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如何突出探究呢?
一、自读生疑,培养问题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句质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句。像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或与文章中心有关的词语等都是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是那些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含义隽永、蕴含哲理的句子,或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在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风筝》一文时,学生抓住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提出“既然撕毁弟弟的风筝对于我来说是精神的虐杀,为什么不直接说我的心像铅块重重地堕在地上,而说不至于断绝,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很有针对性,理解这句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我这样野蛮粗暴地对待弟弟,长大后非常后悔,心就像铅块一样沉重,但是事过境迁,已经永远没有补救的办法,所以这件事一直像铅块一样挂在心里,更加说明我心情的沉重。”
二、质疑讨论,学会自主探究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使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意见和理由,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求得问题的解决。
在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文言文《童趣》这篇文章时,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描述的都是童年时碰到的极平常的事情,为什么在作者眼里会变得这么有童趣?我不认为蚊子会变成仙鹤,我最讨厌蚊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语音刚落,便激起强烈反响。教师肯定该学生大胆质疑行为,并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争辩着,兴奋点达到极限,整个教室沸腾了。接下来有学生代表举手发言:“蚊子和仙鹤有相似点,蚊子腿很细,仙鹤腿也很细,而且都有翅膀,所以会飞,能发出叫声,所以我认为蚊子能变成仙鹤。”“作者童年幼稚,有好奇心,并善于仔细观察细小事物,在事物之间寻找共同点,也寻找到了乐趣,体现他的童真童趣”“作者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做,‘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于烟’,创设了利于想象的背景,于是体验到物外之趣”;“作者在年幼时富有奇思妙想,善于调节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把被蚊子叮咬这样的苦事想象成仙鹤舞于空中这样的乐事。”“我小时候搭积木,把它看成建高楼大厦,搭了又拆,拆了又搭,什么埃菲尔铁塔了,什么长江大桥了,反反复复,有趣极了。”“我小时候观蟋蟀斗时,好像是看拳击比赛,很有成功感,真是刺激、兴奋。”……通过小组讨论,思维碰撞,学生一致认为只要热爱生活,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不仅可以体会到蚊子变成仙鹤的物外之趣,还可以体会到其他的物外之趣。
三、引导释疑,掌握方法规律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没有解惑,学生的探究活动就难有大的收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把舵、纠偏”的“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如在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行道树》一文中,可用化大为小法、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化大为小、再联小成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A.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B.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C.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几个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解答。再把这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从事神圣的事业,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痛苦,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却能从这些痛苦中获得快乐、欣慰和满足,这种幸福与别人相比较而言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像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在痛苦之后感到的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
四、迁移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而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
如阅读《行道树》一文中,要求学生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探究出作者是借行道树来赞美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人。在探究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这种写作方式进行迁移运用。教师引导:“行道树让张晓风想起无私奉献的人,紫藤萝瀑布让宗璞感叹生命的长河无止境,香瓜子让杏林子赞叹生命的顽强,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或许能触发你们的一些感悟,请说出你们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纷纷借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柳树总是长条低垂,像一位谦逊的君子,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处世,从不邀功请赏,我们也应该做一个谦逊的人。”“一串红的花总是紧紧地挨在一起开放,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班集体,也一定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如诗歌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松叶像针一样根根直立,而且全都指向上方,一副倔强不服输的样子。”“仙人球不怕风吹雨打,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因为阳光总在风雨之后。”“一片颜色苍翠的树叶仿佛是惧怕风的抚摸,无力地摇了摇,悄无声息地脱离枝头。我开始惊叹,绿叶虽然抵不住风儿的摧残,但它却默默地深埋于泥土,为来年的生命之树积蓄养料。它告诉我,这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无私奉献的人生品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理解、记忆、运用知识方面等有很大的提高。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体验、探究式阅读就是让学生与书中的一个个高尚灵魂对话,在一次次体验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一次次探究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