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适合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对学生的大脑形成强烈的刺激,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经常会在传统的教学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的容量已经缩得很小;板书详略有致;语速缓慢且抑扬顿挫重点突出;双眼紧盯走神的同学,让他时刻不敢放松,可是,一堂课下来,还是有那么几位同学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这对老师来讲,实在是一种自信心的打击。 笔者对照有关多元智能的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于198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提出。所谓多元智能,指的是人类自孩童起,便会用各种不同的智能来学习或表现,人的心智结构,至少包含以下八种智能: (1)语言智能: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如作家及演说家。 (2)自省智能:有自知之明,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动机、脾气和欲望,以及自律、自知和尊重的能力。如宗教领袖、心理治疗医生。 (3)人际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如政治家顾问等。 (4)数学逻辑智能:有效运用数位和推理的能力。这项智慧包括对逻辑或数字敏感并有能力分辨。如科学家、数学家。 (5)空间智能:这项智慧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立体化在脑海呈现出来。如艺术家和建筑师等。 (6)肢体动觉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如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及雕塑家等。 (7)音乐智能:这项智慧包括对于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如作曲家、演奏家等。 (8)自然观察智能:对于自然界中的事物,能敏锐观察,发现异同。如自然生态学家、自然科学家。 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上述的八项智能中的能力,只是某些智能很发达、某些智能普通,其余的较不发达而已。例如:一个人,他的数理逻辑智能及语文理解智能可能很好,但是人际智能、音乐智能就不一定特别突出了。他认为每个婴儿刚诞生时,八项智能的发展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的不同,孩子成长的环境不同,以及后天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而导致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某些智能成长得比较快,比较好,而另一些却发展很慢,甚至停滞不前。 各项智能发展程度不同,就可能导致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模式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对声音的刺激反应比较强烈,对文字及语言之敏感性很强。这样的学生,教师清晰的表达对他们的接收和理解知识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的学生对书写的文字反应比较强烈。可能这一类学生的听—思考—理解—反馈能力没有第一类强,但是详略有致的板书对他们的接收信息很有好处。他们是通过看—记录—思考—理解—反馈这样一个过程进行信息的整理的。传统的课堂,这样的学生也是受益者。 有的学生对文字对语言的接收理解能力较差,但是对图像有较好的理解能力,所以我们的板书中缺少不了图示和图解,书本上也有大量的图片,这是为他们准备的。 可是,我们的课堂还缺少对一些好动的同学设计,有的同学只对音乐声有较好地反应,有的同学在户外活动中会表现出更好的活力,有的同学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同学则在集体讨论中能更好的接收信息……我们的课堂,真的适应每一个人吗?很明显,对传统的听讲—板书模式的课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适应的,课堂对他们来讲是无趣的、强迫的、无成就感的。正因为我们的课堂无法激发这些人兴趣,自然也就无法对其大脑形成强烈的刺激,课堂效率又怎么会提高呢? 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突出的学生身上,对于擅写文章者或是数学神童,我们总是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对于那些在其他方面非常有天赋但在语言或逻辑上有所欠缺的孩子,那些以后可能会成为音乐家,自然科学家,国家运动员,建筑师,雕塑家,发明家的孩子却得不到我们正确的评价。相反的,很多学生被贴上了“智力低下”、“学习能力极差”的标签,他们的天赋,他们的五彩的人生,极有可能因为这些误解和忽视而终结,最终浑浑噩噩一生,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惯常的思维和学习模式不适合传统的语言—逻辑课堂。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一个课堂如果只能被一种类型的同学适应,那么这个课堂是失败的,因为其他学习类型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失败的,因为我们只培养他的语言逻辑能力,而其他能力诸如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均没有得到发展,踏入社会必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人人成才,人人成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用更广泛的手段来表现他的课堂,比如通过音乐、交流合作、艺术活动、个性表演、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心智结构和学习模式,安排课堂教学,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通过你的教学活动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这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的一系列摸索和尝试: 1.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化学学科有它吸引人的天生的优势。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大量的实验,同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计算。实验虽小,但小小的成功足以给年幼者足够的成就感。只要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学生八大智能中的大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通过所设的教学情景有所收获。 比方说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设计了这么一个分组试验。 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定体积的雪碧,并得到了以下装置和药品。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_教学过程论文
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