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和各个地区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环境监测数据作为主要基础内容,这也是各个地区政府制定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条例的重要依据,也是各级政府定期公布环境监测站状况和保障广大人民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为了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水平,便需要保障环境监测站各项监测数据资料的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
引言: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环境监测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监测数据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为严肃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2015年12月环保部印发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2017年9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通过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最关键和最基础的环节。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体系宣贯效果不佳、监测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强,不能完全认识到监测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后果。部分监测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认识停留在概念上,对工作中须遵守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规定不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甚至怀疑质量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致使体系文件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纰漏、偏差甚至不执行等现象,造成质量体系要求和实际工作“两张皮”。
(二)方法标准变化加大,执行现行有效的标准有延迟
目前国家环保部相继变更了一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和监测方法标准,与此同时与新形势适应的监测仪器、设备应运而生,但不少环境监测站不能及时执行现行有效标准,导致出具的数据不具备法律效应一是部分环境监测站对最新标准的跟踪不到位,不能及时下发最近的标准、规范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二是部分环境监测站经费渠道不畅,新标准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不能及时购置,导致现行有效标准不能及时执行;三是监测工作面临方法和设备的急速变更使得监测人员难以很快适应,表现得对方法变更不敏感,对仪器设备的更换心存顾虑,因此造成现行有效标准的执行延后现象较多。
(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全程序质量管理存在空白
现场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每一个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监测环境比较复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易受到严重影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远落后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且随着现场监测项目不断增多,便携、快速的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很多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未涉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获得保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制定方案、现场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或编写报告等,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而质量管理工作还未覆盖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在制定方案、样品交接、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节依然存在空白,极大制约着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完备、可行的体系文件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根本依据,与监测技术和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保证工作质量的管理规定都应编入到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依托于体系文件的不断完善,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的及时修订可极大促进监测水平的提高,各科室主任可将责任落实到人,内审员在年度内审中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展,质量管理工作还需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必要的考核制度。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是规范监测工作的有力抓手,国家总站可不断变换考核形式,组织省际之间互考,建立彼此学习的机会,削减地区水平差距。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还需不断增加例如生态监测、应急监测等考核类别和科目,保证这项制度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每个角落,以适应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监测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重点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为保证现场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现场监测的规范性,科室主任应带领监测人员加强对相关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尤其应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讲解不同行业现场环境的区别,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名现场监测人员要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环境及点位布设,清楚监测方法和样品保存要求,认真准备监测设备,并确保在检定期限内按照监测方法规范操作,及时填写原始记录,将质量管理工作融入现场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应根据监测内容,明确监督检查的依据,制定科学详细的检查方案,设计信息完整的检查记录,配备业务能力突出的质控人员,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整改制度。监督检查人员还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方案的内容,清楚监测方法及操作步骤,认真记录现场情况,及时汇总并反馈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作用。
(三)拓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领域的发展壮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地表水自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重金属监测、土壤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急需建立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研发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环境标准样品,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紧跟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国家总站可通过组织座谈、技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结各监测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广泛听取各地方站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切实可行[1]。
(四)加强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
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保证监测工作优质高效开展的关键,当前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标准层出不穷,通过上级环保部门集中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专项监测项目培训等多种渠道搞好全员培训,全面提升监测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着实提高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
结论
简而言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只有紧跟环境监测领域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从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确保监测工作准确、及时、全面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2]。
参考文献:
[1]陈江,张海燕,郭莉娅.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3(2):27-29.
[2]向亚芳.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163-163.
论文作者:刘慧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环境监测论文; 质量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现场论文; 数据论文; 人员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