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传播的社会基础_科学论文

伪科学传播的社会基础_科学论文

论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伪科学论文,基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伪科学与科学如影随形,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伪科学产生泛滥的四种社会基础:即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近十几年来,伪科学在我国呈泛滥的态势,但伪科学绝不是今日我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和世界现象。伪科学是科学的孪生兄弟,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其形式和内容。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复杂并不意味着没有标准与答案。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看,科学是人类活动之一,有其自身的规范,符合这种规范的活动纳入科学概念范畴,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不符合这一活动规范的活动则纳入非科学概念的范畴,如伦理学、宗教、艺术等。伪科学本质上属于非科学的范畴,但又伪装成符合科学活动规范,强调自身的科学性,尤其是其活动结果的科学性,给人以科学的印象。这是理解伪科学概念的关键。科学界对伪科学持一种相对严厉的态度,因为伪科学冒犯了科学精神与科学尊严,会引起大众对科学产生误解,损害科学界的名声和科学事业本身。与此相对照,科学界对非科学的宗教、艺术、伦理等人类活动持开放、宽容态度,甚至抱有极大的热情。科学活动与人文活动并非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以满足人类需要的多样性。

既然存在着既定规范,为什么在科学不断进步的时代,伪科学能够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表明伪科学有其生存的社会土壤。

1 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

科学活动是人类理性活动典范,表现为知识和对知识的追求,反映人类理性对自然的理解和不懈的探索,其信念是“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是可以靠我们自己解决的”。科学进步与发展表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对客观世界控制程度的强化,这种深化与强化源于人类的求知和控制客观世界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科学发展为人类未来描绘出非常美好的图景,但是科学发展的现实表明,人类远未达到对客观世界的完全认识,对客观自然的控制程度还很小。由于人类对科学的需要与希望与科学能够满足的人类需要与希望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那些打着科学的幌子,以满足人类尚未被科学所满足的需要为口号的伪科学就有了其生存发展的社会需要基础。

伪科学有两个活跃的领域:一是医学领域,二是实用技术领域。医学领域的伪科学宣称解决的医学问题,绝大部分属于某个时代的医学难题。例如,武汉的“松刚益肝丹”解决的是消除人类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世界性医学难题;各种小报和街头的医疗广告,都宣称能治愈癫痫、白癜风、牛皮癣等正规大型现代化医院解决不了的顽症;气功治病更是不用化学与仪器检查,不用吃药,只要气功师看一看,发一发功就行了。简单直接满足健康需求是医学伪科学的鲜明特征。由于当代医学的发展还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而难题本身又确实存在,影响人类的健康,人们都希望能够控制并解决这些难题,医学伪科学就错希望与需要的东风不时地刮一阵子,被难题困扰着的人也不时地信一阵子。

实用技术领域的伪科学往往宣称有重大的技术发明,能够一次性带给人类极大的进步。比如制造永动机,一次性永远解决人类的能量需要;水变油则从另一角度很容易地解决人类的能量需要,因为水在地球上取之不尽,容易获取,而石油资源却非常有限,难于开采。

伪科学几乎涉及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基础研究、技术研究到技术开发的每一类的研究中,都可以找到伪科学的影子。医学领域在科学技术分类中属于实用技术领域,只所以分开论述,是因为医学与人们健康相关,健康是人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需要,这方面的伪科学容易引起反响,民间俗语“死马当作活马医”就是这种反响的直接证据。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是一种过程,虽然不是一种简单的累加过程,也有突变式的科学革命,但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人类为之奋斗、努力和牺牲。伪科学宣称的发展则往往是一次性、彻底的解决问题,它的成果带给人类的是一劳永逸。伪科学往往以白日梦的方式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将人类带入梦幻般的世界。从本质上讲,伪科学以扭曲变形的方式反映出人类对科学的需要与希望,伪科学所宣称解决了的问题正是科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只不过科学要用符合科学规范的方式去解决它。从科学发展的相对性来看,伪科学的社会需要土壤永远存在,消灭伪科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

2 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心理基础

一般情况下,如果按照科学研究规范认真考察,大多数人能够识破伪科学的伪装,只有少数人易被蒙蔽。但在伪科学的传播中,存在着阵发性传播浪潮,某种伪科学短期内拥有大量的信徒,如水变油在全国骗取一百多个企业的资金达数亿元之多,某气功组织的会员达千万人以上,形成这种阵发性传播浪潮的原因与从众心理有关。

从众心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个人态度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的主要特点是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因为不一致而产生的群体压力,个体丧失的独立性。

伪科学传播的从众现象与伪科学传播者和伪科学信奉群体本身的社会心理特征相关。伪科学传播与影响的群体对象有以下特征:①对伪科学声称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外行,外行往往被伪科学声称的巨大成功所迷惑;而信奉伪科学、对同类问题有研究的科学家大都能迅速识破伪科学。②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该类问题的知识相对贫乏;正确知识的贫乏,伪科学借机占领思维领地。③为伪科学所声称解决的问题所困;由于现代医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松肝益肝丹”才能骗取占中国人口数1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金钱,因为他们迫切希望消灭体内携带的该死的乙肝病毒;因为据现代医学证明,长期携带者将会有严重的健康问题,如肝脏癌变。④从心理学角度看,大部分信奉伪科学的人暗示性强,对气功趋之若鹜的主要是暗示性较高的老人和妇女。伪科学传播群体对象的这些特点,容易引起伪科学的阵发性传播浪潮,带动大量的人信奉某种学说。

伪科学家在倡导、传播伪科学的过程中,还充分利用从众心理中的权威效应,达到传播伪科学的目的。在从众行为群体中,地位较高或特殊的权威者的意见比一般人的意见更容易成为群体的集体规范与见解。权威的意见只所以影响到大多数人,乃是因为他被认为能干、经验丰富、有较多的知识信息,比一般人值得信赖。在伪科学的传播中,主要有三种权威角色:伪科学家和伪科学组织、新闻传播媒介、社会权威人物。

伪科学家和伪科学组织的权威效应。伪科学家是某种伪科学的创立与倡导者,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对自己创立的伪科学理论充满热情。李森科除从事生物学研究外,积极参与苏联的政治活动,并将政治因素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使其创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完全占领苏联的遗传学研究领域,并用政治手段打压不同的学术声音与学术派别。中国近年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气功流派,其创始人都声称自己具有某种特殊的能力,但都能通过社会活动,而不是特殊能力的实效,争取到社会各界支持。伪科学家还热衷于创造自己的组织,利用群体组织的力量,以权威的形象吸引更多信徒。如张宏堡、柯云路成立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院”,将伪科学活动披上一件有组织的科学活动外衣。

新闻媒介的权威效应。新闻媒介作为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在伪科学的阵发性传播浪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民众对新闻传播媒介极为信赖、电视、广播、报纸的报道一般被民众认为是正确的、真的、科学的。所以,各种伪科学都力争获得新闻媒介的正面报道,扩大影响,并以此为证据,反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而且,由于我国的新闻媒介为政府所有,往往代表政府的观点与态度,其权威与可信赖程度比国外的更高,影响自然也更大。

社会权威人物的权威效应。社会权威人物是指对公众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政治家、科学家、各种名人等。伪科学家在宣传伪科学时,往往会借助各种社会权威人物,通过社会权威人物的影响力达到宣传效果。所以,伪科学往往会拉入政治头面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名流为其支撑门面,在伪科学活动受到批评时,伪科学家还利用权威人物挡驾。

3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

伪科学活动冒用科学的名义欺骗公众,造成的危害是明显的,有时甚至相当严重。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有一些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伪科学。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伪科学的社会法律约束机制,伪科学利用社会法律制度的漏洞泛滥成灾。社会法律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专利制度不健全。对于声称在实用技术领域有突破性进展的伪科学,应通过严格的专利制度关口防止其泛滥和造成社会危害。由于实用技术的专利申请需要详细的实验与技术资料,而属于伪科学的所谓技术发明多不具备这些资料,因而不会被受理;同时,申请专利的技术必须经有关权威部门的鉴定和社会公告,在这一阶段,伪科学难以过关。室温核聚变的发现者提交给《自然》杂志的研究论文,审稿人认为缺乏实验的细节和对比实验而拒绝刊登。中国近年来突兀而出的意念移物、远距离发功、水变油等典型伪科学,都只见诸报纸、电视或他们自己组织出版的杂志和学术报告会,在正规的科学技术专业杂志上未见有其论文发表,未见有中国专利机构的专利证书。对于那些未能成功申请专利,或根本没去申请专利的所谓技术发明,应通过立法,严格禁止进行技术交易转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后果;对违法进行技术交易转让者实施法律制裁,以敬效尤。

在我国,专利法规不健全、专利意识缺乏,直接导致实用技术领域的伪科学有机可乘。专利方面的严格立法与执法将有助于杜绝实用技术领域的伪科学活动。

科学研究的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今天的科学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某种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结论的正误、研究过程是否符合规范都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同行的评议。科学同行评议的具体过程一般表现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发表过程,如果其项研究成果通过了发表过程,意味着这项研究通过了同行评议。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发表途径,主要包括在科学专业杂志公开发表、科学学术会议交流和科学家同行之间的私下交流。通过这些途径,成果得以发表和获得承认。伪科学活动往往绕开正规的科学发表途径,通过伪科学家自我宣布、新闻媒介报道、行政领导首肯等方式发表研究成果,回避科学研究的同行评议制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领域的研究中,较彻底地实行同行评议制度,将较好地避免这方面的伪科学的泛滥,尤其是避免某种伪科学活动直接面向对科学发展前沿缺乏了解的社会公众。

实行科学同行评议制度,还要求社会权威如政治领袖、宗教领袖在科学成果评价问题方面自律,避免政治、宗教等非科学因素参与科学成果评议,干扰科学研究,引发伪科学泛滥。

新闻媒介法律约束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在我国,新闻媒介在引导公众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伪科学的流行与泛滥过程中发挥特殊的作用。我国的新闻立法不健全,新闻媒介不负责任的报道行为缺乏法律监督与约束机制,结果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关于伪科学的片面报道,有的甚至可能是有偿新闻纷纷出台。记者亲眼所见的水变油的报道、纪实为水变油的宣扬者和信奉者以充分的、白纸黑字式的证据。记者充当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鉴定人,新闻媒介扮演公布科技成果的角色,取代科学专业杂志的地位。对此,应通过立法,规范新闻媒介的行为。

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媒介自我约束机制乏力。对涉及到超出精通范围之外的科学研究,当编辑记者本身的科学素养不足以充当评议官时,新闻媒介应采用审慎的态度,向科学界请教。最好的办法是负责这方面报道的人员经过相当的专业训练,有较高的科学素养。通过这种自律机制,那些未经过严格研究,不符合研究规范的伪科学将不会被新闻媒介所报道,或者在报道时附有全面的、或附有反对意见的较公正的评价。

4 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我国目前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公众受科学教育的范围和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科学概念本身包含有三层含义,即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水平低包括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缺陷和科学精神缺如。

科学知识是人们已有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相对正确的概念体系,它是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又是人类继续认识的基础。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别某种理论的真伪,识别伪科学。永动机违背已经发现、确定无疑、一直行之有效的能量守恒定律, 因而是伪科学。 “COT制冷新技术”在国内频频骗取合作资金得手后, 给美国一家公司寄去“资料”后,该公司回电“根本不可能”,而置之不理。从化学角度看,水变油是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在生物体内是可行的,但相当复杂;在生物体外,需要相当复杂的条件,必须使用较复杂的设备,经过很多的步骤,常规条件下不能实现。由于人们的科学知识缺乏,以致于对违背一般科学常识的伪科学缺乏识别能力,伪科学能够泛滥成灾。普及科学知识是与伪科学作斗争的有效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程序,如获取事实的观察与实验方法;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抽象的逻辑与非逻辑方法,包括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形成理论的假说与理论方法。新加入科学行列的人,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活动中逐步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伪科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符合科学研究程序。在获取科学事实层面,伪科学研究缺乏系统的观察和经得起重复的实验研究,伪科学据以建立理论的事实大多不可靠;抽象过程中,伪科学缺乏有效的,令人信服的逻辑通道,经不起推敲;在形成理论过程中,伪科学理论内部存在逻辑矛盾,与其它公认理论之间存在逻辑矛盾,没有预见性和消化反例的能力。由于公众缺乏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了解,违背公认科学研究程序的伪科学才能以科学研究的面貌流行泛滥。在科学界和社会公众中普及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某种研究活动的程序,可以大致判定某种研究活动的科学或者伪科学性质。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共同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所遵从的精神价值与道德规范。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家才能坚持科学研究方法,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和科学事业。正是根据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不规范行为被判定为不道德,受到同行的一致批评。科学精神包括一组价值规范,它们是理性信念、普遍主义、有组织的怀疑精神和感情中立原则。

理性信念是指承认人类理性之至高无上的威力。科学发展的历程是一部持续揭示人类理性价值的历史。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经过在人类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检验,理性实践是科学的最终和最后判别标准。

普遍主义是指所有正常的人在理性知识的发现和拥有方面具有平等权利。伪科学宣称的只有某些人才具有或者理解科学知识,这不符合普遍主义原则。

有组织的怀疑精神是指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必须经过科学家同行有组织的理性和实践检验,在这之前,任何成果都存疑待考。科学欢迎合乎理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有组织的怀疑导致科学不断发现自身的错误,形成自我纠正的良性发展机制。

感情中立原则是指科学家对各种研究成果的评判持感情中立态度,根据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个人的好恶作判断。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一般处于潜在的状态,只有当与其它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时,其内容才明朗化。科学与伪科学的冲突,其核心在遵从还是违背科学精神。科学坚持科学精神,属于人类理性范畴;伪科学属于信仰或者干脆是编术,一般公然违背科学精神,采用与之相对立的价值取向。伪科学不是将人类理性指向经验,经过严格研究程序得出结论,而是以想象代替理性实践;伪科学往往违背普遍主义,被认为只有少数人具有或者理解;伪科学拒绝接受有组织的批评和检验,缺乏自我纠正机制;伪科学偏爱自己的成果,仅因个人感情而不是理性实践结果评价研究成果。

由于公众和科学界本身对科学精神缺乏认识,以致于那些明显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伪科学活动泛滥成灾。

标签:;  ;  ;  ;  

伪科学传播的社会基础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