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续完)——发展信息产业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必由之路论文,信息产业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决策,必将对教育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
教育适应市场经济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务。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教育肩负着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历史重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以广大劳动者的较高素质和拥有各类人才为支撑。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加快了改革的步伐,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讨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是高校图书馆界同仁关注的一个课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要求,大学教育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信息的吸收,选择和综合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条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新形势下不能有丝毫的削弱,而是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国家教委1992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的统计表明,当前高校科技工作正以更快的步伐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保持着高效益的发展势头,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成果转让、科技服务中做出了出色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大量承担国家和企业的科研课题;科研成果进入技术市场;面向社会进行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这些都使得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需求面和需求大大扩展,对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情报职能要有新的认识。
同时,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社会信息量激增,信息载体日趋多样,信息技术迅速更新,已使信息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商品化和信息市场的发展,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迅速崛起,都给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我们更新观念,对图书馆的职能赋与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必须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馆网络为其提供信息服务。信息、材料、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被视作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是对当代最新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利用的程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模、水平和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探讨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就要研究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在信息产业中占有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兴起的新兴产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深化,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信息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进入八十年代后,信息产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信息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标志。
产业(Industry)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是人们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种描述。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产业的分类往往也不同。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联合国颁布的《全国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霍夫曼分类法等都是传统的产业分类法。
信息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区别源自克拉克的三分法和波拉特的四分法。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M·U·波拉特所著《信息经济学》一书,把三次产业划分改变为四次产业划分,按工业、农业、服务业、信息业来划分基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并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的“四分法”已被一些国家采用。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通行于世界50年之久的三分法,据国务院有关部门1985年对我国三类产业的划分,凡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只是其中部分行业的合称,属于第三产业的一部分。
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图书馆归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级次,称为“为经济建设、科学文化和居民服务的图书情报部门”。M·U·波拉特采用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四大产业分类,将图书馆列为第一信息部门中的大众传播者。“图书、情报、档案、资料工作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的范畴。”(钱学森)因此,图书馆事业归属于信息产业,或曰第三产业、第四产业,均属国际产业划分的惯例。图书馆事业是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国家在“八五”期间把信息产业列为与能源、交通、运输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投资。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把信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兴起的重点,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际国内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对图书馆界也是一种挑战。
在我国,大众想到信息时,很少想到图书馆,某些图书馆工作者脑子里没有信息概念,这和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进程是不适应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1975年,国际图联确认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和开展智力资源等4种社会职能。
图书馆界,尤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产业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资源优势,图书馆的文献收藏比较系统、全面、连贯、门类齐全、时间跨度大、专业科技信息资源广。
(2)组织优势,图书馆的历史久远、管理稳定、人员配备齐全,传统的文献服务质量较高。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60%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就其专业知识、科研能力而言,都是文献信息开发的骨干力量。
(3)社会优势,图书馆的用户一般相对稳定。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国内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其拥有量超过其他系统,其中中外文现刊、过刊、原版现刊在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居首位。国际国内标准、产品样本、专利文献、科研成果公报、技术手册,和包含大量数据,信息的各种年鉴,以及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的广泛联系与交流,都是高校图书馆进入信息市场广泛信息来源的保障。
高校拥有的先进实验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是生产高质量信息的先决条件。先进的信息处理设备能快速处理信息,为用户提供生产、供应、需求、价格、市场竞争、消费信息以及与市场经营有关的其他信息技术产品。为高校图书馆进入信息市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校图书馆当前要大力强化信息(情报)职能,改变旧观念,旧体制及研究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根本目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重点研究经济信息,高科技、市场信息,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拓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范围,走向社会,与各专业学术团体,研究机构、生产厂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地区性信息网络,直接面向市场,进而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建立横向联合体。
美国未来抉择学会会员、未来学家罗伯特L·奥尔森1988年在OCLC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以《公共图书馆的未来》为题描绘了四种发展情景,“第一,如果图书馆在信息社会里没有竞争力,那么它将被新的情报机构所取代或自我转变成信息中心,图书馆人员也将成为信息专业人员,将承担促进存取利用电子情报源的中介人职责。”1989年,美国教育部也提出一项关于进行图书馆改革的“90年代倡议”,强调指出应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来调整图书馆的方向。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各国政府把图书馆事业列入国家情报信息发展总体计划,视其作保护与发展国家信息资源的主要基地,图书馆应如何适应当代的社会和技术变革,以期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每个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中,奥尔森指出的第一种情景,并不是不可能的。图书馆界必须认清形势,因势利导,为生存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