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415300
摘要:目的加强救护车药品及用物的安全管理,确保院前接诊工作安全。方法培训护士5S管理的相关内容,运用5S管理法加强救护车药品及用物的管理,完善救护车管理制度,固定救护车药品及用物数目。结论通过5S管理,提高了救护车的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了院前接诊工作安全。
关键词:5S管理;救护车药品;救护车用物
正文“5S”起源于日本,因为这5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以S开头,故称为5S管理法,其内容包括:整理(Seition)、整顿(Seiti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1】。我科自2011年实行5S管理救护车以来,救护车安全系统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极大的提高了院前接诊工作的安全。先报告如下。
1救护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救护车出诊不固定,清理困难。
1.2救护车药品及用物种类多,数量多,有抢救药、普通药、镇静药、口服药等各类急救药物,监护仪、吸痰器、复苏囊、夹板、注射器、开口包、导尿包等。
1.3药品标签不醒目,致使护士使用不方便。
1.4护士平时工作中取药无顺序、无规律,导致药品使用未按有效期的先后使用,导致药品容易过期[1]。
1.5出诊路途颠簸,救护车上的药品及药品标签容易损坏。
1.6救护车管理人员没有根据救护车药品及物品使用频率摆放,对于低使用频率的药品及物品没有及时讨论较少取消基数药及基数物品。
25S管理的实施
2.1科室成立5S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负责所有救护车的全面管理,副组长由科室选举产生,负责所有救护车的药品及用物的使用和管理,成员为本科护士,负责本班救护车的使用和管理[2]。
2.2整理
副组长对救护车所有药品及用物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点与整理,根据救护车相关规定及出诊常用必需的原则,对救护车药品及用物实施增减,规定所有急救药在有效期提前三个月与药房进行更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整顿
2.3.1取消小儿胫腓骨夹板、小儿股骨夹板,250ml碳酸氢钠,减少注射器、敷料基础数量,口服药注明开瓶日期及失效期。
2.3.2制定统一的药品标识(包括药名、剂量、固定数量)及用物标识,在每一个抽屉外粘贴物品标识,粘贴高危药品标识;所有急救药品使用原装盒,最好保持批号相同,将急救药品的原装盒及药品上的字迹用透明胶带贴住,避免药品之间的摩擦[3]。
2.3.3制定救护车药品表、救护车固定物品表,粘贴于救护车内显眼处,方便清理时核对。
2.3.4建立科室救护车管理制度细则,制定了出诊班工作职责、清理救护车流程、院前接诊工作流程,实施量化管理,规范到人。
2.3.5在护士站白板上建立救护车特殊交班栏,救护车上用物使用后因特殊原因未补充及时交接班,并将未补充的物品放在护士站小整理箱内注明救护车车辆,确保下班出诊用物的完好备用。
2.3.6制定放置标准,建立出诊应急箱,放置输液全套物品,按平时使用频率上下放置所有用物,对于特殊药品如地西泮按相关规定单独放置。
2.3.7救护车的封条式管理出诊班每班对救护车进行清理,确保无误后贴封条,封条上注明日期及封条者全名。使用后采用谁开封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督促出诊班人员对救护车的清理,确保救护车上物品的完好率。
2.4清扫
出诊班对每班所跟救护车进行清点并记录,每周副组长对救护车进行不定期轮流抽查,对近效期失效药品及物品做好标识并提醒当班人员进行更换,药品按有效期的先后摆放,近期失效药放在最右侧使用,清理完毕贴好封条。
2.5清洁
出诊班护士清车时严格按照清理救护车流程用消毒水进行清理,救护车内放置医用垃圾桶、手消毒液,护士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工作卫生习惯,保持救护车内各柜子的清洁整齐。
2.6素养
全科护士必须遵守科室制定的关于救护车的相关管理规定,养成药物使用左进又出、一次性物品定点定量的良好习惯,杜绝急救药品及物品过期、固定物品漏补、漏放的现象,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实施量化管理到人,对于现行管理规定及药品、物品存放不合理的地方,科室定期开会讨论并实施整改。
3体会
通过对救护车实施5S管理,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和制定,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减少了救护车差错发生率,确保了院前接诊工作的安全,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娇弟.浅谈5S管理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特别健康,2014,(10):468.
[2]刘君,张敏.“120”急救车内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07):173-173,174
[3]袁萍."120"'急救车内抢救药品及物品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外医疗,2010,29,(33):130-130
论文作者:马苏,曹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1
标签:救护车论文; 药品论文; 物品论文; 护士论文; 封条论文; 车内论文; 科室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