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系统论文,出版社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工作是出版社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工作是否高效率、高质量、准确、及时,是决定能否完成出书计划、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目标就是以处理编辑工作为主线及围绕这条主线的其他工作的计算机系统。
编辑处理系统
编辑工作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选题管理系统:完成对本社选题计划(当年和往年)的管理,如选题计划的执行情况,选题计划各类统计、汇总,选题上报数据的处理等。
书目数据库系统:为配合选题计划的制订而建立的书目数据库。该系统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截至目前为止的已出版和在版书目情况,提供各类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
作者数据库系统:为出版社组稿而建立的作者数据库。该库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社甚至全国各类、各层次作者或准作者的情况,提供各类查询、统计等功能。
编辑处理系统“为编辑人员在计算机上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提供手段。通常是指排版软件。
封面设计系统:为美编利用计算机进行创意、设计提供一种辅助手段。
综合加工系统:在图书内容加工和封面设计达到出版社的编辑、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与图书印刷有关的各项指标的处理(如开本、页数、字体、字号等参数的确定)。
管理系统
根据目前出版社的一般情况,该系统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子系统:
财务管理系统:对出版社各类财务业务进行处理。
发行管理系统:对本社图书的发行进行管理。
人事管理系统:对全社的人事情况进行管理。
读者数据库系统:掌握读者的读书兴趣、爱好等,便于根据读者的综合情况确定图书选题。
综合查询系统:对各子系统的情况进行查询的系统,便于决策者随时掌握全面情况。
系统开发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很多软件都已是商品化软件,这为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但每一个出版社在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出版社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也必须体现出这一特色。因此,一些商品化的软件必须加以改造才能适合某个出版社的工作,甚至有些软件必须从头开发。而对于需要开发的软件,必须要有合理的开发方案、得当的组织措施,才能保证开发成功。
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来讲,软件开发大体上有如下几个阶段: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后五个阶段是开发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阶段——需求分析是以后各个价段的基础,也是系统能否高效、顺利实现的关键。“需求分析”,实质上就是“告诉”计算机或开发人员即将开发的系统要干什么或完成什么工作,这一过程形成的需求分析说明书是以后各项工作的基础。计算机人员以此作为今后软件开发的基础和依据;用户单位以此作为向开发单位说明系统需要干什么的凭证,也作为系统验收的根据。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用户首先应将现有的人工处理业务过程进行分析、整理、优化,以便开发人员理解、掌握。应注意的一点是,由于计算机的特点及优势,采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后,过去很多人工不能或难以实现的工作变得能够或很容易实现了。因此,用户在对现有业务过程进行分析、整理的同时,应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进行优化。也就是说,业务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人工处理过程;把人工处理过程简单地搬到计算机上实际上是一种低层次的应用,并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处理的特长和优势。一个好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当是手工处理系统的一个质的飞跃。其次,应当避免“二义”或“多义”性。人功处漓的随意性较强,但计算机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处理过程不允许有“二义”或“多义”性。因此,在对手工处理过程分析、整理、优化的过程中,应当把其中具有“多义”性或“随意”性的处理过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适合计算机特点的解决办法,以免使计算机或开发人员无所适从。第三,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手工处理过程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性流程,业务人员对此已习以为常,但真正把这一过程用精确的语言或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述出来,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整理、分析,有时甚至要反复多次。具体来讲,就是某一业务流程完成什么工作,这些工作由哪几个相对独立的步骤来构成,各个步骤(阶段)之间相互传递的是什么信息(数据),完成该步工作需要哪些信息(数据)的支持等等,从总的工作开始一层一层逐渐分解、细化,直到最基本的工作步骤。
开发手段
以上所介绍的是需要从头开发的软件系统,这些系统一般是针对某个具体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软件系统。因此,相对来讲商品化程度较低,如何完成这些软件的开发工作也是用户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开发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独立开发。本单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开发人员,可以独立地完成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工作。这样做的有利之处在于:开发人员是本单位人员,对本单位的业务处理系统流程比较熟悉,开发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开发出来的软件一般适用于工作需要。不利之处在于:系统开发完成并正式运行以后,一部分开发人员一般在短期内不会或很少再有大规模的开发任务,势必造成人才积压和难于管理的被动局面。第二,委托开发,本单位没有软件开发的能力,将全部开发任务委托给有开发能力的单位。这样避免了独立开发完成后的人才积压,但由于被委托单位对本单位的业务系统流程较生疏,因此容易造成开发过程中的反复和今后系统维护的困难。第三,联合开发。它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即本单位人员参与系统的部分设计开发工作,使这些人员对整个系统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既可保证所完成的系统符合本单位的需要,又避免了系统正常运行后的维护问题。
系统集成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商品化软件不断出现,出版业也不例外。这就为计算机在出版行业的深入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构成一个实际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很多工作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利用现有的商品化软件加上部分开发工作来完成整个计算机管理系统,也就是用户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特点购买市场上存在的商品化软件,然后将这些商品化软件组合成满足本单位需要的整个软件系统。这就是目前计算机应用当中经常提到的“软件集成”,这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地实现出版社计算机管理的途径。事实也是这样,如目前适合于出版社使用的已经商品化或基本成形的字处理或排版软件、发行管理软件、选题管理软件等,就不必再重新开发。关键是用户能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经销商或开发商才能将商品化软件调整成适合用户特点的系统,并融入用户已存在或将要存在的主系统中。
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过程也是如何完成从手工处理到计算机处理的一个组织过程。对于用户来讲,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有一段“痛苦”的时期。抛弃过去手工习惯的处理方式代之以全新的计算机处理方式,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培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证明这部分工作应超前进行,让用户了解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使用户根据现有手工处理过程提出初步的、适合于计算机处理并能为开发人员理解的要求;二是针对具体要使用的软件进行培训,使用户达到能够得心应手地利用该软件提供的功能完成自己工作的程度。实践和经验证明,培训工作是计算机系统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系统顺利投产运行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也是应值得注意的问题。计算机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家用电器,尤其是目前的系统一般都是网络,要求有高度的完全性、可靠性,尽管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软件硬件已经有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保证,但对于人为因素干扰,光有这些技术保证是不充分的。应结合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或制度来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计算机系统的损失。这方面的制度如计算机房的管理规定,主机、终端操作规范,网络及软件使用规定等,均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便于从制度上保证计算机系统的顺利运行。
有了完善的软件,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硬件支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目前的计算机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品牌、配置千姿百态,即使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往往眼花缭乱,这无疑增加了用户选购硬件设备的困难。但用户应把握这样一条原则: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为今后系统的扩展留有余地。盲目追求高档化,实际上是用户选购硬件的一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