则这时Δb>0,债务余额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债务负担率呈递增的速度加快,债务经济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2)当g>r,且f<0时;这意味着国债的实际利率小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且财政状况出现盈余,则这时Δb<0,随着时间的延续,则国债的负担率会逐步减少,最终使得国债负担率为零。
(3)当g<r,且f<0时;这意味着国债的实际利率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且财政状况出现盈余,则对债务经济的影响情况有两种可能:当每年的财政盈余无法满足国债利息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缺口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债负担率的变动情况将与(1)相似,这时Δb>0,且b呈递增趋势,并最终趋于无穷;当基本财政盈余大于国债利息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缺口时,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债负担率的变动情况将与(2)相似,最终会使得Δb<0,使得b最终趋于零。
(4)当g>r,且f>0时;这意味着经济的增长率高于债务的筹资成本,则政府有能力持续支撑着长期的预算基本赤字,随着时间的延续及债务负担率的增长,模型(1)中的值将逐渐递减,并且会呈现出Δb→0的趋势,使得债务负担率将最终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水平,并收敛于:
国债负担率不会无限扩张,政府的财政赤字可以永远持续下去,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力也较小。
三、运用模型对我国国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及预测
(一)运用模型对我国以前年度国债规模进行实证分析
由上面的模型可知,只要知道在一定时期内的国债实际利率、国民收入实际增长率以及财政的基本赤字率,就能够推算出这一时期的债务负担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笔者首先根据模型(1)对我国1996-2001年的债务负担率的变化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文中依据模型(1)测算出来的债务负担率变化与实际债务负担率变化虽然稍有偏差(这主要是由于模型中所采用的数据不够准确造成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两者表现出来的债务负担率变化趋势是完全一致的,这表明我们可以利用该模型对国债规模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研究。从表2中我们看到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国债规模变化的基本趋势:
表2 模型对国债负担率变化的测算 单位:%
注:表中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用实际的GDP增长率来表示,实际的国债平均利率通过本期中央政府的债息支出除以上期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的比率再减去该年的通货膨胀率,基本赤字比率为基本赤字占GDP的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有关数据计算出。
1.从1998年开始,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1996、1997年有了大幅的上升,到2000年开始回落。从模型中分析可知,国债负担率在1996、1997两年之所以变动不大,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率高于国债实际利率,基本财政赤字较低且变化细微造成的。1998、1999两年国债负担率有了大幅上升,主要是模型中三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基本赤字有了大幅的上升,1998、1999两年基本赤字分别上升了55.9%、89.1%。应当说这还是导致国债负担率大幅上升的政策因素,也是基本原因。第二,1998年伴随着通货紧缩以及偿债高峰期的出现,国债的实际利息率有了大幅上升,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导致国债实际利率超过了经济的增长率,从模型中可看到这是导致国债负担率大幅上升的另一重要原因。而从2000年开始,国债负担率增长幅度又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当年基本赤字率出现下降、实际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并且国债付息率大幅下降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2]
2.通过测算出各年度国债负担率的最终稳定值,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我国债务经济的稳定状态进行分析。1996~2001年的债务稳定比率可以分为两类:第一,1998、1999两年的债务最终稳定比率分别为-0.4898、-1.6214,这表明如果按照这两年的条件实施国债政策,债务负担率会无限增长并趋于无穷大,此时债务经济的稳定状况实际上是不稳定的。根据模型(3)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998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这样在1993~1995年期间发行的中期国债(平均利率都在13%~15%之间)到期还本付息时,政府不得不支付较高的实际利率,正是这种国债余额较高的实际利率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使得国民经济的增长无法完全用于弥补国债的利息支出,最终造成了国债负担率的无限增长。第二,1996、2000、2001年最终债务稳定比率都低于60%,这表明如果按照这种条件实施国债政策,我国的债务规模将最终趋于稳定的水准,且稳定债务率都在国际公认的标准60%以下,债务状况从总体上来说是较好的。当然,即使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国债的实际利率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的相差水平不大,也有可能出现最终稳定的债务负担率过高的情况(如1997年最终债务负担率达到了89.67%)。
通过上述对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对我国国债政策有指导意义的结论:首先,在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主动扩大政府支出所造成的国债规模扩大并不一定会导致难以控制的债务风险,在存在基本赤字的前提下,只要实际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超过国债余额的实际利率,并且基本赤字能够得到控制,国债就是可持续的国债,债务负担率就会最终趋于一个极限并稳定下来。其次,在这一期间,政府能够从两方面来控制债务负担率的快速增长:第一,通过合理设计国债发行的结构,并逐步完善国债市场,增强国债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国债的实际利率,有效控制因国债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或两者水平差距不大所造成的国债规模的迅速增长;[3]第二,政府通过优化国债的使用结构、提高具体国债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扩大国债投资对经济总量的乘数效应,从而有效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并通过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控制基本赤字规模的扩大,那么政府就有能力保持债务负担率的相对稳定,国债负担率的稳定值就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运用模型对今后我国国债规模进行预测
下面将假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模型中的各变量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并据此对我国国债负担率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尽管对国债负担率做出较长时间的预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更不代表某种政策倾向。但是通过预测能够说明,第一,国债相对规模的稳定发展机制。第二,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可实施强度以及潜在的扩展空间。[4]
1.条件假设
以2001年为初始条件,假设在近、中期我国将继续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可假定代表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强度的基本赤字率固定在2.5%的水平之上;并且可以认为政府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意味着社会中私人部门的储蓄倾向较大,社会上的总投资远远不足消化总储蓄,从资金供求的角度讲,利率上升的压力不大,因此假设国债的平均利率维持在5%左右;最后通过计算1996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假设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可保持在8%的水平上。
2.模型预测
通过模型(1)与(2)我们可以对我国2001~2021年的国债负担率(b)作出预测(如表3、图1所示)。
表3 我国2002~2021年国债预计负担率
年份
20022003 200420052006
b(%)
18.3320.32 22.2624.14 25.97
年份
20072008200920102011
b(%)
27.7529.48 31.1632.79 34.38
年份
20122013201420152016
b(%)
35.9237.42 38.8839.81 41.20
年份
20172018201920202021
b(%)
42.5543.86 45.1446.39 47.60
图1 国债负债趋势预测结果
从模型的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021年时我国国债的负担率将达到47.6%,与国际上公认的60%的指标还有一段距离,并且由于每年的国债负担率的增量Δb是逐步递减的,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国债的负担率将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且为90%(如图2中B曲线所示)。这个稳定比率在正常情况下有所偏高,但考虑到在此时期间国家一直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周期变动的话(注:实际上随着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自主成长机制的形成,从中长期看,政府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将最终逐步淡出。),那么这个比率并不算高。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对我国国债规模所做出的预测是非常保守的。首先,对于基本财政赤字的假定,即使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初期也没有达到扩张强度为2.5%的水平(最高的1999年为2.25%),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内在增长机制逐步发挥作用,政府各项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将逐步减弱,因此政府的基本赤字率实际上会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其次,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假设仅是我国多年来表现的平均增长水平,实际上过去20年中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几乎都在两位数的水平。最后,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债发行结构的日趋合理,保持较低的国债利率水平不会太困难,因此对于国债平均利率的假设也是较为保守的(注: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如果放松假设条件,假定在2001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的基本赤字率保持在2%左右,国债的实际平均利率维持与2001年持平的4%。这国债的债务负担率的最终稳定值会大大降低,最终保持在54%的水平上(如图2中A曲线所示)。
注:图中O点表示2001年,两条直线C、D分别为曲线A、B的渐近线
图2 两种不同发展条件下国债负担率的变化状况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我国国债规模还是适度的,以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依然较大,尚有继续实施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保持债务负担率的相对稳定,并且完全可以避免因国债规模失去控制而导致的债务危机。
标签:国债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实际利率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