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理解的影响_物质与意识论文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理解的影响_物质与意识论文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认识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对物质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广泛影响,学术界一度出现诸如“物质世界由电子波构成”的提法。在哲学的视野里,这种提法的不可取处正在于其将物质与电子波这种物质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使人看不到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与联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驱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种事实:电子波正随着科学对其认识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成为现代人生存、发展环境中愈显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辐射、电子污染等负面的东西也因之而成为影响我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因素。为此,回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正视当今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冲击,总结人们认识来源的新变化和认识发展过程的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践——认识”规律,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影响

在辩证唯物论看来,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也正因为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才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互相推动,乃至整个世界的进步。显然,人类没有不变的意识,而不变的客观实在也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客观世界有它自然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它又在人类劳动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下,不断增加人文内容,产生多样性变化。为此,在信息技术极大地介入物质世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信息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实践的今天,哲学要适应环境变迁和时代发展要求,反映信息科学及其技术的思想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员童天湘先生通过建立微观认识论和宏观认识论,区分信息外反馈与信息内反馈而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他认为,思维是意识与物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作用过程中产生了人的认识;宏观认识论强调意识对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承认信息外反馈,但不考虑意识与物质之间的信息内反馈;微观认识论则既承认信息的外反馈,也承认信息的内反馈,并认为,正是信息的内反馈,即意识与脑内神经之间的信息反馈,导致了意识与物质之间的第二种相互作用,从而使意识与物质的两种相互作用得到统一。这为人们从整体上考察人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如上思想基础上,本文以意识划分物质意识、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为前提,通过分析信息意识与信息活动(实践),信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深化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认识。

信息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个层面是信息意识作为意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进步日显重要),与客观事物、物质世界构成相互作用关系。物质世界中任一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依据,有其特有的状态、结构和历史,而这些状态、结构、历史又总以一定的讯号(信息)为表征,社会实践着的人们正是依据这些讯号表征来取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把握事物的关键和世界的必然的基础上,达到变革事物、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的。我们说把握事物,首先是把握事物的信息内容及其所以存在的信息原因。一般而言,事物越复杂,内含的信息量越大,要求人们掌握的信息也就越多。实践证明,人们掌握事物内在的信息越充分,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效果就越好;而人们对事物信息掌握的充分与否,充分程度如何,又与是否具有信息意识,与人们的信息意识强度密切相关。从运动的角度看,信息运动构成物质世界有序化的变量。社会实践着的人们的信息意识越强,掌握物质世界的信息越充分,信息的组织性越强,物质世界的变化与演进越有序,也就越有利于物质世界的稳定发展。

再一个层面是信息意识作为信息实践活动的产物,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相互作用关系。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行动,是建立在既定认识基础上的有意识的行动。在这里,意识首先是信息意识。实践的效果如何直接受制于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水平,而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水平又与人们对实践中信息的意识强度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人们对实践信息的意识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人们提高对实践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质量,越有利于实践活动的扩展。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社会实践又势必使信息意识作为行动指导,纳入实践的本质要求。

最后一个层面是信息意识与人脑的相互作用关系。信息意识作为人脑中储存、加工、传输信息的机能,同时是人脑思维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信息意识增强,其本身就是发挥人脑的思维功能与作用,就是激发人脑的潜在能力,促进人脑组织机能的健全。另一方面,人脑组织机能的健全,人脑思维功能的增强又在不断地强化人的信息意识,两者相互促进。

必须指出,如上所述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信息意识与人脑的相互作用又必须放到它们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得到说明。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脑组织机能的健全、人脑思维功能的扩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同样离不开环境。人类文明演进史证明,人类是在人与环境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中进化的,人的各项功能或器官也都在适应环境中发育和健全的。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向社会网络化发展的条件下,新的信息环境的出现正使人的“信息器官”、人的信息素质、人的信息功能随着人们信息活动范围的扩大而得到不断的增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及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社会领域,甚至人与“人造人”的“对弈”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这样,基于物质世界和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作为信息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的信息意识就应该成为我们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对认识来源与认识运动规律的影响

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唯物主义认识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性作用,认识随着实践的进步而提高。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来看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与认识。

随着以电脑、通讯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步及其技术应用、普及程度提高,人们能动地变革或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客观物质活动)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1)以收集、 处理信息和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劳动成为人们社会求职或职业转向的热点。(2)人们的社会活动与信息工作变得密不可分, 传统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劳动)正越来越多地扩大着其中信息活动的份额与内容。换句话说,信息活动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信息环境,一个时代的信息环境总会随着社会实践过程的展开而逐步地形成一些共同性的信息行为和信息心理或信息意识,在当代新信息技术革命及新信息环境条件下,信息安全、信息密码、信息主管、信息通道、信息“交通规则”等正构成新的共同性的信息行为、信息行为规范、信息心理、信息意识,构成一种重要的后天性特征。(4)主导当代技术革命的计算机技术革命,经历50年来从大型机(60 年代~70年代)、微机(80年代)阶段的发展,正进入信息技术网络化(90年代)发展新阶段,信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开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从而极大地扩大了信息对认知科学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使个人的、集体的智慧和技能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

社会实践中信息内容的扩大和信息交流渠道的多样化,给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接影响是大大开阔了认识与实践交互作用的空间与时间;使认识飞跃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在某些事物或某些环节中变得更加模糊;而使认识论公式中信息组织(编码)程序变得更加突出。通过实践→取得和输入信息→形成感性认识→信息编程(1 )→上升到理性认识→信息编程(2)→再实践→信息编程(3)→再认识……直至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输出信息)。认识也就从不确定性层次进入到确定性层次。从一定意义上说,列宁关于认识由不完整的不确切的认知到完整的确切的认知的提法似乎更适合于当今信息时代的认识论表述。

下面我们再看信息运动规律对认识运动规律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在实践、再实践、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深化,实践也在认识、再认识、不断认识的指导下不停地跃上新台阶。在这种循环往复过程中,信息起着引导、组织运动的作用,因而在信息技术、信息活动大量介入人的意识思维和认识过程的条件下,认识运动规律不可能不受到信息运动规律的影响。信息运动规律,如同物质能量运动规律,有多种多样,服从于不同的行动目标,我们可以概括出信息的决策需求推动律、信息指数增长律、信息加速传播律、信息的非均衡涨落波动律等。为使问题的讨论更为集中,我们侧重从信息的指数化增长律来谈信息运动规律对认识运动规律的影响。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信息运动从集合整理、生产加工、传输、到利用的整个过程都上有连续累进性,在纵向和横向上又都呈加速发展态势,正是这种运动的累积性和加速度为信息的指数化增长提供动量与基础;二是不同于其他物质,信息一旦与思想结合就会产生“核原子般的连锁反应”,裂变出一系列新信息(其裂变程度与思维的智能水平相关),形成信息的指数化增长(这是信息指数化增长的基本原因。类似的提法有“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等)。据英国科学家马丁测算,人类科学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1倍,到20 世纪初每30年增长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长1倍,70年代每5年增长1倍,而目前大约是每3年增长1倍。……与此相对应,文献信息、电子信息、新闻信息、经济信息,特别是科技信息,总量日益庞大,速度呈指数增长。若以I来表示信息总量指标,则有:I=αθ[βt] (其中αβ为常量,视具体的信息领域/类型而不同,t为时间)。 信息的指数化增长运动规律,随着跨时空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规律输入了许多新内容,也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在信息技术网络化条件下像医生跨国联合会诊的跨地域实践问题,信息泛滥条件下的认识有理化过程问题,从实践到认识的时限、空间大大缩小的“快速反应”问题等等。

三、结语:对认识主体的影响与要求

认识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在于人这一认识主体,离开认识主体去谈认识无异于空谈;另一方面,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开阔了人们对自身,尤其是对人脑的认识,向哲学认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是近几年来,认识主体问题成为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出现的诸多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认识主体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并不尽人意。一些单位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但没能相应减少人力,反面程度不同地增加了人员;一些单位应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认识不到不管多复杂、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都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是人的素质,从而忽视了观念转变、管理方法变革、管理知识更新和积累,或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专门人员、设备和软件上,让计算机适应组织机构,没有对内部组织进行相应的改造或调整;一些单位建立电脑管理信息系统,事先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应用软件不配套,软件变化参数太少,使电脑管理只限于简单功能的运行,或是应用系统脱离工作实际,对设备、应用软件和数据利用率不高。其结果不仅仅是极度地浪费人财物,影响先进系统应有功能的发挥,而更主要的是有违应用信息技术的初衷,阻碍国家信息化进程。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的极化现象:一方面是社会上一些信息严重过剩,泛滥成灾,而另一方面是人们迫切需要的信息严重短缺,诚谓“踏破铁鞋无觅处”。还有大量的信息失真、信息“噪音”、信息污染、电子犯罪、信息分配不公等等。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根子是管理层忽视主体人,但其理论根源却在认识主体问题上。显然,理论上争论的焦点和实际上矛盾的根本在这里不谋而合,这就是如何去理解认识主体。

当然,要达成对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认识主体的统一理解与认识,目前是困难的,也没必要。我认为,因应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认识主体必须具有或完善以下几个特性:一是自主性与目的性,这是认识主体区别于认识客体的基本依据,也是认识主体存在、发展的前提;二是信息素质,这是信息意识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在信息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可积性与可传递性,这是认识主体可延续的基本通道;四是智能性与思想性,这是认识主体发展的理性要求;五是开放性和可交流性,这是认识主体发展的社会化要求;六是生态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社会环境要求。

总之,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哲学认识论的影响是全面的,也是深刻的,其深刻性就在于认识主体之中。

标签:;  ;  ;  ;  

论当代信息技术进步对哲学理解的影响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