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集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学科德育是渗透性教育的体现,数学教材及其所含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教学过程有机有序地渗透,其教育效果是其他任何德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相关的德育工作的建设,特别是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
一、润物细无声——论教师的示范导行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其言行教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教师语言简练大方、做事雷厉风行,学生在其影响下自然动作麻利、学习高效。教师板书认真规整、条理清晰,学生或多或少会注意自己的书写习惯。数学课上,教师有理有据、逻辑性强,潜移默化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蒸蒸日上。反之,当然是另外一种场景。不得不说,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师严格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展示给学生最好的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练就火眼金睛——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及早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教会他们收集、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对信息的洞察力,养成他们重视信息、收集信息的好习惯,以使他们不致于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使得数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愈加紧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提供了恰好的契机与手段。
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之后,可以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全班分三个小组分别到南京、杭州、北京游玩。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网上查询交通图、时刻表、风景区及票价等资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讨论:到底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去南京的学生说为了节省时间可以走高速公路;去北京的学生说为了省时间可以乘飞机;去杭州的学生则说可以乘轮船,一路上可以领略京杭大运河的美景。学生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恰好经历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等环节,感受到信息的价值,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信息观念。
三、举一反三——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方法在手,数学不愁——渗透各种数学方法及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理解事物,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来说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每一种思想(如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化归思想等)都渗透着很深的哲理,都蕴含着发展的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同时,渗透对学生发展观念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关系”“乘除法的关系”时,为了深化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认识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且认识到“加和乘”“减和除”之间存在着的转化发展关系。
再如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念。使学生在运用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观念不断得到熏陶。
总之,德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使数学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自然的、有效的。
论文作者:谢淑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论文; 思想论文; 观念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