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3年后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是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这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脱贫攻坚总攻动员令,全国扶贫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响应号召,以昂扬的斗志、必胜的信念、百倍的努力,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这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推到新的境界。“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历史所需、时代之责、人民所盼,在“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要科学把握其主要内容、全面认识其重要地位、提高学习其主动自觉。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精准扶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来源
人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贫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变革的产物。马克思注重分析纯粹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贫困问题,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上探讨贫困的根源,而对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社会主义形态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几乎从未涉及。社会主义贫困问题与资本主义贫困问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用资本主义贫困理论来分析和解释我国的贫困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是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利益两个方面分析和解决新中国存在的贫困问题。他们确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贫困的根本保障,认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消灭了剥削的制度根源,并不能消灭贫困本身。改变社会制度,变革生产关系,是反贫困的一个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反贫困的全部内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集体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注重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的贫困问题,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理解反贫困的内涵。邓小平指出,要尊重落后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客观现实,要做到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研究和对比两种不同制度条件下的贫困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两极分化容易导致人民大众的贫穷;在公有制基础上搞平均主义也会导致人民普遍贫穷。邓小平敢于承认社会主义贫困的现实问题,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将贫困问题作为一种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和看待,从而得出了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贫穷的科学结论。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国际视野将我国的反贫困问题纳入世界反贫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解决好中国贫困问题视之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序言中明确指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决策,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进程,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一系列反贫困措施,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4年发布的《中国政府缓解和消除贫困的政策声明》明确提出:“缓解和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始终不渝的宗旨。”声明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承诺要努力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明确提出要走以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国扶贫道路。
二、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是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伦理价值诉求小康社会是普通百姓脱离贫困以后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建构一套科学的扶贫体系,并付诸实践,精准扶贫正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拉开的序幕。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人口,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采取精准的扶贫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政府关爱贫困人口和扶贫济弱的伦理责任,同时也是在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理想。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理想为精准扶贫思想提供了现实的伦理价值诉求,“精准”的现实性恰恰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性。“精准”的实现能为真正的贫困人口带来现实利益,“精准”的实现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社会价值,而“精准”的社会价值在于政府对贫困人口所负担的发于良知或良心的关爱,并且基于平等的责任关系从社会的整体发展战略与反贫困制度化、理论化的高度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是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伦理要求的适合贫困人口脱贫发展的重大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必须是也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距离全体人民的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还存在几千万贫困人口,这部分贫困人口是否能全部脱贫已经成为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受到地理、历史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仅仅依靠贫困人口自身脱贫,将花费很长时间,必然会走不少弯路。因此,必须在我们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科学的扶贫脱贫政策,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通过精准识别和帮扶,对贫困人口进行积极引导,纠正其思想观念中不适合扶贫脱贫的成分,挖掘潜能,使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多力量和智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推进与贫困人口脱贫的伦理价值诉求。生存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生存权益是人类最基本的权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贫困人口连最基本的生存权益都无法得到保障,势必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道德声誉,甚至有可能演变成危害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危机。从我国扶贫脱贫事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分析当代贫困人口的现实生存状况,从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入手,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人口完全脱离贫困,确保和维护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精准扶贫着眼于解决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问题,体现了党和政府确保和维护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的执政道德目标。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德政惠民工程。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使其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是我们党和政府重要的社会政治责任,而且是基本的伦理责任和庄严的道德承诺。精准扶贫把我们党和政府扶贫脱贫的道德承诺同推动扶贫脱贫的制度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扶贫脱贫的道德责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目标的统一。
三、精准扶贫思想蕴含着制度正义的伦理精神
精准扶贫作为一种扶贫制度安排蕴含着制度正义精神。要处理好制度与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必须对该制度本身进行道德评价,探讨该制度的概念、维系和演进,建构起该制度的伦理秩序。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的转变体现了“制度的伦理——对制度的正当、合理与否的伦理评价和制度中的伦理——制度本身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公正是制度伦理的首要德性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判断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首先,从制度与公正的本质特征角度分析,制度的公共性决定了制度伦理有必要把公正当作首要美德。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它是针对所有人、为了所有人而制定的。在现代民主社会,制度源自于公共意志,所以公正就成为一种制度合理性的基础,成为制度伦理的本质要求。其次,从制度伦理的其他德性与公正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效率等制度伦理的其他德性的实现要以制度的公正性为前提。一个缺乏公正性的制度不可能有效率,即使有,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内产生某种短暂的效率,只有公正的制度才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自觉自愿、富于创造性地参与合作,使制度的效率最大化。贫困人口是一个需要倍加关怀并从制度上给予基本保障的特殊群体。践行精准扶贫思想需要建构起与公平正义相适应的、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贫困人口予以关怀的伦理体系。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他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提出要“照顾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也就是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对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最少受惠者给予适当倾斜,以便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正。“给每个人以应得”是公正的核心要义。他认为,社会制度必须通过公正原则来调节,应当从全社会的角度来对待和处理这种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问题,主张政府对财富的分配进行积极的干预,使之“惠顾最少数人的最大利益”。践行精准扶贫思想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调节贫困人口与社会全体或公共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贫困人口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分配过程中合理确认;通过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利益分配平等的问题。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贫困人口的合法权,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的制度设计体现了真正的平等,这是因为它对所有人都是正义的。罗尔斯的正义论一开始针对的就是人们出生伊始在社会地位和先天禀赋上的不平等,“正义的第一原则是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承认这种不平等,第二原则是对这种不平等进行限制,并使地位和机会向所有人开放。”机会平等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本权利,无论高低贵贱、穷富美丑,只要他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满足了相应的条件,达到了规定的标准,都有同样的机会来赢取同一个社会职位,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使所有职位对所有人开放”的原则。精准扶贫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在承认出生伊始不平等基础上,对这种不平等进行限制,使机会向全体贫困人口开放的原则:通过对贫困户与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以及精准考核,统筹各类扶贫资源,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扶贫工作中体现公平正义。
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和完善,能够为全球贫
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扶贫开发的基本遵循,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2013—2017年,6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4%以下,彰显出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到“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⑦减贫进程,离不开科学思想和方法指导,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则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力经验,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让中国的精准扶贫经验“走出去”,能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中国精准扶贫的基本经验是重视因地制宜,强调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他国家在贫困治理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中国扶贫经验,而是在借鉴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扶贫开发模式。
结束语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国在致力于自身摆脱贫困的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做贡献,一直是国际减贫事业的积极响应者和推动者,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共同应对国际减贫事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通过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不断推动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劲松,何福萍.运用国际经验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可持续发展[J].世界农业,2017(09).
[2]陈锡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J].劳动经济研究,2017(04).
[3]董天美.中国的扶贫模式已成为世界减贫的宝贵财富[J].公关世界,2016(04).
论文作者:周家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精准论文; 贫困论文; 制度论文; 贫困人口论文; 伦理论文; 小康社会论文; 思想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