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家庭教育应关注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把目光投向了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大家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在新世纪的地位和价值,研究21世纪对本国家庭教育的挑战。我国政府与教育理论界对此也十分关注,研究并强调指出,新世纪的家庭教育应注重为孩子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教会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家庭环境——平等和谐的新世界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怎样才能给孩子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呢?
1.孩子的自我“世界”。目前家庭居住条件逐渐完善,家长在装修房屋、改善居室环境时应给孩子留一席之地,创设一个属于孩子的“小世界”。例如,利用客厅、卧室一角或阳台一侧,做一个富有童趣又能使孩子伸手可及的壁柜,供孩子放置学习用品或图书。在成人眼里这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小世界”是属于自己所有的,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样,有一份地位。
2.孩子的参与权利。在家庭环境布置中,家长不能用过多的“不准”束缚孩子,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美化他们自己的小世界,使他们真正成为这方“天地”的主人。
3.孩子的自主游戏。德可乐利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他的自发活动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要真诚地鼓励孩子游戏,要用语言、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积极立场,并努力抽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兴趣总是一些隐藏的能力的信号”。因此,“家长只有通过对孩子的兴趣不断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进入孩子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材料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
4.孩子的平等地位。只有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家庭才可能是一个愉快的整体。家长跟孩子应既是长辈和晚辈,又是朋友,家长应常跟孩子同玩同乐,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孩子做错事,家长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能当众大声训斥。孩子遇到挫折,家长不能挖苦嘲笑,要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于孩子的出色表现,家长要及时、多次表扬、鼓励,并不断向孩子学习。
二、第二语言——不可遗漏的新要求
有关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孩子在这一关键时期未进行另一语言的刺激,则另一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现象是,一千侨民的幼儿可能在街上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而且他的话会说得非常流畅,甚至每一个细微的音变都和说本族语言的人一模一样……”
其实,这是因为在学习语言的方式上,儿童有着成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1.兴趣永远第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2.儿童先从听开始学习。他们的感受器官是耳朵,而不是眼睛。3.儿童绝不会逐个词去记,而是整体地学。4.动词是言语的中心。儿童往往从一个简单的动词开始,逐步掌握复杂的语言表达。由于儿童具有这种优势与方式,所以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绝不会像成人那样千辛万苦、费尽脑汁,而恰恰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进行,且卓有成效。
三、身心健康——关注自身的新焦点
关于“健康”,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做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提出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财富。英国教育家洛克则强调,若没有健康,就不可能有什么幸福可言。
社会对孩子提出了众多“学会关心”的要求,这其中,学会“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学会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学会关心”的重要主题。因为对孩子来说,关心自己的健康是必要的和实际的,也是必须从小学会的。一个人若是从小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就为日后创设一条健康幸福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孩子来说,关心身体健康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营养习惯;踊跃参加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保健习惯。关心心理健康包括: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进行正常交流,人际关系和谐;能协调控制情绪;智力正常;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教孩子关心自己的健康,家长首先要有科学的健康观念,并通过关心家人的身体和情感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会关心自己的健康是由一系列自理生活的行为和能力构成的。家长在教会孩子良好习惯和自觉调节心理情绪的过程中,也教给了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四、艺术熏陶——家庭教育的新力量
“儿童与生俱有音乐天赋,很小就会全神贯注于声音、节奏等,全世界的母亲都知道用摇篮曲来安抚婴儿。……因此,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感受力,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法国教育家意味深长的这番话,告诉了我们艺术熏陶的精粹。
音乐有助于开发人的思维,能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智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能有我现在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是音乐帮助我发现了相对论。”
可见,音乐对于孩子如同是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样,研究也表明,美术对孩子的作用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呢?这里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在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中要张贴美丽的艺术作品,同时配合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况,如做功课、玩耍、午睡、吃饭等时间固定地放一些音乐,这样,孩子听到熟悉的音乐,看着美妙的作品,就会情绪安静地进入自然状态。
五、现实生活——孩子成长的新课堂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一是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世界中欢乐与忧愁、成功与失败、正义与邪恶并存,这是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家长无须粉饰纯净,或为孩子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安乐世界”。否则,当困难、痛苦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就会惊恐不安,手足无措。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生活,在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对现实生活危险与困难的正确认识,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适应能力、勇敢品质和乐观态度。二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对家长来说,要多学习家教的知识,要从孩子的未来发展考虑,多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对孩子间产生的矛盾也不必大惊小怪,一方面要让孩子有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在与同伴发生矛盾的过程与结果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如轮流、分享、利他、宽容、谦让等。总之,要让孩子有机会直面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有机会获得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感受。
未来的社会,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社会制度高度完善的社会。未来的人,应是有科学知识、高尚道德、创新精神、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家庭教育在实现未来理想的过程中,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着教育——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