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环境管理的思想渊源与环境科学的产生;然后分三个阶段对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进行回顾,进而从管理对象、主体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环境管理思想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协同演进关系进行反思;最后,文章指出,随着主流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环境科学的发展将走向综合化、人文化、立体化和专业化。
关键字:环境管理思想;环境科学;协同演进
前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对自然的索取和利用。自从形成社会以来,人类主要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作用于自然环境。人类、人类社会就是在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同变化的过程中演进的,不仅自然环境发生着变化,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以及决定人类与社会行为取舍的思想、观念、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环境管理思想的萌芽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
1环境管理的思想渊源与环境科学的产生
在中文词义中,“环境管理”往往被理解为管理环境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人类调整和修正“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行为,即对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的调整和修正,包括对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人(社会)与人(社会)的关系(包括代际关系)以及自然生态关系(通过人类行为调控)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这正是环境管理困难的根源。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它是一门应急的科学和问题的科学,是在认识、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渐趋严重,从而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许多传统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给予关注,先后产生了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并相应发展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管理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哲学、环境美学与环境史学等,它们都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阐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不同的治理和保护方法以及调整人与环境关系的办法等。就世界范围来说,环境科学被称为科学还是近三十、四十年的事情。目前,具有独立意义的环境科学理论有环境学、环境质量学、环境社会系统学等,一种统一的环境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孕育之中。应该说,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管理”,只不过是自觉程度,或者说是理性程度的大小和高低不同而已。人类对于环境管理的自觉程度决定于人与自然环境冲突的激烈程度和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深度。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虽然始终存在,但从来没有在世界的范围内紧张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当前,环境问题已被人们普遍感知并得到高度重视,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各种各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感受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家的研究和发现。起先,人们依照惯性的思维,以为凭借技术就可以制止环境的恶化,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然而曾几何时,人类不得不从单纯依赖技术治理、迷恋技术的局限中跳出来,转而向“管理”寻求出路。向“管理”寻求出路,本质上就是要改善自身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基本观念。由于生存方式、发展模式和基本观念具有极强的国际性、区域性和历史的阶段性,因而,环境管理的思想体系就显得丰富多彩、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2环境管理思想的演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
污染治理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阶段大致从20世纪中叶即人类社会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开始到70年代末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最初人们直接感受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公害”问题即局部的污染问题,人们沿袭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这个时期的环境管理实质上只是污染治理,主要的管理原则是“污染者治理”。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初步建立。在理论研究上,来自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形成了早期的环境科学形态,如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医学、环境工程学等。
在应用研究上,主要是开发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用于指导和支撑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炉、废弃物填埋场等建设。末端治理工作对于减轻污染、缓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它没有在环境问题的根源上着力,因而不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它一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一方面新污染和次生污染又不断出现。治理污染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阶段的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研究时期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由于末端治理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加之其他环境问题诸如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探寻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与消除的对策。这类研究在原因方面抓住了环境成本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于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试图通过“环境经济一体化”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具体的环境管理原则就变为“污染者负担、受益者补偿”。在这一时期,环境科学的研究开始兼顾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自此,人们开始重视从宏观和战略层面研究环境问题。所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核算,运用收费、税收、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环境与经济的综合管理。
对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问题的探讨,使许多有利于环保的技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得以出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环境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把保护环境的希望寄托在对经济活动过程的管理,通过对资源、环境进行赋值,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由经济开发建设行为负担,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但大量实践表明,经济活动为其固有的运行准则所制约,很难或不可能在其原有运行机制中给环境保护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地位,因而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小修小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科学思想进步的基础,而科学思想的革命则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指南。新的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并引起技术和生产的革命。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科学的协同演进正是如此。《科学》杂志:“环境与发展可持续性研究”一文曾提出了可持续性研究的七个核心问题,强调了其中的系统概念,正是其重要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运顺利,王炜,王钦良,等.基于SWOT分析的黄渤海海洋气象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2):86-90.
[2]佚名.中国环境问责制度的嬗变特征与演进逻辑——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行政论坛,2019,26(1).
[3]佚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与雾霾污染——理论分析与来自中国的经验[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43-55.
[4]佚名.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19(2):5-16.
[5]佚名.科学管理的演进与创新[J].经营与管理,2019(1):43-46.
[6]佚名.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现状、问题及科技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1-9.
论文作者:姚立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环境论文; 科学论文; 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管理论文; 管理思想论文; 人类论文; 社会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