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民本思想的伟大贡献_毛泽东选集论文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伟大贡献_毛泽东选集论文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重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本论文,贡献论文,思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所形成的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民本思想”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关键在人”,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来源和实践依据。其贡献是十分重大的。这些贡献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作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方面。

一、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即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决定历史的发展,否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就必然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地科学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民本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一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1页)这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作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呢?

毛泽东认为,首先是因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按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第5—6页)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所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9页)“知识来源于群众”,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0页)一切科学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许多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许多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同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直接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的知识分子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对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个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天才论的观点,明确指出,奴隶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毛泽东在《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评剧院的信》中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转外自《人民日报》1967年5月25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中还指出:“教科书把群众的斗争只看做重要的条件之一的说法,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历史是计划工作人员创造的,而不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毛泽东多次讲到,社会发展的大局归根到底是由劳动者决定的,特别是由无产阶级这个劳动者的先进部分所决定的。人心的向背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37页)。

二、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

正因为毛泽东从中国革命艰难复杂的斗争中充分认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他明确指出:“我们是共产党,是要帮助人民的。如果不帮助人民,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没有人民就会垮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第380—381页)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1095页)针对一些人对共产党的偏见和误解,毛泽东还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决不将自己观点束缚于一阶级与一时的利益上面,而是十分热忱地关心全国全民族的利害,并且关心其永久的利害。”(《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83页)“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

为了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要求党的全体干部和广大党员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懂得树立群众观点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71页)“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60页)

毛泽东认为,我们要树立的群众观点内容广泛,含义深刻,其中首要的一条是在思想中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遇事和群众商量,加强党和群众的紧密联系。

尊重群众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前提。尊重群众,就要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从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6页)“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而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7页)“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28页)。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的意见,把群众的意见与经验作为我们政策的基础。尊重群众,尤为重要的是尊重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在革命和建设中成为巨大的推动力。

尊重群众的基础是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23页)相信群众,首先就要相信群众是有力量的,有智慧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呢?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139页)“‘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个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3页)“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尊重群众的集中表现是密切地联系群众。在党和毛泽东的倡导、培育下,同最广大的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毛泽东常把党群、干群、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他说,打个比喻,人民就象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象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何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还说,不要脱离群众,我们跟群众的关系,就象鱼跟水的关系,游泳者跟水的关系一样。毛泽东把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看作领导者取得智慧的源泉。他说: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0、791页)他历来认为,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搞不好这个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胜利,胜利了也不能巩固。他总是告诫全党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学家、艺术家、教员和科学工作者,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去接近工人农民、去接近群众。

尊重群众的根本要求是依靠群众。毛泽东一贯认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让群众起来自己解放自己,才能取得胜利。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革命是不要群众参加而取得了胜利的。“恩赐观点”是不对的,“救世主”是没有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救世主或者上帝的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02页)依靠群众和关心群众是密不可分的。关心群众包括两个方面,一要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密切地注意群众的情绪。二要切切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认真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一切群众所需要并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上述毛泽东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作了一个概括。他说:“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我们的同志有了这些观点,有了坚固的明确的这些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54页)

三、确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工作的根本路线

毛泽东认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结合起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的领导艺术。为此,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工作的根本路线即群众路线。这条群众路线也就是我们党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结合起来的根本方法。

对于毛泽东创造立的这条群众路线,邓小平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的一贯思想,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作过一个科学概括:“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7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作了一个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些概括十分精辟,要求我们认真领会,切实执行。

用毛泽东为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所起草的文件的原话来说,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899页)这里,毛泽东不仅把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正确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而且还深刻说明了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一致性,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创造地贡献,也可以说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依据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群众路线,首先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了实现各个时期矛盾状况所规定的革命任务而提出的斗争纲领。党制定政治路线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总是要求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翁精神。党的组织路线的基本原则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又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即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也就是“先当学生,向群众学习”的过程;在集中指导下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去实行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后当先生,向群众宣传解释”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民主和集中的结合,都是以群众民主、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其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认识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和认识路线是建立在群众第一和实践第一同一块基石之上的,都强调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群众路线和认识路线的实际过程也是同一的。毛泽东所说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就是指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毛泽东所说的“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就是指将感性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上升为理性认识。所谓“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所谓“先当群众的学生”等,都是指的这一过程。同样,毛泽东所说的“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则是指“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并且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过程。”所谓指导运动、掌握政策,“后做群众的先生”等,也都是指的这一过程。可见,“群众——领导——群众”的公式和“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又是党的根本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党的认识、党所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这样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群众——领导——再群众——再领导”的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更进到一个高级的程度的。再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又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00、897页)这样,毛泽东就不仅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规定为基本的领导方法,还在“集中”和“坚持”的过程中主张采取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毛泽东关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把群众路线化为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解决了必须依靠群众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怎样依靠群众的问题。这是对我党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发展。

毛泽东还指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克服尾巴主义。“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5页)

四、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明确敌、我、友,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

毛泽民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因此,“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3—114页)所以在什么是“民”的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坚持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毛泽东认为,在阶级社会中进行革命斗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的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在中国革命中应该怎样分清敌、我、友呢?毛泽东认为首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人民弄清楚了,革命的依靠力量、朋友(同盟者)和革命的对象(敌人)也就弄清楚了。

在毛泽东的视野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5页)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对于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同盟军问题尤其要给以重视。他明确指出,忽视或者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就会犯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45页)“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196—197页)。因此,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6页)

毛泽东还批评了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有矛盾的想法和作法。明确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4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14页)这些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是多种多样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认真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社会矛盾。解决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问题。专政的方法只能用于敌人,不能用于人民内部。人民内部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题。据此,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创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

五、首创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他不仅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发展为著名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还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人民民主专政确定为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个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方面,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5页)“人民民主专政有两个方法。对敌人说来是实行专政。专政的方法,就是说在必要的时期内,不让他们参与政治活动,强迫他们服从人民政府的法律,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他们成为新人。对人民说来则与此相反,不是用强迫的方法,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就是说必须让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不是强迫他们做这样做那样,而是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81—82页)“专政的制度不适用于人民内部。人民自己不能向自己专政,不能由一部分人民去压迫另一部分人民。”(《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0页)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同毛泽东讨论如何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问题时,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解;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148—149页)

毛泽东认为,没有民主,群众不敢讲话,就不可能真正听到群众中的各种意见。没有民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可能发动起来。针对党内长期存在家长制作风和中国社会缺乏民主传统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党内生活民主化”的任务,把“扩大党内民主”当作巩固和发展党的领导的必要步骤。毛泽东经常告诫党的干部:“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我们代表了无产阶级,代表了人民群众,打倒了人民的敌人,人民就拥护我们。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第581页)把人民当作主人,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拥有“管理上层建筑”的民主权。这是毛泽东“民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根本区别点,也是毛泽东“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依据上述思想,毛泽东在总结我国长期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新中国创立初期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制度或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保证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有利于区域自治的建设和发展的制度等。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首创的这一整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尽管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要求而不断完善,但它基本上是正确的合理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为什么要有一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呢?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的建设搞成功。”(《邓小平文集》第3卷,第154页)

标签:;  ;  ;  ;  ;  ;  ;  ;  

毛泽东民本思想的伟大贡献_毛泽东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