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泰光中学 266604
中心是作文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他为乌合之众。
那么,如何突出作文的中心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七法行之有效。
一、开头突出中心
一开头就表明中心,这也是作文的要求。这就像出发之前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一步步都奔着那个目标前进。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对读者来说,可以使他们一下子就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
二、叙述突出中心
一篇作文的中心,要通过对人和事具体的叙述,才能使之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的过程中,时刻围绕中心去选材、去叙述。
例文:金钱龟
星期天的下午,我拉着爷爷去花鸟市场玩。一进门,一个有趣的小东西吸引了我的视线。爷爷告诉我,那是金钱龟。爷爷见我非常喜欢,就帮我买下了。
我拿着金钱龟,边走边看。“咦,它为什么叫金钱龟呢?”我问爷爷。爷爷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钱币叫铜钱,因为这种龟的背部像铜钱,所以叫金钱龟。”哦,这名字挺有趣。
回到家,我把它养在盆子里。开始,我不知道它吃什么。爷爷告诉我:“它呀,只吃虾肉。”于是,我扔给它一块虾肉,它真的肯吃。它吃的样子特别有趣,先是用头碰一碰,接着把头缩进硬壳里,就这样,它连续重复了好几次,才谨慎地伸长脖子环视四周,见没有什么危险,才猛地一下子把虾肉叼住,拖进阴暗的地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后来,我听人说,金钱龟和青蛙一样,是水陆两栖动物,于是,我把盆里灌满水,嗬,它划动着四条短腿,摆动着小尾巴,水上水下游得可欢了!
自从金钱龟到了我家,我的课余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每天定时给它喂食、放水让它游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做作业累了,就去和它玩一玩。金钱龟呀,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三、求新突出中心
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四、求奇突出中心
是指作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等。
五、求深突出中心
就是以小见大,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六、结尾突出中心
通过正文部分的充分叙述后,在结尾用简明的语言突出中心,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如一学生写《珍贵的电影票》,小作者三处对比,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同学们的“欢呼”与我的“哀愁”;同学们“噔噔噔”地跑去交钱与“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发票时同学们的“笑逐颜开”与“我”的“若无其事”。这强烈的反差意在突出中心——票的“珍贵”! 结尾写:“我愣了一下,颤着声说:‘梁老师,谢谢您……’我把电影票紧紧地攥在手心里。这虽是一张薄薄的小纸片,我却觉得它好沉,好珍贵!”结尾通过写感想,点名了中心:珍贵。
七、环境描写突出中心
作文中适当地进行环境描写,可以把事情表达得更清楚,突出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的描写:“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灯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子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这里对黑夜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与“车夫的遭遇”密切相关,表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强烈地烘托了中心。
论文作者:李系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中心论文; 立意论文; 爷爷论文; 金钱龟论文; 叔叔论文; 同学们论文; 结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