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石生 (广西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福龙小学 广西 柳州 545600)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07-037-01
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我总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课堂是运用一些学具,不仅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还能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个方面,我的体会是:
一、运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我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带来长短不同的小木棒。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每人带来一块光盘, 先量出光盘的直径,充分让学生动手,感受一下直径在圆的位置。然后热让学生测量出圆的周长。测量的方法是让学生让光盘滚动一周,量出线段的长。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是滚动光盘不稳就是滚动光盘所走的线不直。经过了几次练习,学生终于准确的两量出圆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手操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圆的周长是什么?直径是那条线段,有利与巩固数学知识。接着我让学生用测量的周长与直径相比,商是多少?这样通过学生滚动、测量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运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是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教师拿出圆的面积教具进行演示: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再把每一个等份分成八等份,一共16份,每份是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并写上号数,然后把这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试操作,把学具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把第1份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1份(即原来的半份)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右边,这样就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强调:如果分的等份越多所拼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问题: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圆的半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把直径是8、10、12、厘米的演示教具给学生动手演示,并要求各组量出直径是多少?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多少?再把圆拆开,合并成长方形。再量出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算出两条长的和是多少?提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两条长的和与圆的周长相等。)这样,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即长=2πr ÷2 =πr。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即宽= r。通过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推倒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即:长方形的面积s=πr×r=πr2。通过拆分、合并,使学生感知圆的周长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圆面积公式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运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我教学《认识正方形》,我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启发学生:你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对折等方法,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论文作者:覃石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学生论文; 长方形论文; 角形论文; 数学论文; 操作论文; 学具论文; 直径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