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道路_人力资本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道路_人力资本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发展道路论文,人力资本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我国现代化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发展问题已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面临世纪末的挑战,中国的发展能否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对人力资本的发展途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因此,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其开发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资本一般是指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各种有形的物质生产要素。本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提出,上述资本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完整的资本概念应该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投资费用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显然,人力资本是指把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看成是一种投资,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本,一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所表示的资本,即为人力资本。因此,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就使资本分割为两类:一类是以厂房、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形式所表现的资本,称为物质资本;另一类则是以一定的技能和熟练劳动程度体程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即通过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一种高质量的熟练劳动力,即为人力资本。60年代,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的农业生产力及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事实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已经超过了物质资本的投资,如1929年至1957年,美国的物质资本年均增长2.01%,而人力资本却年均增长4.09%,人力资本的投资超过了物质资本投资的一倍。作为收入的源泉,物质资本的主要性已退居到第二位,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升到第一位。据舒尔茨估测,战后美国农业生产的增长,只有20%是物质资本投资引起的,其余80%是教育、科技作用的结果。〔1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作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经济发展史和大量的经济实证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个论点。以德国和美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约晚于英国三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当它们从工场手工业转向机器大工业时,英国已经建立了当时先进的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部门。面对着英国已经建立的工业优势,德国和美国采取的赶超对策,一是借用别国的技术力量,二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本国的技术力量。据统计,到1825年,在西欧大陆上工作的英国技工至少有2,000 人,而从1820年至1859年,共有105万技工和4.12 万名专业人员移入美国。德国从19世纪起就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制,其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在1816年为43%,1946年为68%,60年代达到了97.5%。德国的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也都驰名全欧,此外,全国各地还开办了许多工艺学校和职业学校。美国也非常重视教育,仅以其技术教育为例,从1825年建立第一所高等技术学院后,高等技术教育迅猛发展,到1904年已经有147 所高等技术学院。由此可见,在工业化初期依靠引进外国的技术力量和重视发展本国的教育是德国和美国实现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英国的重要原因。〔2〕当今,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清楚地认识到, 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自然资源再丰富,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开发,只能是一种潜在的优势,而不能变为现实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人均收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更多的是由人力资本开发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显然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更能实现社会产品的增殖。

形成人力资本的形式相当广泛,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的基础无疑是教育,任何国家,如果没有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每增加一个人口,就等于增加一个负数。教育具有发展人的智能,陶冶人的品格,驯化道德,更新观念的功能。因此,教育是提高劳动力质量,使人口潜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动力的手段。二是保健投资。保健投资是指通过对医疗、卫生、营养、保健等项服务进行投资来维护改善人的健康而进行的活动。用于保健的支出,也是对人力的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三是人力流动投资。人力流动投资是指通过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人口与劳动力在区域间或产业间的迁移与流动,变更就业环境与条件,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自身的偏好,创造更高的收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的正常流动要有良好的体制作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藉此便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区域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区域拥有的物质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数量和质量,在信息时代,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取决于该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质量,即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内含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则较少的劳动力数量就可以形成较多的有效劳动供给总量。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在人力资本的开发上取得了不小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和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比,我国的人力资本仍然严重短缺,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仍然十分低下。我国“人口数量多、质量差”这一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严重负效应表现得十分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低劳动生产率,高资源耗费,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等矛盾,正是人力资本低水平状况的真实反映。

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似,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中存在的一大困境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劳动力相对过剩,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至90年代中期,我国总人口超过12亿,其中80%是农业人口,人口的过速增长,对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从人是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人口数量的超比例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从而大大减少了整个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积累份额,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由于人口过多所产生的就业压力,社会不得不把超过实际需要的低素质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去,无形中又引发了人口数量扩张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人口数量替代质量的恶性循环。这既拖累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步伐,又制约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我国人力资本积累造成术极为不利的影响。

我国人力资本发展中存在的另一困境是教育仍然相当落后。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积累方式,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教育的供给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人力资本的配置和使用完全由行政指令确定,投资收益法则被排斥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力资本的开发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首先,教育供给的控制抑制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而政府财力的匮乏又制约了其对教育的投入,结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本总量的供给不足。其次,人力资本的计划配置使教育供给很难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适应,由此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本的严重短缺和大量浪费的现象并存。据统计,我国80%的科技人员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远离企业和产业发展实践,但同时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学非所用、“隐性失业”、“在职失业”的情况又很严重。再次是我国受教育者个人收入与其教育成本支出(在传统体制下主要是间接成本)不挂钩,从而导致了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关系扭曲。这种扭曲的负效应在传统单一的收入分配格局下被隐藏着,一旦分配格局出现多样化,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向经济功利时,最终将会导致人们对于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的疲软,甚至诱发教育危机。近年来,收入分配中由于“脑体倒挂”而出现的人才流失,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已经显示了这种征兆。

最后,发展我国人力资本面临着的又一大难题是人口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通过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形式,然而在我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一人力资本的开发渠道是极不畅通的,导致我国劳动力缺乏流动性的原因,从技术层面考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度的人口增长严重影响了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使我国就业条件的增长大大落后于剩余劳动力的增长;二是我们的技术选择向资本密集型倾斜,进一步降低了资本积累的就业弹性。这两个原因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制度层面考察,主要是由于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这些制度既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又限制着城市内部劳动力的重组,使我国的劳动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呈现着不流动的“死水”局面。尽管我们确立这些制度的初衷是旨在通过设置国民择业的行政壁垒来维护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情况下经济的稳定运行,但它同时却使我国经济付出了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沉重代价。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人力资本开发长期迟滞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的沉重负担;教育体制与教育水平的落后,就业体制的僵化与人力流动机制的缺乏。据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对于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具有普遍的意义。

第一,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坚持少生优生,从而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数量前提。根据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预测,下个世纪中国总人口数还要增加60%,才能达到稳定人口数,届时为16.95亿人。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将使已经失衡的人口——资源——经济的关系更加尖锐化,更加重未来的困难。〔3〕因此,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毫不动摇地坚持贯彻下去,同时还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增加对计划生育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人口的发展逐步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主要的形式。教育作为一种人才生产过程,其现代化的标志就在于能够充分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各种人力资本经常不断的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就必须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这一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由原来的计划调节逐步转变为市场调节,改变教育原先按计划经济运行的模式,而代之以市场经运行模式,从而理顺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关系,使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其成本相挂钩,让投资收益法则真正成为调节教育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的杠杆。从供给方面看,应该逐步改变国家控制教育的局面,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鼓励教育供给多元化和竞争化,以增加教育的有效供给。从需求方面看,受教育者将逐步成为投资主体。只有这样,才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大提高、大发展的局面,从而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长,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正常的流动与优化重组。促进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在我国特定条件下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转移,其二是非农产业内部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无论哪方面的内容,其最终的解决都将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经济的发展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积累来为人力资源的流动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制度创新则要求通过确立一种不同于计划控制模式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来为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造新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要加大力度推进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方面的改革,使劳动就业朝着市场化的目标迈进,使人力因素和物力因素的结合真正地受制于市场价格机制。

在经济起飞阶段,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正向关联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所证明的经验事实。中国既蕴藏着雄厚的人力资本的开发优势,但同时又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甚至有些方面是致命的。因此,实现我国人力资本优势最大的挖掘,关键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在此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疏通人力资源连同全部经济资源流动的渠道,使各种要素在追逐收益的过程中实现最优配置。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变,我国的经济才能步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轨道。

注释:

〔1 〕陈应鹤:《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述评》,载于《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76页。

〔2〕厉以宁:《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 载于《厉以宁经济论文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238页。

〔3〕胡鞍钢、卢红:《中国资本投入向谁倾斜》, 载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1年第6期第14页。

标签:;  ;  ;  ;  ;  ;  ;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道路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