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
山东仁诚建安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不仅能促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农田进行灌溉。但是,也正因为农田水利诸多方面的优势,从而其施工建设也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基于该种状况,则需要农业工作研究者加以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设计以及施工过程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以后农田水利施工建设中避免出现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田水利;施工;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1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农田水利工程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前,我国水利处于大投入、大发展时期,且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退化等环境问题突出,快速发展的农田水利工程和突出的环境问题,要求必须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1.2农业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误区的要求。①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量使用混凝土,田埂过度硬化,阻碍动植物繁衍生息;②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农业污染严重;③农村水环境日益恶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截污纳污措施不足和农药化肥滥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必须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2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实现排灌、机械作业、高效、节水等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农业废水的排放,洁净水资源越发减少,工业用水与灌溉用水间的矛盾不断增大,作为弱者,农业灌溉水资源日趋紧张。然而,在农田灌溉水资源本身较少的情况下,农田灌溉的不合理,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农田灌溉用水缺乏现象更加严重。面对此现象,加强农田水利资源的施工建设,提高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应用,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重视的问题。
3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技术难点分析
3.1施工区域土质较软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区域一般位于农田内部或是农田附近,为满足农作物种植需求,该区域内的土壤质地相对较软,由于缺乏有效的排水系统,降水一般通过渗透排除,导致土质中含水量较高,在一些基础设施施工完成后容易发生严重的沉淀问题,对水利工程施工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相关施工企业在施工前要加强实地勘测,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提升土质的坚实程度和降低水分含量,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条件。
3.2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水利项目规划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政吃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没能得到改善。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资,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是数量大、地域广,因此分摊下来的单位项目依旧是缺乏资金,且经常发生水利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现象,更是阻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且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工程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规划,这也是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浪费。
3.3施工秩序较为混乱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相对于其他施工项目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工程建设施工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施工环境过大等问题,目前来说,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相关制度和规范仍有待于完善,笔者通过实际施工管理经验发现,部分农田水利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施工秩序控制,材料设备乱堆乱放的情况时有发生,施工秩序混乱,施工成本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3.4基坑沉降问题
基础工程施工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关键性影响,部分施工环境中由于积水过多,导致基础工程出现变形问题,该问题也是现阶段的主要技术难点,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不断优化施工技术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全面保证基础工程的质量,避免发生基坑沉降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4.1做好典型示范的推广工作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做好典型示范的推广工作,让人们看到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带来的效果。①应该贯彻湖南省水利厅发布的政策,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②应该通过典型示范,推广长沙县农村小型河道生态修复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先进经验。
4.2结合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以其施工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分析、处理人类、环境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尽可能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只有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共同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双赢。其次,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心建设思想,确保经济效益能够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将工程建设与环境建设相结合为基础,改变传统单一的施工管理,从而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施工等全方面的施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更好的做到保护生态环境。
4.3实现施工中资源的综合利用
所谓的实现施工中的资源综合利用,其实质主要针对的就是建设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在进行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应该着重使用一些能够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以再生循环作为施工基础,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施工垃圾及时的进行处理,或者是将其中一些废弃材料变废为宝,从而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目的。比如说,在农田水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这时可以用来将其进行沟地填满使用,既能使水利建设的生产成本减少,而且还很好的保护了环境,提高的生态效益。
4.4发挥政策的引领促进作用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还需要发挥政策的引领促进作用。近几年, 陆续出台了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意见和条例,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严格遵循这些意见和条例,发挥发挥政策对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引领促进作用。
4.5形成施工和环境的互补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基础,将其关系进一步形成互补、平等的关系。简单来说,在进行水利建设中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如果这些废渣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那么一定对土地资源进行占用。而在水利工程生产过程中,必然也会对土地进行一定的占用,用来建设生活场所。然而这两种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如果单看其中一方,土地资源遭到浪费是必然结果,但是如果将这两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对土地资源形成共用状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能节约生产成本,降低投入的劳动力成本。
4.6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和技术支撑,具体来说:①应该加强对县级水利局技术人员和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②应该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相关课题和技术的研讨工作;③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县以下水利部门工作。
结语:
简单来说,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一定的程度上促使农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在当下社会中,为了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在促使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还能做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作为农田水利工作者,就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与各个水利部门协同合作,及时制定出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惠民.长乐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 (17):219~220.
[2]袁志国,郭金成.新形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2):213~214.
论文作者:李洪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农田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