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221004
【摘 要】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腔镜中心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方法:成立“希望圈”,按主题的选定、活动计划拟定、内镜消毒监测不合格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内镜洗消监测效果确认、标准化流程与改进等步骤开展活动。结果:⑴品管圈活动后清洗合格率为96%,和品管圈活动前清洗合格率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改善的幅度:27.63%。⑶品管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评分比较效果显著。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腔镜中心护士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中效果显著,保证了患者安全。
【关键词】品管圈;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PDCA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管理工具简称“品管圈”,是石川馨博士延续管理大师戴明博士的品管思想提出的,1962年开始在日本推行。指由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在众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具中,品管圈是一个步骤规范、易操作、短期见效、可持续开展的质量管理工具,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在组圈过程中,圈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营造和谐团队气氛,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文化[2]。笔者于2014年1月4日成立“希望圈”,2014年6月提出以“提高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旨在通过本科室护理人员所组成的QCC小组,运用质量管理与统计方法,自动自发地改善现场问题,进行质量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镜中心共有人员13人,其中护士8人,导医3人,消毒员2人,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40.5岁。工作年限3~20年,学历:中专2人,大专4人,本科5人,高中2人,主要承担腔镜手术后所有器械、器具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保证手术器械的正常供应,每日检查、治疗、手术量约110台。
1.2方法
(1)成立品管圈小组:2014年1月4日组建QCC小组并选定主题。QCC小组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名,护士1名自愿组成,设有圈长1人,辅导员1人,圈员5人,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圈长,护理骨干担任辅导员。召开圈员会议,通过圈员提议和表决,确定圈名“希望圈”并共同设计圈徽。圈徽为圆形,下部土壤代表内镜中心,水滴代表护士,绿芽代表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共同的精心护理下,希望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
(2)主题选定:小组成员采用“脑力激荡法”,充分发挥大家的主管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推出三个问题点,鼓励圈员根据工作经验尽可能多地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归纳出备选题目,按上级政策性、重要性、迫切性、圈内全员能力依照Likert5级评分法[3]将其量化,5分表示关系最强、3分表示关系普通、1分表示关系很少进行评分,最终总分最高者的项目“提高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列为本次活动主题。活动周期为4个月。
(3)制定希望圈活动计划表(甘特图)。由圈员共同讨论、制订出2014年7月-10月活动计划书,按照“PDCA”,确定每个步骤实施的时间和责任人,绘制出甘特图。
(4)数据收集,现状把握。收集2014年7-10月共1336台(13286件)内镜清洗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合格率只有87%。分析原因:操作因素占37.2%、人员因素占35.8%、机器因素占15.0%、管理因素占12.0 %。针对影响内镜清洗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由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积极发言,集体评分筛选的方式,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画出“原因型要因分析鱼骨图”,见图1。
(5)目标设定:依据改善前现况把92%作为改善重点,本圈的圈员能力为30%。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员能力)=87-(87×92%×30%)=62.96。改善的幅度=(现况值-目标值)÷现况值=(87-62.96)÷87=27.63%。
(6)对策拟定:品管圈小组成员按照PDCA方法[4],根据“原因型要因分析鱼骨图”对影响清洗原因的四个方面因素进行重点整改。(1)人员因素:增加洗消人员比例,根据内镜工作量适当增加洗消人员,给予激励机制,洗消人员相对固定,每月定期集中培训,提高洗消人员素质。(2)管理因素:完善洗消制度,修订洗消流程,加强内镜清洗操作理论和技能考核,严格消毒液的使用,建立内镜洗消合格率监测机制。(3)机器因素:与机器管理维修人员制定协议,定期保养、查看、维修,及时购买和更换相关洗消附件,正确使用清洗消毒机器。(4)操作因素:增加培训学习,强调毛刷使用的必要性,禁止随意缩短酶液浸泡时间,不定期抽查洗消人员清洗内镜流程。严格按清洗流程进行落实,并进行自我清洗质量监测。
1.3效果评价:清洗质量合格标准:腔镜表面及官腔内、关节处清洁、光整、无肉眼可见的残留物存在,生物监测无细菌生长[5]。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有形成果
2.1.1比较品管圈活动前1000件和品管圈活动后1000件内镜清洗合格率。品管圈活动后清洗合格率为=清洗合格腔镜/清洗腔镜总数=960÷1000×100%=96%,和品管圈活动前合格率8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根据日本科学技术联盟的统计【6】,全世界共有近80个国家或地区已推行QCC活动。近几年,在中国随着QCC活动的开展,一种具有护理特色的、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群体文化正在护理队伍中萌生,这种内生性的意识激发起广大护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和管理热情。
3.1应用品管圈提高了内镜洗消监测合格率
本次品管圈活动全体人员运用群体智慧、团队精神、PDCA 循环改进程序,圈员们共同参与、商讨调查,把提高内镜清洗合格率作为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提出“人员因素、机器因素、管理因素、操作因素”四项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问题拟定对策并督促实施,完成活动前制定的目标,使内镜清洗流程更加顺畅,合格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品管圈活动前清洗合格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学习管理方法,运用管理工具,提升医院护理文化。
在品管圈活动中,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品管圈活动,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圈员主动设计圈名,收集资料,分析原因,拟定对策,科学实施,体现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医院护理文化,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增强了科室凝聚力,实现了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的双丰收。
3.3 提高了护士自身管理能力
开展品管圈不仅激发了护士参与民主管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责任感。圈员在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每个人意识到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职责,提高了自身管理能力。品管圈活动前后无形成果显著,圈员得到成长进步。
综上所述,品管圈活动强调按照PDCA 4个阶段10个步骤开展工作,可依推动或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形适当做次序上的调整。品管圈活动注重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只有严格按照品管圈要求的过程开展活动,才能确保结果的有效性【7】。品管圈作为一种新推广的质量管理工具,调动了护理人员自主进行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使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了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护理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纳入多元质量管理工具,不断优化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迟俊涛.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及建议[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7):745-747.
[2]皋文君,叶旭春,吴菁,等.品管圈活动及其在国内护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7):26-28,转32.
[3]周文琦,高泽宇.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3):4071-4073.
[4]王建安.活学活用PDCA:医院持续质量改进70例[M].第一版.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2.
[5]华国莲,何剑颖,戴汝萍.持续质量改进在腔镜清洗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2,6(11):565-566.
[6]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65-866.
[7]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
论文作者:石荣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品管论文; 合格率论文; 因素论文; 质量论文; 管理工具论文; 人员论文; 方法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