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近两年考古发现与文物研究_考古论文

宁夏近两年考古发现与文物研究_考古论文

近两年来宁夏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论文,两年来论文,文物论文,考古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宁夏文物与考古方面的新发现和近两年来出版的有关学术专著、报刊所载发掘简报(报告)以及研究论文的综述,为大家提供了宁夏文物考古方面的学术观点和资料信息。

近两年来(1995—1996年),报刊上发表有关宁夏文物考古方面的文章80余篇,其中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研究论文45篇,一般性报导、介绍和评述30余篇。两年内出版有关专著5部,另外,还有1部《宁夏考古文集》出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下文均简称《考古文集》),书中汇集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现将其中的专著和相对重要的研究报告、论文等,按时间先后及专题作如下概述,以期促进研究者对本地区的文物考古成果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一)古生物化石

1990年在惠农县西河桥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点进行了联合试掘,出土化石有犀牛、鹿类、马、鸵鸟等种类。这批化石的产出地层为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约1.5—10万年;其埋藏的古环境系山前凹陷带,湖相边滩沉积,反映了当时该地区湖泊成片,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气候湿润的自然条件。这样的良好环境,同样适宜于人类生存,这就为我们今后发现化石时代的人类遗迹提供了科学的线索[①]。

古生物化石地点,宁夏以同心和石咀山——惠农一带最为集中,且同心已发现有古人类化石。我们应该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但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历史考古知识,给这些古老的化石产地以切实的保护,而且应该尽快投入研究力量,适时地进行科学调查和发掘研究。

(二)石器时代

青铜峡鸽子山为一处细石器遗址。考古调查发现,该遗址位于贺兰山台地,石器分布相对集中,但因缺乏地层证据,且由于地形的限制,早晚期遗物混杂无章,从而其时代尚难确定。从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分析,“它属于华北以小石器为显著特征的文化传统”[②]。在海原菜园遗址连续数年发掘取得重大收获之后,为搞清“菜园遗存”的分布范围及与相邻地区同时代文化的关系,1988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合作,对固原地区的西吉、固原、隆德、彭阳四县的2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证明:“在宁南、陇东纵横数百里的范围内,尽管有六盘山的阻隔,但是各个流域的先民仍是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共同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海原县菜园遗址,则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菜园遗存是宁南、陇东地区齐家文化的主要源头[③]。柴梁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固原县七营乡墩顶山。调查时发现,有不少墓葬已被破坏,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无论是墓葬形制、葬式,还是器型、风格,均与菜园遗存同类遗存相似[④]。新石器时代考古,可以说在我区已开展得相当深入,但南部山区仍有许多地点仍值得注意。

(三)春秋战国时期

《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载《考古学报》1995年1期),详细报导了1987年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戎族墓地的发掘收获。此次共发掘墓葬28座,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和洞室墓两类,其中土洞墓居多,占21座。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偏东,有少量双人同(异)室合葬墓,无葬具。该墓地普遍流行以牛、马、羊的头、蹄骨殉葬的习俗。出土随葬遗物1400余件,以铜器如矛、刀、剑和各种车马器为主,还有大量珠饰出土,另有少量的陶罐、铁制牌饰和金银器。通过与相邻同类遗存进行类比,此墓地的时代定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主族属为西戎。《宁夏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亦载《考古学报》1995年1期),文中重点对该墓地所出人骨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彭堡古代居民的颅骨形态学研究表明,彭堡人的头骨很接近现代北亚蒙古人种。这个结论与该地区海原新石器时代和甘肃的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时代墓葬所见人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形态学偏离。海原菜园遗址的人骨在颅骨形态特征上明显与蒙古人种的东亚支系类型更为接近。相比之下,彭堡组与内蒙古东部的几个古代组尤其同扎赉尔和南杨家营子两组显示了更多的同质性,说明他们同为北亚蒙古人种。而固原青铜文化居民的族源同北方游牧文化古代民族可能有更为直接的关系。《西吉县陈阳川墓地发掘简报》(载《考古文集》),报导了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春秋战国时期戎族青铜文化墓葬的发掘情况。3座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偏洞,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殉牲每墓均有;随葬品共有36件,以青铜器为主。这处墓地无论是形制、葬式,还是殉牲、随葬品的种类和特征,均与相邻的固原杨郎、彭堡戎族墓葬甚为相近,所以,这里也应该是文献记载中所述的戎人的活动区域。杨东晨在《论宁夏地区古族国的经济文化与华夏族的关系》(载《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1期)一文中,简要论述了远古——商周时期宁夏先民与中原的密切关系;重点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宁夏的古国及其文化。那时,这里先后为乌氏、朐衍、义渠诸戎系民族所据,他们在与相邻地区民族的征战、融合过程中,共同开发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与经济,从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韩小忙《猃狁与戎考论》(载台湾《汉学研究》1996年2期)一文,则从文献记载、铜器铭文和考古材料三个方面考证了猃狁与戎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经由分析得知二者活动的时空范围:即猃狁于西周时期,诸戎于东周时期,先后活动于泾、洛、清水河上游之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域。虽然时间先后不同,但空间范围大致相当,而且文化特征基本相同,因而猃狁与戎本应是同一个民族,只是前后称呼不同。他们处于以六盘山为中心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较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年降水量少,属凌半干旱草原区。戎人农牧兼营,而且居住地就近放牧的畜牧经济发达(非游牧经济),同时,也以战争和掠夺补充生活。

近年来固原、银南地区青铜文化遗物的大量发现以及几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使得戎、狄文化面貌之别日益明朗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应该把目光转移到戎文化研究的细部,诸如族别的区分、文化特征的辨析、活动区域的确指等等,这样才能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四)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宁夏南北各地均有遗址和墓葬发现,而以墓葬为多。位于横城堡明长城以北的灵武横城汉墓群,因为园艺场营造果林,考古队进行了随机发掘。共清理汉墓25座,有砖室、木椁、土洞墓三种形制;墓室大多数较小,随葬品不是十分丰富;由于无地层关系,根据器物形态的变化,可将这处墓群分为早晚两期,前期当在王莽——东汉初期,后期为东汉中晚期。根据墓中随葬品类似中原汉墓的特征,推测这是一处汉族中下掋民众的墓区[⑤]。宛记沟汉墓群位于盐池县柳杨堡乡宛记沟村,由于生产建设,先后两次发现墓葬7座。清理得知,墓葬形制分土坑和土洞两种。出土物以铜礼器和车马器为主,陶器亦主要为礼器。这处墓群更强烈地反映出与中原汉墓的一致性[⑥]。吴忠市高闸乡韩桥村,多年来时常有墓葬露土。1978年,博物馆考古队即在距此不远的关马湖清理过40余座汉墓。此次又抢救发掘汉墓18座。形制分砖室和土洞墓两种。各墓大多已被盗掘,陶器有罐、壶、灶等,铜器多为车马器。根据遗物特征并参照洛阳烧沟汉墓同类标型器,韩桥汉墓时代大约可定在西汉晚期——东汉时期[⑦]。《固原县上饮马河东汉墓清理简报》(载《考古文集》),报导了固原县城郊发现的一座汉墓。该墓为三室砖墓,残存器物40余件,多为装饰品如铜镜、钱币、串珠等。根据遗物特征及所出钱币,该墓时代约在东汉时期。《固原陈家洼汉墓清理简报》(载《考古文集》),简要报导了固原县头营乡陈家洼的4座汉莫。墓葬均为单室砖墓,出土有绿釉陶器、铜器等共计127件。其中绿釉陶器如尊、盘、耳环等,色彩明丽,鲜艳美观,尤具特点。与相邻地区汉墓对比,此处墓群时代当东汉中晚期。宣和汉代窑址,位于中卫宣和汉墓群中部,为配合宝中铁路沿线施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对之进行了清理。共发现窑址4座,其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室和烟窗组成;其中两座窑中发现有大量的砖坯,表明该窑为砖瓦窑,另两座有陶片等遗物,知为陶窑。4窑的形制和结构均与中原地区汉代窑址相同,说明汉代宁夏地区与中原汉文化的密切关系[⑧]。

(五)北周——隋唐五代时期

199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固原县南郊一座濒临破坏的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土洞墓室组成,出土有墓志、铁剑、陶罐、彩绘陶俑等百余件器物,另外,墓道、墓室均有壁画发现,由于遭到进水的侵蚀,唯第5天井的一幅武士图保存较好。从墓志得知,该墓为葬于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的北周大将军大都督宇文猛之墓。所见武士壁画与同时代该地区发掘的李贤墓壁画风格接近,为北朝绘画提供了新的史料[⑨]。

由固原博物馆罗丰编写的考古专题报告《固原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对80年代以来该地发掘的8座隋唐时期的墓葬进行了一次综合研究。作者将这批墓葬放在目前我国发现的隋唐时期墓葬这一整体时空中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固原隋唐时期古墓葬的特点以及其在整个隋唐考古研究中的地位。同时,作者还对所发现的墓志和古波斯银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隋唐时期墓葬,全国发现的倒不是很少,但具有一定特征的家族墓地并不多见,《固原隋唐墓地》的出版,无疑对这一时期考古、历史、文化的研究,尤其中国内地与中亚以及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居住在固原的“昭武九姓”后裔》(载《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1期)一文,对固原历年发掘的中亚侨民墓葬进行了分析,其特征为:(1)墓主属同一家族,带有血缘关系;(2)墓主在世时对隋唐王朝固守边陲和管理马政作出了贡献;(3)这些侨民虽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汉化,但婚姻上仍保留了民族内部联姻的习俗;(4)为中西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宁夏固原出土的北周隋唐壁画》(载《固原师专学报》1995年3期),就80年代以来,固原发现的李贤、史射勿、梁元珍、史索严等人墓室的壁画,进行了综合论述。壁画题材多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制作工序为处理墙壁、起稿、定稿、着色;隋唐壁画继承了北周的特点,而且中原及其它地区亦多沿袭关西旧制。1991年发掘的青铜峡邵岗唐墓,地处黄河北岸,分布比较密集,且大致有序。经清理的14座墓葬,均为单室砖墓,早期已被盗掘,墓室内棺椁、人骨多经扰乱,随葬品所剩无几,唯M14出土一方墓志最有价值。墓志证明墓主浑公夫人死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景云二年(711年)迁葬于此。经考释,浑公夫人父家乃铁勒九部之一的契苾部,夫家为铁勒九部之一的浑部。贞观年间,铁勒附唐,唐置皋兰州(今兰州市北)安置浑部,后置东皋兰州(今中宁鸣沙),隶属灵州都督府。其后因浑部等降户经常扰掠当地居民而被迁至黄河之北。依地望推之,邵岗唐墓群,应是铁勒浑部的家族墓地[⑩]。《唐皋兰州都督浑公夫人墓志考释》(载《考古文集》),对墓志中所涉及契苾、浑之世袭、皋兰州、贺兰州的建置等问题进行了考释。墓志中所提供的一些史料,如关于唐代内属部族寄于缘边诸州县的羁縻都督府州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史记述的不足。《固原南郊乡和泉村出土一批唐代鎏金铜造像》(载《考古文集》),报导了1985年固原南郊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偶然发现的一批鎏金铜造像。共计出土铜像8尊,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中唐风格,多为菩萨造型,姿态简单。宁夏灵武一带,曾是唐五代时期著名的朔方节度使治所,是唐五代时期著名的藩镇。晚唐朝廷已无力控制这些地方势力,朔方军最后发展成为颇具实力的藩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曾数任朔方节度使的冯晖,正是那时历史舞台的主角。冯晖其人,虽正史多有传文,但却记述简约。最近于陕西发现的冯晖墓志,对了解冯晖及朔方军事统治集团的构成和冯晖病卒前后朔方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真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11)]。

(六)西夏时期

《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5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1984—1986年正式发掘宁夏灵武磁窑堡遗址的报告专集。书中详细报导了西夏窑3座、作坊8座以及元、明、清遗迹等情况;分期系统介绍了出土的瓷器、窑具等3000余件遗物和瓷片;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研究,推定出该窑址的时代:始烧于西夏中期,元代继续生产,明清时期衰落;论述了灵武窑的工艺渊源、窑址性质以及它存在的条件和背景;分析了部分遗物所反映的西夏党项族的生活与习俗,还对几种器物进行了考释;书末附有分析瓷片微量元素组成、灵武窑制瓷工艺总结和研究复原窑炉的文章。宁夏灵武窑是西夏皇室的瓷窑作坊,对窑址的发掘和认识,填补了以往陶瓷史上西夏瓷鲜为人知的缺环和空白。西夏王陵自70年代初重新发现以后,20多年来,宁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陵园遗址作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原始资料,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有资料表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以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园,现存帝陵9座、陪葬墓200余座、大型建筑遗址一处,整个陵区总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先后出版的《西夏陵》(东方出版社,1995年)和《西夏王陵》(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两书,就是作者在各自工作所获材料的基础上,对西夏陵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研究。《西夏陵》包括三方面内容:文字资料,约10万字;图纸资料,46幅线图;照片资料,250幅遗迹、遗物像片。《西夏王陵》分两部分内容:上编,对陵园客观现状进行叙述的田野资料;下编,对西夏王陵的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西夏佛塔》(文物出版社,1995年),收录了近10年来宁夏修缮和清理西夏始建的贺兰县拜寺沟方塔、拜寺口双塔、潘昶乡宏佛塔、青铜峡市108塔和同心县康济寺塔的科学记录材料以及塔内出土的珍贵文物。该书分为研究篇、维修篇、实测图、彩色图版四个部分。有根据维修、清理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撰写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8篇;有经过精确测量后绘制的实测图(包括细部、局部和复原图等)90余幅;重要和珍贵的文物照片200余幅。此书的出版,是宁夏境内西夏佛塔原始资料的一次详细展示,不但对西夏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古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西夏陵三题》(载《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4期),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即(1)西夏陵是在成吉思汗灭夏战争中被破坏的;(2)西夏陵区只有9座帝陵;(3)陵区北部建筑遗址是佛寺遗存。《西夏印章艺术浅论》(载《宁夏文史)第11辑,1995年2月)从艺术史的角度对现存西夏官印的特征,进行了一次较为认真的概括。西夏官印多为白(阴)文,很少朱(阳)文;形制多为方形、圆角;章法布局,凡两字作上下排列,四字、六字分两行,字距均匀,占满印面;印文字体为笔划曲屈的九叠篆文;文字之外,有较粗的白文边栏;背款分左、右两行,字体为西夏文行书,多潦草率意。“乍看之下,大有千印一面之感,风格颇为近似;实则笔画变化多样,极富艺术感染力,从而构成了西夏印章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中卫县红泉乡四眼井村有一处古代遗址,1991年经考古人员调查发现,在村边四眼井沟西侧约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文化遗存丰富,主要为窑洞、石砌建筑遗址和一处城堡。此前曾收集到遗物20余件,有瓷器、铜器、铁器等,另有古钱币250枚,均为金代“正隆元宝”。从瓷器特征和钱币分析,应该属西夏时期遗物。从周围邻村调查看,香山一带还有数处类似遗址。宁夏中卫,西夏时曾设力吉里寨,元为应理州,四眼井一带西夏遗址的发现,无疑有助于这一地区的历史研究[(12)]。《宁夏发现西夏木活字印本——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提早了一个朝代》(载《光明日报》1996年11月17日),报导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发现的珍贵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的研究成果,研究者经过长时间、多角度的仔细考证,认为该经印本具有明显的木活字印本特征,看来木活字印刷技术早在西夏时期就已存在,从而改变了人们旧有的木活字为元代王祯发明的看法。本结论已经通过了国家有关科技部门的鉴定,这样,就应将中外印刷史以及各种教科书中关于木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元代的传统定论重新改写。《神秘的西夏王国》(载《文物天地》1995年5期),通过对西夏文物和考古遗址的介绍,有助于人们对神秘的西夏王国的认识和了解。《从居延到灵武》(载《文物天地》1995年5期)一文,是曾主持发掘宁夏灵武西夏窑址的马文宽先生,对自己从居延一带见到西夏瓷片到亲自主持发掘灵武窑的前后经历。从作者的考古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但更能体会到科研人员苦有所成的喜悦。

(一)总论

宝中铁路宁夏境内沿线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在纵贯5个县,近3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共发现各个时代遗存90余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地40余处,它们明显地分属于三个不同的文化系统——细石器文化、菜园文化、齐家文化;先秦至汉代遗存10余处;宋元时斯遗存20余处;另外还发现和调查古城址20余处。通过对这些铁路沿线古代遗存的全面调查和重点清理,使我们对宁夏南部山区古代遗存的分布和保存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今后我区考古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13)]。《固原县河川河谷考古调查》(载《考古文集》),是对1972年修筑兰宜公路(兰州—陕北宜川)时宁夏段调查和征集文物的整理简报。当时在沿线发现苟堡、店河和西塬畔三处遗址;清理窑洞式居住址8处、窑穴17个、陶窑5座、墓葬8座,灰坑几十个;出土和征集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物150余件。分析调查所得遗物的特征,其与该地区已经过正式发掘的典型地点如菜园遗址、杨郎戎族墓地等地的典型遗迹和器物特征相近,因而证实了这一地区文化面貌的一致性以及分布区域的广泛性。

(二)岩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贺兰山白芨沟内的一处岩洞中,首次发现了彩绘岩画。计有图案37组,约100多个单体图象,有乘骑征战的人物形象,有北山羊、马、蛇、狗等动物形象。岩画采用剪影式大轮廓描绘的技法,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见闻。据考证,这批岩画的时代当处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14)]。

(三)石窟

《须弥山石窟史略》(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4期),依靠文献史料,论述了须弥山石窟的开凿及其兴衰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情况。北魏是须弥山石窟的创始时期;北周时期大量凿窟,形成了须弥山石窟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须弥山石窟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时代,现存洞窟多为这一时期所造;唐以后须弥山不再有开凿洞窟的活动。《须弥山石窟的主要构造形式与造像特征》(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2期)一文,总结出须弥山早期石窟的主要形式为:(1)有中心柱窟;(2)多三壁三龛式窟;(3)多列柱窟。早期造像特征为:佛陀清像秀骨,菩萨高髻大裙,两肩下削。早期造像,虽然须弥山保存无多,但这些以纯熟技巧和饱满热情所创造出来的造像作品,仍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时代。座落于泾源县新民乡张台村东燕山脚下的张台石窟群,或残留佛像,或仅剩洞窟。据考证,此地原有碑石一通,记有寺窟沿革,惜已被毁。此地原属甘肃华亭县,《华亭县志》载,张台石窟原名“延龄寺”,窟内造像始凿于北宋时期[(15)]。

注释:

①董居安、陈伟:《惠农西河桥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载《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出处下同)。

②王惠民、余军:《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调查报告》,载《宁夏考古文集》。

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固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④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柴梁新石器时代墓地调查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⑤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灵武横城汉墓发掘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⑥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盐池县宛记沟汉墓发掘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吴忠韩桥汉墓发掘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⑧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中卫宣和汉代窑址》,载《宁夏考古文集》。

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原工作站:《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发掘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⑩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铜峡邵岗唐墓发掘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11)李慧:《五代朔方节度使冯晖墓志初探》,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4月30日。

(12)杜玉冰、麦玉华:《香山四眼井遗址调查简报》,载《宁夏考古文集》。

(1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宝中铁路宁夏境内沿线文物考古工作纪要》,载《宁夏考古文集》。

(14)李祥石、沈自龙:《贺兰山洞窟彩绘岩画》,载《宁夏考古文集》。

(15)王治平、李子杰:《济公修行地——泾源张台石窟》,载《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2期。

标签:;  ;  ;  ;  ;  ;  

宁夏近两年考古发现与文物研究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