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_文化论文

香港出版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_文化论文

香港出版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香港论文,现状论文,未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一块令人赞叹而又极为奇特的土地。在即将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之际,这个空间与时间都极为有限的“蕞尔小岛”,以它兼收并蓄的文化,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焦点。

因其特有的政治背景、经济条件及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香港文化,既不同于与之毗邻的中国大陆文化,也与殖民统治者的英国欧陆文化相异。它缺乏高深的经院式学术及象牙塔式的文化,但也并非“文化沙漠”,它的文化新旧并存而色彩缤纷。又以其文化的商业性、通俗性而繁荣昌盛。

香港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商业化的都市文化。香港的出版业更能反映出香港文化的各个侧面。

香港出版业概况

香港的出版业是从抗战胜利后开始兴起的。最早到香港开拓书市的唐泽霖先生,后来的万叶出版社、香港上海书局显示了各自的实力,出版了大批青少年儿童读物。香港上海书局还设立了中流出版社、日新书局、大中书局等子公司。

发展至今,香港的出版事业已相当发达。1992年全港有200多家出版社,4569家印刷厂。1996年香港地区有出版社450余家,在香港印刷出口的物品总值达39.37亿元。输出地区主要为美国、中国内地、英国、中国台湾省和澳大利亚。

1996年香港地区出版图书3000余种,期刊500余种。均以中文为主,绝大多数书刊是消遣性读物。

香港没有大型出版社。其规模较大的当属由内地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的驻港机构合并而成的联合出版集团。本地出版社多为类似书店的小型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经营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出版为主兼售书刊和文具;另一类以批发、零售书刊为主兼营出版。香港地区非赢利性的出版机构主要有香港大学出版社和官方出版机构香港政府新闻处。

现在香港的图书出版销售机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香港本地人开设的“天地”、“田园”、“育文”、“创作”等出版社。二是内地在香港开办的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这些出版机构除以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为宗旨,还发展成为兼出版、发行、读者服务、展览等多元化业务的综合性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大型艺术画刊,先后获香港市政府和国外多项大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系统介绍中国文化,策划编印了《中华学术系列》、《百家书库》、《中华新文库》等。三是中国台湾省开设的“香港书城”、“集成”、“无华”等出版社。另外,香港博益出版公司、时代图书有限公司、远东图书公司、世界书局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海涅曼教育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也很有影响。

香港出版业的特点

香港出版业的特点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因为香港这个特殊的地区,它兼容了欧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的特质,文化的特性又表现在出版业上。随着历史的发展,香港的出版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随历史的演变,中文出版物取代英文出版物。

在香港地区,最早出现的出版社是1882年创办的凯利和沃尔什出版社。其出版物多为英文。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地区一直都是英国出版物的海外市场。当时绝大多数民众生活教育水平低下,本地学校多用英文教科书。

1950年是香港出版业发展的分水岭。1950年后,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及中文教育的发展,使本地中文出版社迅猛发展。中文出版社日益增多并在市场销售中占主导地位,并逐渐取代英文出版物。

现在香港地区,80%—90%为中文出版物,只有10%—20%为英文出版物。

香港出版业在发展中形成以进出口和转口出版物为主的特点。

香港地区有书刊进出口代理商100余家。主要经营外国出版物的进口和转口业务。首先是英国、美国的出版集团在此设立的向亚洲销售出版物的子公司。其次是内地和台湾省出版社在此设立的分支机构,从事出版和书刊进出口业务。

香港出版物的主要进口对象是英国、美国、日本和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其它地区。1996年进口额为3.8亿港币,其中转口额为1亿港币。转口中国内地最多,占总额的44%。

香港出版物的主要出口对象是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省。香港1996年出口额为22.3亿港币。

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印刷中心。

由于香港地区的纸张和印刷成本低廉,印刷设备技术先进,吸引了大批外国出版社在港印刷书刊。澳大利亚有40%的出版物在香港地区印刷,装订后运回本国发行。

印度及我国台湾省也在港大量印刷出版物。出版业(含印刷)已成为本港第八大制造产业。

港英当局对香港出版业持放任态度,没有设立管理出版业的官方机构。涉及版权、出版的事宜都沿用英国法律。

出版业同其它产业一样,每年交纳15%所得税。出版物进出口免税。这是造成香港出版业进出口业务发达的原因之一。

香港出版业现状

香港将会成为具有高竞争力的出版中心。1996年香港出版界经过1995年的调整摸索期,获得50年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香港出版界将会面临前所未见的庞大市场,同时也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

先进的排版系统、高速印刷设备、精美优良的装帧以及科学的促销方式,使得香港出版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潜在的竞争力。激烈的竞争将促使香港出版业蓬勃发展。

香港的华文市场的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显示了它的不可逆转性。未来的华文市场将不会出现单一的出版中心。出版界将会出现多个“出版中心”。出版界也将会出现互助合作,取长补短的局面。

缺乏作者和编辑是香港出版业的隐忧。香港的文化资源,无论在历史背景或文化层次上和中国大陆、台湾省相比相差甚远,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文化的严肃性,对读书的要求比香港要高得多。

香港的文艺作品大多商业性较强,缺乏深度。通俗易懂内容浅显的读物销量较好。所以香港作者、编辑因所处的文化氛围的影响,所写、所编的作品缺乏文学价值。

香港商业气氛浓厚,人们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对书籍的要求往往与内地不同。大多文学作品只从商业利益出发,文学性不高。而学术性强的书籍只限于学术圈内适用,读者有限,所以销量不大,商业利益也不高。学术性、文学性较高的书籍在香港一般由非赢利性出版社出版,并且控制一定的印数,以免造成积压。

在香港书籍总销量中,通俗性读物占50%—60%,文学性、学术性较高的书籍占10%—20%。

香港出版业发展走向

香港正在和将要面临历史性转变,总的趋势是读书兴趣向非闲情化转变。这不仅是有关香港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其面临的问题引起更多关注,就是在通俗文化领域也会更多地出现与社会有关的题材,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或消遣。

香港人对于自身历史以及现状的关心,导致这几年有关香港题材的图书出版大大增加,研究香港经济、政治的专著也会增多。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临近,香港人回归意识加强,渴望多了解一些祖国的文化和历史。1995年香港的中文书店发行零售额总共增长了20%,可见中文书在香港受欢迎的程度。

香港的整体阅读文化正在提升,新一代的著作人不断涌现。纯文学杂志《读书人》和《沧浪》出版,大型出版社积极举办中学生阅读报告比赛等活动。在文化提升的局面下,香港出版业一定能在竞争中继续向前发展。

标签:;  ;  ;  

香港出版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