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念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1;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1)01-16-04
价值观念是指主体关于一类客观对象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一个个具体的评价结果经过多次重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关于某类价值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意义在于使主体相对稳定地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为主体的活动指明方向。人作为主体有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分。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主体从自身需求和利益出发去评价事物的价值,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行为的方向来自价值观念,对价值的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在不同的价值追求中就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建立起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世界和人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基于上述认识,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就会发现: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和利益主体,由此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日趋激烈,这种冲突在现实性上表现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在观念形态上则表现为个体奉行的信念、信仰、理想与社会倡导的信念、信仰、理想之间的冲突。第二,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日益加剧,这种冲突来源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追求的不同社会理想。面对社会内部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必须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观念体系,以此来规范、整合社会内部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体间的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也要以此来迎接西方价值观念的挑战,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初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即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三个面向”为价值取向、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标准、以“三讲”和“三个代表”为价值实践形式。这个价值观念体系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要大力倡导,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一、集体主义——思想原则
任何价值观念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思想原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是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表明是以个人为本位,以谋求个人幸福为宗旨。这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多元化的政治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表明是以社会集体为本位,以谋求全体人民幸福为宗旨。这首先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现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表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就要求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使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正确统一起来,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基础上的,它既不是以整体利益来否定个人利益,也不是以个人利益来对抗社会整体利益,而是强调两者的正确结合,谋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其次,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关系所要求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全体人民具有根本一致的政治利益。维护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必然要求坚持集体主义思想。由此可见,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就是理所当然的。集体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也曾经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主义不断受到非难,给它加了不少罪名,在人们思想中造成很大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集体不完善。集体主义是以一定性质的社会集体为依据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不完善,过分强调集中和统一,损害了个人利益,使现实的社会集体与宣传的集体主义相差甚远,败坏了集体主义声誉。对此,只能是通过改革来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一个真实的社会主义集体。第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价值观念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现代世界进程有巨大导向与促进作用,有其合理的可吸收和借鉴的内容。但我们一些人由于对西方价值观的内容、特点、局限性缺乏系统的了解,不加分析地接受并付诸行动,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滥。事实说明,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若引入相反的价值观念,就会导致思想观念的混乱、内心情感的痛苦、社会人格的分裂。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如此,轻率地追随一种价值观念往往会带来社会价值失范,引起道德伦理滑坡,造成理想信仰危机。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强对西方价值观念的本来意义、历史价值、现实危害的科学分析和批判。第三,理论工作本身的失误。多年来,我们对集体主义思想研究不够,简单化的、教条式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灌输,不仅缺乏说服力,反而引起一部分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对西方价值观念非科学的批判,也起了很大的负作用。解决办法就是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
二、为人民服务——价值核心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原则,必然要求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587、800页。)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做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就是要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7页。)这有别于、高于一般的“为人民服务”。对于每个公民来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就是要贯彻集体主义思想原则,把个人利益与人民的、社会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人民利益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利益。它要求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它要求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对党和国家而言,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就是制定和执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思想原则的体现,是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目的和制度的优越性相一致的、是理想原则与现实原则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它具有召唤人们趋从于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社会教育、社会实践正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的,大多数公民正是努力按照这个基本价值观念去追求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的的。坚持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中国之所以得到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的重要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尽管由于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但是,只有为人民服务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追求,符合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
三、共同富裕——价值目标
任何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幸福。西方价值观念是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原则的,因此它所谋求的幸福是个人的幸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核心,它所谋求的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幸福——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说,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个概括,首先是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据,就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人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也就在于它比资本主义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人民之所以需要社会主义,就在于它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但它永远也实现不了共同富裕,因为它无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的不懈追求。对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鼓舞和激励人民斗志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当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成员之间、地区间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但也有政策上的原因。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目标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对中国人民来说也就失去了价值。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应该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共同富裕,不仅是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人民的政治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三个面向——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确定的目的,对诸多事物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后所确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价值追求必然是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当代世界,关注未来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第一,面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长期追求。中国近代以来,无数的先进分子、仁人志士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而奋斗、流血、牺牲。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没有完全改变落后的状况。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振兴的希望所在,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条件。
第二,面向世界。当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同志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当代世界的发展,勇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面向世界,就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于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中国来说,面向世界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革命。
第三,面向未来。未来是个时间问题。时间的过去、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呈单向流程,而且呈双向互动。就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而言,现实不仅制约和影响着未来,未来也反过来影响和冲击着现实。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如果不科学规划未来、建构未来,以未来来规范现实,克服盲目性、被动性,就会在极其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主动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面向未来,并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强烈愿望。
五、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是价值判断的依据,是评价真假、善恶、美丑、得失的价值尺度。价值标准是主体需要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根本的需要和利益就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对人民群众来说,最根本的需要和利益就是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372页。),就成为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解决了过去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价值标准问题,因为过去的价值标准没有正确体现国家、民族、人民等主体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生产力标准是基础和前提,是根本标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无论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思想文化的不断进步,还是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生活方式的更加合理、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标准是保证。因为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弱的标志,没有一个统一、稳定、强大的国家作保证,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安康幸福、中华民族的振兴等都无从谈起。对此,中国人民有着深切的体会。中国近代以来内忧外患、被动挨打、倍受欺辱、民不聊生的历史证明,国力衰败就会失去一切。因此,增强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争取自由幸福的根本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标准是目的。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目标决定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既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既不能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取代。“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根本上规范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行为、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对国家、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就是真、善、美、得;反之就是错误的,就是假、恶、丑、失。
六、“三讲”和“三个代表”——价值实践
确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思想原则、价值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价值就无法实现。“三讲”教育的开展和“三个代表”的提出,从党建角度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而从价值角度看,这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活动,即价值实践。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是思想层面的价值实践,即改造主观世界的创造活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完成这样伟大的事业,必须有高素质的实践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进行创造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讲学习,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学习各种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讲政治,就是要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纪律、政治观点,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讲正气,就是要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同一切歪风邪气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各级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体党员和一切社会成员都应该发扬“三讲”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实践能力。“三讲”关键是“讲”字。“讲”就是实践,就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创造活动。
“三个代表”是实际层面的价值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变化规律,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关键是“代表”二字。“代表”就是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其他一切党派、一切社会群体也应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去思想,去行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是与这些价值观念的导向和促进分不开的。当然,完善和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集体主义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