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新农村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原因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体现出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体现和重要实现途径,但在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状况并不乐观。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需求不足问题突出

2005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4544万,占人口总数的57%,但是最终消费却只占城乡居民最终消费的41.4%。表1反映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恩格尔系数的差别:

表1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及恩格尔系数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及《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6年第2期

1.从居民消费水平来看,2005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2555元/人,名义值相当于城镇居民1993年(2110.8元/人)的水平,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仅相当于1990年以前的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15年。而2005年同期比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943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3.11倍。

2.从消费结构来看,2005年农村恩格尔系数45.5%,相当于城镇10年前的水平。比较二者消费结构,农村居民2/3的生活消费支出仍用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上,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的支出比重为57.5%,比农村居民低10个百分点。

图1 每百户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占同期城镇家庭比重

3.从每百户农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情况来看(见图1),农村居民使用的消费品基本上是以科技含量少、技术水平低的基本日用消费品为主,体现现代生活品质的家用电器及通讯设备的消费占有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比较初级,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二、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1.收入水平特别是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严重偏低。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7.8%。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却不断扩大:2005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下降到3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而城镇居民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是农村居民的3.22倍。

表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单位:元)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收入比(农村为1)

19992210.3 5854.022.65

20002253.4 5280

2.79

20012366.4 6859.6 2.9

20022475.6 7702.8 3.11

20032622.2 8472.2 3.23

20042936.4 9422

3.21

20053255 10493 3.22

数据来源:同表1

2.沉重的负担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削弱了农民现期消费。由于地方政府机构臃肿,为了满足其经费开支的需要,势必靠增加农民上缴的税费来弥补其财政收入的不足。近年来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并没有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财税体制。

农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农业保险体系又不健全,农村居民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较大。同时在我国缺乏面向农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医疗设施与条件较差,卫生防疫与医疗保健落后,养老保险范围狭窄,农村居民几乎承担了自身所有的保障负担。所以不得不压缩即时消费,预留储蓄和现金以防备各种风险。

3.农村消费环境不佳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消费环境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前者指消费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市场环境,后者指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现有生产企业主要考虑城镇居民的需求特点,部分商品如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价格定位较高,超出一般农村家庭承受能力。而一些不法商贩在农村市场大量投放质量低下的产品,直接损害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利益,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电视信号接收等设施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

4.传统的消费观念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在我国农村,长期的商品和消费资料短缺状态下形成了“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这种轻消费、重储蓄的传统消费文化限制了农村居民对现代消费的尝试和受益,从而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健康增长。此外,一些地区仍然存在诸如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巨额丧葬费用等愚昧消费。在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村,用于愚昧消费的支出多了,用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支出就少了,必然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扩大农村消费有效需求,促进农村消费层次提升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稳步保持农业内部增收动力。一是要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生产力增强为目标,发挥粮食主产区、畜牧业优势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各自的比较优势,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二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民增收的动力。

2.增强农业外部增收动力,有力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创新农村体制和农业经营体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和“公开招标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保证培训农民就业”的原则,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其次要从社会多方面加快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村消费的改善。

1.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得以全面取消,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取消农业税也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和乡村财力,农村基层政府财政经费将会更加紧张。如果中央政府不能根据县级财政经费的缺口较大幅度地增加转移支付并确保其得到落实和合理利用,农村税费改革所产生的积极效用将会有所抵消,还会带来基层政权不稳定、农村义务教育难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得不到发展等问题。

2.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和销售,规范农村消费品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形势下,改善农村供电质量,增设电视、电信信号接收装置,增加自来水供应设施,为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城镇生活必需品在广大农村得以普及创造必要的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还会带动农村地区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与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许多行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也将被消化掉。农民通过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获得劳务报酬、拓宽增收渠道。

3.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现期消费信心。一方面,应该尽快建立财政支持型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并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农村经济的产、供、销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立体化的保险服务。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重点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集合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力量,综合运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途径增强农民的保障。

4.引导农民转变消费观念,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点是追求实用、便宜、耐用的家庭消费用品,应该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引导和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率先尝试现代化的消费方式,加大对美观、舒适、具有艺术性、科技含量高等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负债消费是典型的现代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之一,国家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特点的消费信贷品种,简化消费信贷手续,提高面向农村的服务水平,以扩大农村的消费信贷业务量,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