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化学哲学与化学史联合双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年会论文,哲学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11月16日,北京大学承泽园迎来了初冬的第一场小雪,也迎来了中国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界的盛会——2000年全国化学哲学与化学史联合双年会的开幕。这次联合双年会距上次双年会相隔5年, 而且这次会议也是本世纪中国化学化工哲学界和化学化工史学界的最后一次聚会,因而它的重要性越发彰显出来。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工报社、北京化工大学、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大会收到论文70余篇。来自1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58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持续3天,于11月 18日结束。王德胜、郭正谊、张明国、廖正衡主持大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龚育之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到会祝贺。张家治、王治浩等人从太原和多伦多等地发来信函和传真,向出席会议的代表致意。乔世德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委员会、郭正谊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做了工作报告。张培富和周嘉华分别主持了化学化工哲学组和化学化工史组的分组交流。乔世德和周嘉华分别主持了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任定成作了总结发言。
盛维勇、曹恒武、金吾伦、胡亚东、赵匡华、周嘉华、任定成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北京化工大学向此次会议提交论文集1部, 收入论文42篇,内容主要涉及化学化工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化学化工技术与社会、化学化工技术方法论、化学化工史等领域。盛维勇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该校在这些领域开展研究的情况。曹恒武对中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并对加强中国化工报与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表达了良好的意愿。金吾伦提出“创新研究应成为科技哲学包括化学哲学研究的新阶段”,指出创新概念已被扩展到认识论或知识论领域。他认为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即逻辑实证论阶段、科学发现的哲学研究阶段、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研究阶段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阶段,现在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知识创新研究的时期。他并从8 个方面概述了科学哲学对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主题。胡亚东着重强调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普及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的重要性。赵匡华希望化学史研究在21世纪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新时期应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化学史研究队伍中新生力量的壮大。中国第一代化学史学家已经全部过世,第二代化学史学家将于21世纪的第一年全部退休。中国化学史事业期待着有一支专心致志、功底深厚、富于成果的年轻的研究队伍的成长壮大。另外一个方面则体现为研究方向重点的转移。过去研究基本上放在中国古代和世界近代范围内,成果丰硕,但是今后研究方向必须以近现代为主。研究近现代化学史难度很大,赵匡华对此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第一,难就难在“近”,因为历史事件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第二,化学与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越来越密切。要研究现代化学史,首先必须对科学史有全面的掌握,知识面要特别宽才行,而且研究化学史还必须掌握近现代化学的内容。第三,对于近现代历史进行评论和研究要发扬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精神,即实事求是的考证精神。一份证据得出一份结论。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周嘉华报告的主题是“从诺贝尔化学奖看20世纪化学发展”。他将获奖项目按内容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揭示了物质分子与原子的精细结构;第二类是对化学反应本身认识的深化;第三类是分析手段的根本变革;第四类是对生物物质和揭示生命过程的机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第五类是化学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如合成氨和高分子材料的出现等等。他认为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出20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和脉络。他还将诺贝尔化学奖按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理论突破和重大技术发明作了分类统计和说明,并从国籍分布和年龄分布等角度对获奖人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任定成报告的主题是“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的研究应该步入国际学术背景”。他认为,化学史与化学哲学以化学本身为研究对象,而化学是国际性的,化学史与化学哲学也应当是国际性的事业。我们的化学史和化学哲学研究,应当在国际学术背景下寻找和论证问题的存在,按照国际学术规范解决这些问题,尽量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他指出,最权威的国际性综合自然科学刊物Science和Nature 上都发表过涉及化学史和化学哲学内容的文章,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中的权威国际刊物如Synthese,Philosophy of Science,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Isis,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等也刊载过不少,有的还出过专辑。他特别介绍了化学史和化学哲学领域内的国际著名刊物,如Ambix,Bulletin for the History of Chemistry,Hyle,Foundations of Chemistry等等。 他列举了化学史和化学哲学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经典和前沿性的著作,希望能够组织人把它们系统译成中文出版。谈到化学史研究中的方法时,他简略介绍了科学计量学、格群分析和颜面术;同时强调指出,科学史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曾经是并且仍然是考证。谈到化学哲学领域中的方法时,他认为科学哲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逻辑分析和个案分析,现在还应该注意到一些新思潮, 包括后现代主义、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女性主义、新实用主义在内的新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冲击。他特别提请人们注意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哲学在化学哲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最后,任定成介绍了国际上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主要大奖,特别介绍了化学史领域的国际性奖项德克斯特奖和帕廷顿奖。
在分组讨论会上,化学化工哲学组主要以下面几个专题来展开讨论,呈现出了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特点。第一是中国化学哲学传统主题,主要分几个方面来讨论,即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科学发展的问题;化工企业发展思想与战略研究问题;化工技术哲学问题;化学研究与化学教育中的思维方法问题;从信息角度探讨化学哲学问题。第二是从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来探讨化学哲学问题,例如,桂起权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传统化学哲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是从西方化学哲学研究传统来探讨化学哲学问题,例如有关炼金术问题,有关是否是波义耳真正确立了近代元素概念等问题,其中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第四是探讨关于从化学理论出发解释人文社会现象的问题,例如罗新从波粒二相性观点来探讨社会问题等。第五是讨论化学哲学的发展问题,大家主要从化学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化学哲学与化工企业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
化学化工史组的讨论主题比较集中,与会者就“是否是波义耳首先提出近代元素概念”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于由此引发开来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廖正衡首先以“试补论古代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重整”为题,拉开了这场讨论的序幕。他阐明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与波义耳近代元素概念内容极其相近的古代元素概念,并且波义耳相信的是微粒哲学,而对于元素论则持怀疑态度,由此廖正衡对于“波义耳提出了近代元素概念”的说法表示了质疑,并提出了对历史进行重整的必要性及其内容。作为《怀疑的化学家》的译者,袁江洋同意廖正衡的观点,并对此作了重要补充,进而又阐发到牛顿炼金术的问题上来,认为炼金术研究是牛顿整体自然哲学工作体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域,它影响到牛顿物质论及宇宙论思想的发展。刘立则提出了对“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再认识问题。他也强调说,从《怀疑的化学家》一书中可以看出波义耳并未提出科学的、近代的元素概念,并且从根本上怀疑元素的存在。因此,“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并不是像人们以前认为的那样是由于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而是因为“波义耳建立了机械论化学”。周雁翎在讨论中阐发到“从化学论视角看西方炼金术”,他主要从化学论视角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炼金术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作了简要论述。在讨论中,大家就“波义耳并非近代元素的创立者”达成了共识,并且高度评价了《怀疑的化学家》汉译本的出版对于澄清该问题及其相关历史认识的关键性作用。任定成提出了他关于化学元素的发现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几个定量表达式。此外,王军在“为什么化学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发言引发出与“李约瑟疑难”有关的问题讨论。代表们从科学史学理论出发,对之做了剖析。
在大会发言阶段,自费参加会议的黄清谈教授讨论了化学元素发现过程中的跃进及其原因,提出化学与物理联姻是发现新元素出现跃进的强大推动力。徐振亚以“傅兰雅与中国近代化学”为题,概述了中国近代化学引进历程,介绍了英儒傅兰雅在华35年的人生经历。她着重对傅兰雅为中国近代化学引进、传播、普及所作的重要贡献进行了考察。桂起权在发言中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概念框架,结合化学思想史对化学原子论及化学键电子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借此阐发了科学哲学。他还认为科学哲学模式与自然辩证法模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兼容。张培富以“中国化学哲学的发展纲领”为题,首先对中国化学哲学5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把它划分为酝酿初建(1950—1955)、规划建设(1956—1965)、停滞衰退(1966—1976)、蓬勃壮大(1977—1989)和成熟发展(1990—2000)这五个阶段,并将中国化学哲学50年发展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纲领总结为五点。最后,张培富从七个方面对中国化学哲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彭万华在题为“20世纪中国化学哲学研究述评”的发言中,首先简述了20世纪中国化学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他认为在1949年以前,即第一个阶段,中国化学哲学研究已有萌芽产生。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化学哲学研究进入起步与曲折发展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有“共振论的批判及其反思”、“自然辩证法十二年研究规划草案”、“自然科学中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关于‘合二而一’论的批判”以及“关于‘热寂说’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批判”等标志性事件。1978年以后中国化学哲学研究进入第三阶段。然后他论述了中国化学哲学研究的三个传统,即自然辩证法传统、化学家传统以及科学哲学传统。最后彭万华对近年来国际上化学哲学研究的状况作了介绍。刘凤朝在发言中主要讨论了化学哲学研究中的范式转换问题、研究对象的界定问题以及化学哲学工作者能力创新的问题。朱永彬对中国化工报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就中国化工报与中国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赵玉清、乌力吉、张明国也先后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大会选举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化学化工委员会委员32人,任定成当选为主任委员,曹恒武、胡亚东、金吾伦、乔世德、盛维勇、王德胜、张培富、周嘉华(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大会选举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化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21人,任定成当选为主任委员,王扬宗、邢润川、周嘉华(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企业—名待定)当选为副主任委员,赵匡华、郭正谊、胡亚东被推举为顾问。
在闭幕式上,任定成作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了这次联合双年会信息量大,讨论深入,学术气氛很浓,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接着他指出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这两个总会的领导机构对大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并且以大会全体代表的名义对本次年会的主办单位表示感谢。他总结了两个专业委员会在过去20年的历史中形成的四个传统,即尊重前辈提携后进的传统,化学哲学和化学史学界与化学界和石化化工企业界密切联系的传统,畅言争论团结协作的传统,注重学术内容不断推进学术进步的传统。任定成分析了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研究面临的新形式和新机遇,表示两个专业委员会要发扬四个传统,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认真总结两个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清理和继承学术遗产。第二,了解国际上化学哲学、化学史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三,要加强对化学前沿和化工界动向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能在国际学术背景下开展研究工作。第四,把化学哲学和化学史的触角适当向政府决策、企业战略、社会活动等领域延伸。
会议初步议定,下一次全国化学哲学与化学史联合双年会于2002年在大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